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医疗护理安全。方法:本圈圈名为光eye圈,通过头脑风暴法,各圈员对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评分后确立活动主题,严格按照品管圈的PDCA步骤,实施持续改进,完成了此项活动。结果:
经过全圈人员6个月的共同努力,整理并统计活动数据,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明显提升,收到了很满意的效果,保障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眼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为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操作的规范性及安全性,我们“光eye圈”2020年5月以“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为主题,实施护理操作流程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专科护理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经过品管圈的实践活动,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有了显著的提升,现报告如下。
1 活动背景及资料方法
1.1 品管圈活动目的
对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中所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升操作规范率,改进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安全。
1.2 品管圈小组
本科室品管圈名称为“光eye圈”,一名辅导员,一名圈长,8名圈员,圈徽的寓意为“用心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用最完善最精心的护理措施服务患者,以最诚挚的爱心为患者着想,用心呵护患者的眼睛,尽我们最大的耐心,团结一致,为患者的光明而努力。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并体现人文关怀。”
1.3 分析现状,选定主题
针对本科室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降低儿科患者返诊漏检查率、提高门急诊护士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提高护理人员应急预案知晓率、提高门急诊技能操作培训示教规范性、降低门诊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医疗、生活垃圾分类依从性等方面,我们采用5.3.1打分标准,并且按照总分高低排序选定了活动的主题。见表1,然后按照品管圈的PDCA步骤进行。
表1 “光eye圈”活动主题选定
| 评价主题 | 上级 | 可行性 | 迫切性 | 总分 | 顺序 | 选定 | 
| 降低儿科患者返诊漏检查率 | 43 | 34 | 34 | 111 | 3 | |
| 提高门急诊护士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 40 | 40 | 32 | 112 | 2 | |
| 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 | 42 | 40 | 37 | 119 | 1 | ★ | 
| 提高护理人员应急预案知晓率 | 30 | 22 | 14 | 66 | 7 | |
| 提高门急诊技能操作培训示教规范性 | 40 | 32 | 28 | 100 | 4 | |
| 降低门诊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 | 40 | 32 | 24 | 96 | 5 | |
| 提高医疗、生活垃圾分类依从性 | 32 | 28 | 24 | 84 | 6 | 
1.4 查检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
为提高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 ,对2020年5月10日至5月25日眼科治疗室准入及轮转护士、检查患者(项目类别:12项操作项目)进行操作规范的查检,查检总例数为487例,其中规范例数为439例,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率为90.14%;柏拉图如图1所示:
图1 改善前柏拉图
根据柏拉图分布的结果显示,总结出“结膜结石剔除术、泪道冲洗、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这3个因素在所有的原因中占了81.25% ,故将此3项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
表2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查检数据
| 操作项目 | 不规范例数(频数) | 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 结膜结石剔除术 | 15 | 31.25% | 31.25% | 
| 泪道冲洗 | 13 | 27.08% | 58.33% | 
| 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 11 | 22.92% | 81.25% | 
| 睑板腺按摩 | 3 | 6.25% | 87.50% | 
| 拔倒睫 | 2 | 4.17% | 91.67% | 
| 泪液分泌 | 2 | 4.17% | 95.84% | 
| 滴眼药水 | 1 | 2.08% | 97.92% | 
| 结膜缝线拆除 | 1 | 2.08% | 100% | 
| 眼部皮肤拆线 | 0 | 0 | 0% | 
| 角膜接触镜佩戴 | 0 | 0 | 0% | 
| 结膜囊冲洗 | 0 | 0 | 0% | 
| 眼部遮盖及绷带包扎 | 0 | 0 | 0% | 
| 总计 | 48 | ||
根据各种品管方法,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为:人员方面的原因有护士无菌观念差、紧张、专科知识薄弱、经验不足、患者不配合、对治疗过程不了解、老年患者多,沟通不到位、理解能力偏差;物品方面:1毫升注射器针头迟钝、照明设备未定期检查保养、高峰期物品使用快,未及时补充导致操作中断、表麻药滴入时间未规范患者疼痛不耐受;环境方面:拥挤、空间小、医护共用易干扰,人员走动影响、家属过于紧张干扰操作;护理操作方面:未严格培训考核、评估不全面、未追踪效果、高风险操作管理不到位、操作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等等;
如图2所示。
图2 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原因分析鱼骨图
对操作不规范分析原因进行打分,确定造成眼科治疗室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要因为高风险操作管理不到位、无菌观念及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操作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护士专科知识薄弱、医护共用干扰。
2 对策与实施
2.1 主要对策选定
通过真因验证,将高风险操作管理不到位、无菌观念及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操作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三项进行对策拟定,采用5.3.1打分标准,按照总分高低排序选定了6项改善对策。
表3 主要对策选定
2.2 对策实施效果
(1)对策一实施效果
对策名称:进行授权管理,改善操作环境,加强培训及考核
主要原因:高风险操作管理不到位
改善前:1.未制定治疗室专科技术管理方案,未开展授权管理2.环境布局未分区3.高风险操作未规范化考核
对策内容:1.制定急诊治疗室护理技术管理方案,进行授权管理2.低中、高风险操作分区设置,设置高风险操作区域警示牌3.环境改善:减压球、辅助轻音乐,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4、开展动物眼模拟教学实践模拟方式进行培训5.按护理部最新版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科内对高风险操作再次考核
效果确认:在对策实施期间,眼科治疗室高风险操作考核合格率由78.75%上升至97.5%;
对策处置:经对策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继续实施并持续改进;
(2)对策二实施效果
对策名称:加强消毒隔离相关培训,标准预防有效落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加强考核及督查
主要原因:无菌观念及标准预防落实不到位
改善前:1.无菌观念未有效落实在工作中2.操作前后手卫生不达标,标准预防执行不到位3.每月一级质控多次督查到消毒隔离相关问题4.未开展过眼专科技术操作相关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对策内容:1.通过问卷星考核统计数据,再次培训消毒隔离制度及标准预防,采取线下及线上两种方式,医护共享2.严格落实标准预防,防护用品妥善放置,
3.开展眼专科技术操作相关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演练4.加强考核,督查培训效果,并持续追踪
效果确认:在对策实施期间,眼科治疗室护士院感基础知识考核合格分由75.41分上升至98.33分;
对策处置:经对策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继续实施并持续改进;
(3)对策三实施效果
对策名称:制定各项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沟通服务用语及健康教育内容,多样化培训及考核
主要原因:操作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改善前:1.高峰期操作时易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能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履行告知程序,未严格评估;2.护士因自身专科知识薄弱,操作过程中怯于沟通,无规范化统一沟通服务用语及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统一健康教育内容3.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次数较少
对策内容:1.制定各项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沟通服务用语,有效沟通
2.制定眼专科技术操作健康教育内容,制定口袋书,全员学习
3.通过理论考核、情景模拟、现场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巩固学习效果
效果确认:对策实施期间,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健康教育内容考核合格率由90.1%上升至96.8%
对策处置:1.经对策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继续实施;2.将操作健康教育内容考核列入人员规范化培训。
(4)对策四实施效果
对策名称:操作后及时效果评价,合理运用疼痛评分量表,改进操作手法,全员培训及考核
主要原因:操作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改善前:1.操作后未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未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未关注患者疼痛评分,心理干预较少2.不良反应发生时只分析急救过程的及时与合理性,忽略了疼痛引起的本质原因,未在操作技术过程中加以改进
对策内容:1.操作后及时效果评价,合理运用疼痛评分量表,科内培训
2.根据患者疼痛评分进行数据统计及全科讨论,确定盐酸丙美卡因麻醉时最佳起效时间及使用次数,合理使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疼痛感
3.针对疼痛评分较高的操作项目改进操作手法,再次全员培训及考核,追踪随访
效果确认:在对策实施期间,培训后护士眼专科技术操作考核全部合格。
对策处置:1)经对策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继续实施;2)将操作标准考核列入人员规范化培训。
实施以上改进措施后,于2020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再次查检487例专科操作,发现15例不规范,操作规范率为96.92%。
图3 改善后柏拉图
3 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不断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使工作更有序化、标准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整体护士在护理工作生活中集体力量与团队精神,是大家智慧的凝结,使大家可以利用集体的优势去完成解决问题,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远清. 唐明珠,眼科新上岗护士专科护理操作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 ,11:83-84.
[2] 王丽颖.专业精细化培训模式在眼科护理管理分析[J].《医院管理》.2015,8( 8) : 293-294.
[3]吴素虹.临床眼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2-42.
[4]刘淑贤.同仁眼科专科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评分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4.
一作:沈婷婷 ,19-01-30,女,汉族,籍贯江苏;
职务:护士长;职称:主管护师;学位:学士学位;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护理;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二作:邵欣,1990-5-15,女,汉族,籍贯江苏;职务:护士;职称:护士;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护理;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三作:肖筱,1991-7-12,女,汉族,籍贯江苏;职务:护士;职称:护士;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护理;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