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19:19
文档

人教版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通___,______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通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以2.胜3.兵4.发5.直6.数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_______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4.王无罪岁_________5.树之以桑____
推荐度:
导读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通___,______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通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以2.胜3.兵4.发5.直6.数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_______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4.王无罪岁_________5.树之以桑____
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通___,______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通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以 2.胜

3.兵 4.发

5.直  6.数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_______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  4.王无罪岁_________

5.树之以桑_________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

7.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    8.填然鼓之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3.然而不王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可”与“以”连用,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我也,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劝学》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通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通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  ___通___,______  4.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通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故  2.于

3.而 4.假

5.疾  6.强

7.绝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_____ 6.用心一也_________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黄金。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3.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

4.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赢粮而景从 通___,______  2.合从缔交  ___通___,______

3.孝公既没  ___通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举   2.亡

3.兵  4.制

5.北 6.及

7.之 8.因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以愚黔首______    2.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

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  4.会盟而谋弱秦______

5.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   6.流血漂橹______

7.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

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

9.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   10.将数百之众______

1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  12.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________ 今义: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2.国家无事 古义:________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3.①于是六国之士…… ②于是纵散约败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④于是废先王之道

古义: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 今义:山东省。

6.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________ 今义:认为。

7.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 今义:认为。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命下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铸以为金人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席卷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或师焉,或不焉 通___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通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所以  2.于

3.则   4.乎

5.其 6.之

7.道  8.师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不耻相师_________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

3.而耻学于师_________   4.惑而不从师_________

5.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  6.小学而大遗_________

7.孔子师郯子……_________  8.吾从而师之_________

9.则群聚而笑之_________  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

11.君子不齿_________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

13.或师焉,或否焉_________  14.吾师道也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圣人之所以为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副词,表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

4.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初等教育阶段。

5.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许多人,大家。

7.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不拘于时,学于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句默写。

1.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2.______________,愚益愚。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一、 1.“涂”“途”道路 2.“颁”“斑”花白 3.“无”“毋”不要

二、 1.①介词,用 ②介词,按照 ③介词,把 ④介词,凭借…… 2.①承受 ②尽 ③超过 3.①兵器 ②战争  ③士兵 4.①发射 ②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③出发 5.①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只是,不过 ③价值 6.①几、若干 ②shuò,屡次 ③cù,密、细密 ④shǔ,计算

三、 1.使动用法,使……迁移 2.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3.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4.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5.名词作动词,种植 6.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穿 8.名词作动词,敲鼓

四、 1.黄河。2.供养活着的人。3.这样(做)却。4.可:可以;以:凭借。

五、 1.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没有这种情况。 2.状语后置,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3.状语后置,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4.状语后置,应为“以桑树之”。用桑树种上。5.状语后置,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6.判断句,“……也,……也”表判断。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7.判断句,“是……也”表判断。这也是逃跑啊。

六、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劝学》

一、1.“知”“智”智慧 2.“有”“又”3.“生”“性”资质、禀赋 4.“““煣”使弯曲

二、1.①连词,所以 ②形容词,旧的 ③名词,原因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向 ③介词,比 ④介词,对 3.①表并列 ②表修饰 ③表转折 ④表因果 4.①凭借  ②假的,不真实的 ③假装,装作 5.①大,强 ②敏锐 ③痛心,憎恨 ④病,疾病 6.①qiánɡ,强壮 ②qiánɡ,有余 ③qiǎnɡ,尽力 7.①横渡 ②终止,消失 ③隔绝 ④极高的,陡峭的

三、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2.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4.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5.动词作名词,水流 6.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名词作动词,游泳 8.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9.名词作状语,每天

四、1.金属制的刀剑等。2.安身。3.黄土地下的泉水。4.把……做成。5.爪子和牙齿。6.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五、1.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坚强的筋骨。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3.省略句,应为“以(之)为轮”。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4.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颜色更青。

六、1.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3.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4.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秦论》

一、1.“景”“影”像影子一样 2.“从”“纵”合纵  3.“没”“殁”死

二、1.①举起,拿走,动词 ②攻取,动词 2.①丢失,丢掉,动词 ②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 ③使……灭亡 3.①,名词 ②兵器,名词 4.①统率,动词 ②控制,利用,动词 ③统治,动词 5.①在北方 ②败北的,名词 6.①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②介词,到 7.①结构助词,的 ②指示代词,这 ③代词,他,指秦孝公 ④代词,代“天下之兵”8.①沿袭,动词 ②趁着,介词 ③凭借,依据,介词

三、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诸侯灭亡 3.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7.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8.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9.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引申为“统辖”10.名词作动词,率领 11.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12.名词作动词,登上

四、1.用来招致。2.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3.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4.平常的人。5.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6.把……做成。7.把……作为。

五、1.被动句,“为”表被动。(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2.省略句。应为“委命(于)下吏”。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司法官吏。3.定语后置,应为“十二金人”。用来铸造十二尊铜人。4.状语后置,应为“非于九国之师抗”。被征发去戍边的士卒,不能和强大的九国相匹敌。5.判断句,“……者……”表判断。这四位公子都是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实而讲信义、待人宽厚而又爱惜百姓、尊敬贤才而重用士人的人。

六、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5.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师说》

一、 1.“不”“否” 2.“受”“授”传授

二、1.①用来……的,……的凭借 ②……的原因 2.①介词,比 ②介词,向 ③介词,被 ④介词,从,在 ⑤介词,对于 3.①表转折连词,却 ②副词,就 4.①介词,于 ②用在句末表反问的语气词 5.①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③代词,做主语,他们 ④代词,做定语,他们的 ⑤副词,表大概 ⑥副词,表反问 6.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知识和道理 ③代词,他们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指示代词,这⑦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⑧指示代词,这些 ⑨代词,代自己 ⑩定语后置的标志 7.①道理 ②风尚 ③道德学问 ④道路 ⑤正确的方法 8.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以……为师 ④学习 ⑤从师学习

三、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5.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9.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10.名词作动词,低于 11.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12.名词作动词,从师 13.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14.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1.相当于“……的原因”。2.先秦两汉的散文。3.不一定。4.小的方面学习。5.跟从,并且。6.一般人。7.求学的人。

五、1.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应为“于余学”。不被时俗,向我学习。2.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3.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六、 1.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是故圣益圣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文档

人教版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必修3文言文专题练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通___,______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通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以2.胜3.兵4.发5.直6.数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_______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4.王无罪岁_________5.树之以桑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