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 分)
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城市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人们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个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从孤独与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进而创造出文化。但假如城市太与自然隔绝,长期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心力体力不免会逐渐衰颓。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学时髦,以致湮没了个性。职业不安定、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疲累,因而精力不支,提不起兴趣,于是再向外寻求刺激,以致神经过敏。种种文化病皆由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
乡里人走向城市,来创造,来奋斗,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是消散精力的;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逐渐恢复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人类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城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城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型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
人类文化最大的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城市僵化了,群体活动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则必在彻底崩溃中求得之,此乃人类文化莫大之损失。大都市易于使城市僵化,近代“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进展,易于使工商业生产种种活动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隐忧。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特点,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打击,为自然所毁灭。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化的工业,正犹如武士身上的铠甲,终将逼得人类向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人类不胜负担而脱卸。更可怜的则是那些羸夫,他们亦披上这一副不胜其重的铠甲,那便是当前科学落后民族所遭的苦难。这正犹如乡里人没有走进城市去历练与奋斗,而徒然学得了城里人的奢侈与狡猾。
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活动,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方法与途径各不相同。这需要各自的智慧,谁也不该学步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村代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城市代表文化、大群与活动,如
木之叶、水之流;离开乡村,城市发展渐失生机。
B.虽然乡村生活安定、轻松,但乡里人对城市充满羡慕、向往之情,希望到城市去创
造和奋斗,过紧张的生活,乡村也都在逐渐地城市化。
C.人们想要摆脱自然,摆脱孤独,想要离开落后而封闭的乡村,于是就创建出丰富多
彩的文化,创建出先进、热闹而繁华的都市。
D.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是从自然中汲取的,长期在城市里居住的人生
活紧张、匆忙,精力不支,容易出现各种文化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乡里人带着充沛的心力体力和满腔的热忱走向城市,在紧张、进取的生活中创造和
奋斗;城里人却回到乡村来养息精力,身心。
B.城里人在长期的大群活动中容易相互感染、模仿,以致湮没个性,消散精力,需要重返乡村,从大自然中汲取新的力量后再入城市。
C.如何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度的问题,使僵化的城市重获
生机。这两个矛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人。
D.“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发展,易于造成群体活动的僵化,
而大都市的出现容易带来城市的僵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乡村逐渐城市化,但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城市不可能完全取代乡村,乡村也
不可能完全城市化,可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隔绝。
B.人们从大自然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丰富了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又容易使文化与自然
隔绝,由此可见,文化兴盛于乡村,衰落于城市。
C.终将把人类逼迫得负担不起,甚至给人类带来苦难的正是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
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化的工业。
D.乡村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减小,反而日渐凸显,
人类更需要亲密接触自然,享受乡村独特的情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丑槐
老城的南头有棵丑槐,它体态臃肿,衣衫沧桑,即使在五月槐香的季节,也只能抽出几条斜枝碎叶。
它是树中的侏儒,标准的畸形儿。
他叫大宝,是个修鞋匠,他的鞋摊摆在丑槐下已很有一些年头了。街上的风景,换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只有大宝的的鞋摊。看见他时,他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木箱上什么都有,都是修鞋的家什。看不见他的腿,腿被木箱遮住了。不过,也看到过他的腿。那是在闲时,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聊天。他的裤子和正常人的裤子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裤管里的内容,那里没有一双有血有肉的腿。一双空空的裤管在风里荡来荡去。
她叫菊花,是这个小城的清洁工。每次走过大宝的摊前,大宝离着老远就笑眯眯地招呼过来了。他的笑容常常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一个一生不能用双脚走路的人,却偏偏操持着替人修鞋的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助跑,而自己却寸步难行。
菊花常来他这补鞋,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自己的鞋没得补了,她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
老实说,大宝的手艺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粗糙,和他人一样,怎么看都算不上精致。大宝开始补鞋还算认真,后来,生意越做越精了,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开始用劣质皮。
菊花每次接过针工粗糙,掌皮劣质的鞋子,只是笑笑。大宝粗黑的大脸上依旧堆着虚虚的笑,说着口不对心的话:“大姐,你放心,给你补的绝对是上好的皮。钱嘛,你看着给好了,都是熟人,讲钱生分嘛。”
起初,他要多少,菊花给多少,明知贵了,也不还价,大宝觉得她这生意好做。
渐渐地,大宝有了想法。他想,补一双鞋,我要她4元,她给,如果我跟她要6元,估计她也会给的。我怎这么傻呢,何不要6元?
再来补鞋时,涨价了,一双鞋从4元涨到了6元。说出6元时,大宝斜眼偷看了菊花的脸色,出乎意料的是,菊花只是笑笑,竟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说:“不要找零。”转身走了。
“嘿,这女人看穿着不咋的,出手倒挺阔绰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大宝惊喜之后莫名了好一阵。
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大宝的脑袋越来越活了。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着,照得人打瞌睡,头顶的丑槐耷拉着稀疏的脑袋,睡眼朦胧。丑槐下的大宝身着老式中山装,胸系油腻腻的蓝色大围布,正拢着手,眯着眼,朝着大街上呆望。
菊花来了,手里拎着一双垃圾筒旁捡来的童鞋。大宝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张脸,笑成了一朵花。
“大姐来啦!快请坐,请坐。”“大姐稍等呀,一会就好,一会就好。”菊花笑笑,默默地坐在旁边等着。菊花发现大宝的木箱里新进了一些万能胶。而这些万能胶全是假的。
鞋子修好了,菊花接过鞋,依旧递过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大宝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也不提找零。
“师傅,卖我两瓶万能胶吧?”菊花说。
“行行行,当然行,大姐要,我给全城最低……”大宝的话还没说完,菊花再次递过一张皱巴破旧的10元人民币,转身走了。
菊花转过一条街道,把那两瓶面浆做的万能胶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
看着菊花远去的背影,大宝狠狠地亲了一口手里的两张人民币,自言道:“人要走运,山也挡不住哩。多亏咱这脑瓜灵!”
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扔过话来:“大宝,知道你的运气哪来的吗?你的运气来源于你那双空空的裤管!知道吗?这女人以前的男人也是修鞋的,后来出了车祸,双腿截肢了,再后来,男人得病死了。她就靠着清扫街道挣点生活费。
大宝的笑容凝固了,凝固在那棵粗糙、干裂、灰黑的丑槐下。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借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有精湛手艺、安分的本心却有着偷工减料的精明与售假欺诈的得意的人物形象。
B.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以“大宝的笑容凝固了”作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C.菊花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因为是老顾客,大宝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
D.菊花竭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大宝完成精神救赎。这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批判丑陋的人性,更重要的是褒扬精神救赎的人性。
5.文中对丑槐进行了三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中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
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的地步。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
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快,网络世界也远未成熟。微博让现实与网络有了更加亲密而闪电式的接触,有了表达的自由,它同时也需要建构道德与责任。当我们希望自由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也需要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责任。现代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中庸与中和,而趋于偏激与对立,做事与想问题常执于一端,这需要我们重新检讨和反思。
表达的自由也同时需要承担表达的责任。微博世界并不是私人世界,而是一个更加而复杂的虚拟社会。人们总希望微博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能尽快地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社会。一方面,汹涌的网络,通过虚拟的力量,冲击着种种现实弊端,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达者也应该坚守和维护社会的责任。表面上,微博是“微”,是你个人的“麦克风”,但众多粉丝和听众却是社会人,你说的话虽不一定是人命关天、财产万千,却应有是非曲直、善恶正邪。
7.为什么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4分)
8.有人说,“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这句话写得很妙。请问这句话好在哪里?它有什么含义?(4分)
9.微博时代说话的“责任”有哪些具体内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B.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C.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D.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保罗多种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
C.床:在古代,床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与今天只用作睡卧不同。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鸿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时期曾担任城门校尉,被封为修远伯,梁让他作为后人奉祭远古时期的少昊帝金天氏,居住在北地郡并在那里去世。
B.梁鸿在上林苑中放牧猪群的时候,曾经不小心遗落了火种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烧毁了他人的房舍,梁鸿就用所畜养的生猪来赔付他们。
C.梁鸿后来向东出函谷关,路过京城洛阳,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肃宗皇帝听说后赶紧派人访求他,但梁鸿不愿接受朝廷任用,带着妻子隐居在齐鲁之间。
D.梁鸿带着妻子背井离乡,替人帮佣以谋生,但他并不以做人帮佣为耻,对于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也不介然在怀,因而赢得了妻子“举案齐眉”另样的敬重。
13.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5分)
(2)我决起而飞,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4.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1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 )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6、(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
(4)“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共17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B.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C.日本一方面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加快“修宪”步伐,不断挑起中日争端,其“和平诚意”无疑会让人怀疑。
D.三星注重通过产品的研发提升智能家居的体验,而国内企业长虹则通过构建服务整体的服务系统来加大智能化水平。在1月初的CES展上,长虹向外界展示了在智能市场上取得的突破。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① ?有的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 ②,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变异,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遏制流感的流行传播;二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通风欠佳及拥挤场所;三是注意均衡饮食,多喝水,定时运动,有足够的休息,以③;四是清洁脸部和口鼻部,减少感染的机会。五是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必要时戴上口罩,并定时更换。六是洗手,这是预防病毒传染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用竹子、木头制造的,是植物性的,①,如大米、玉米、小麦和小米等,所以对这些食物的味道影响不大。而且,由于是素食,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不多,香味也不大,所以对食物的味道影响不大。但西方人吃动物性食物较多,②,如此才能操控、驾驭食物,如切割动物性食物。而且,由于动物性食物的谷氨酸较多,吃起来比较香,③,因此用金属筷子、刀叉吃饭,会让人感到食物更咸、味道更浓。
21.把下面的几个短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子。(可以酌情删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改编成了36集同名电视剧。该剧以其唯美的画面、经典的造型以及催人泪下的剧情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语文答案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1.C “落后而封闭的乡村”“先进、热闹而繁华的都市”表述有误。
2.C “这两个矛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人”理解有误。
3.B “文化兴盛于乡村,衰落于城市”分析有误。
4.答AD得2分
5.答任意两点得满分:
①第一次描写:开篇直接点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暗示人物性格;
②第二次描写: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秋日午后的慵懒,丑槐的稀疏之态,衬托大宝的无聊;
③第三次描写:突出丑槐的丑陋特点,以物喻人的手法勾画出大宝的丑陋嘴脸,蕴含作者对答大宝的批判态度。(2分)
6.答任意两点得满分:
①勤劳坚强:丈夫出车祸双腿截肢,之后病死,菊花靠做小城的清洁工挣生活费;
②富有同情心:修鞋匠大宝的笑容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菊花经常拿鞋来补,照顾贫弱;
③善良大度:菊花看到大宝针工粗糙、偷工减料、贪财好利也只是笑笑,有护人尊严的苦心。
7.因为微博有利有弊。(每方面2分)
利: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或: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
弊:人们简化思考,盲目跟随;易造成懒于识别、快速转发甚至捏造信息,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的现象。
8.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在微博这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信息良莠不齐,不泛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不泛有虚假的信息等。(2分)
9.①应当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与责任;②通过微博的力量,冲击现实的弊端,促使当事人面对公众承担责任。③检讨和反思自已的意见或感受,有应有的是非曲直和善恶邪正,不偏激、不对立。(主观题意对即可)
二.10.A 【解析】。“有顷”时间状语前置,此处可断。“去适”连谓词组不能拆开。“大家皋伯通”同位语,不能拆开。“为具食”主语为“妻”。“仰视”为谓语。
11.D 【解析】皇帝的庙号。
12.C 【解析】肃宗皇帝(明帝)听说后很讨厌这首诗,派人搜捕梁鸿。
13.(1)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2)我一下子迅速起飞,碰到榆树、檀树的树枝就停下来,有时候可能还飞不到那么高,便落在地上了,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14.①从视觉和嗅觉写景,视觉写了白鸟、红蕖,嗅觉上写了香气,有色有香。(2分)②动静结合。将空中翻空的白鸟与地上静立的红蕖两组景物描绘的有动有静。(2分)③色彩对比,白鸟与红蕖,色彩对比明显,使画面清新明丽。(每点2分)
15.拟人,“殷勤”二字,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1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和旷达(2分),也暗示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第一问考查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用“殷勤”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问中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三更雨,让作者得到了一日的凉爽,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从题目中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三更的一场雨让自己暂时得到凉爽,写出了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16、(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Ⅱ卷
17、C ①“苟且偷安”,是贪图安宁,不求上进的意思,与语境不合。改为苟且偷生。②“不可救药”比喻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谓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搬用别人经验、言论(或文辞)或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改为“囫囵吞枣”。④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改为“应有尽有”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⑥ “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18、 C A“分……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杂糅;B成分残缺 应在“有关部门要”后加上“以”或“本着”这样的表达方式的介词,与后面的“态度”搭配;D“加大……水平”搭配不当;
19. ① 如何预防流感呢 ②(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意思对即可)
20、①用于操控和驾驭植物性的食物②相应地用的餐具以金属为多③所以餐具对食物味道的影响也较大 (5分)(答对1个给1分,2个3分,3个5分)
21.根据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叙事诗“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改编的36集同名电视剧,以其唯美的画面、经典的造型以及催人泪下的剧情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桥 铀担�“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