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五下 | 课型 | 复习课 | 时间 | 第18周 | ||
| 课题 |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 ||||||||
| 执教者 | 童敏 | ||||||||
| 一、研读教材,初步感知。 | |||||||||
| 教材分析 |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是上海市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总复习—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复习整理了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旨在通过复习,疏通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建构知识链,帮助学生将头脑中零散的碎片化知识整体化,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 ||||||||
| 课前调研 |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解答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较复杂的题目。但是个别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 ||||||||
| 说教法 | 针对复习课的特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1、复习梳理旧知,疏通知识间的联系 2、适时巩固练习,解决知识重点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教学目标 | 1、通过知识的复习与整理,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 面积与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进一步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探究、观察、比较等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知识的复习与整理,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 表面积与体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 第一次教学过程 | |||||||||
| 一、知识整理。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哪些知识?(特征、表面积、体积、常用单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整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揭示课题 2、师: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填写下表 3、师:先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师:正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所以我们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相对2个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2)师:谁来说说表面积的含义?(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表面积。) 计算公式?常用单位? (3)师:那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常用单位? 二、运用回顾。 师:刚才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实 践运用。 6 3 1、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cm) 4 5 6 6 6 6 3 (1)学生练习,只列算式不计算。 (2)交流汇报。②还可以怎样列式。③都是3个6连乘,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5 2、求组合图形的体积。(单位:dm ) 10 5 5 10 (1)师: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组合图形。 (2)师:计算组合图形的体积你会吗?试一试。 (3)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总结一下我们解答组合图形的体积的一般方法: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变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再求解。 (6)解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割做加,补做减。 过渡:看来同学们学得都不错,有没有信心接受更高的挑战。 三、生活实践。 只列式不计算。 1、做一个长42cm、宽27cm、高50cm的长方体玻璃容器,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 师:求需要多少玻璃实际求的是什么?该题。 2、做一个长42cm、宽27cm、高50cm的长方体无盖玻璃容器,至少需要多少 玻璃?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 师:只列式不计算。为什么要减去42×27?还能怎样列式? 3、用厚度1cm的玻璃做一个长42cm、宽27cm、深50cm的无盖容器,这个容 器的容积是多少? 师: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4、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异同,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过渡:在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同学们学得真棒。接下去,我们就要 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综合运用。 小小设计师。 1、创设情境。 为了让给同学们掌握游泳这项体育技能,学校要修建一个游泳池。(出示课件) 想一想,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1)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给出数据) (2)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需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 (4)如果要在池内贴瓷砖,需要铺的面积是多少? (5)如果要加水,水深多少合适?水的体积是多少? 2、布置任务。 师:如果规划中这个游泳池长25米、宽20米,深1.5米。你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先设计问题,再列式解答。 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方案最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学生探究。 4、实物投影汇报。 师:你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1)求占地面积实际求的是什么? (2)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求什么? (3)求瓷砖的面积是那几个面的面积? (4)水深多少比较合理?水深1.2米,换一种表达方式还能怎么说? (5)师:如果1立方米土重1.5吨,现在学校请来一辆载重量为5吨的卡车。请问这辆卡车需要运多少次才能把土全部运完? 5、总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动处处都有,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
| 二、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建议。 | |||||||||
| 备 课 组 成 员 发 言 记 录 | 俞冬兴: 1、第一部分以填表的形式进行,虽然梳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但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体现。 2、内容较多,一节课时间来不及完成。 李轶群: 1、第三部分“玻璃鱼缸”的对比练习,难度层次较浅,不适合用在复习课中。 2、板书时间太长,浪费较多时间。 张洁: 1、最后综合运用的开放题设计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的有些凌乱。 | ||||||||
| 三、根据意见建议修订个案,形成共案。 | |||||||||
| 第二次教学过程 | |||||||||
| 一、知识整理。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有关长方体的知识。 回忆一下,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把你认为重要的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3、揭示课题。 二、练习巩固。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dm) 6 3 6 6 3 7 2、选择。 (1)计算下列组合图形的体积,错误的算式是( )。 (1)4×8×7+6×8×(7-3) (2)4×8×3+(4+6)×8×(7-3) (3)(4+6)×8×7-6×8×3 (4)(4+6)×8×7+6×8×3 (2)用厚度1cm的玻璃做一个长42cm、宽27cm、深50cm的无盖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 )。 (1)42×27×50 (2)(42-1)×(27-1)×(50-1) (3)(42-2×1)×(27-2×1)×(50-1) (4)(42-2×1)×(27-2×1)×(50-2×1) 三、综合运用。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游泳这项体育技能,学校打算修建一个游泳池。作为游泳池建设项目负责人,请你先提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再设计出解决的方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 |||||||||
| 四、备课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建议。 | |||||||||
| 备 课 组 成 员 发 言 记 录 | 李轶群: 1、通过复习整理复习学生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 2、教学过程中前后次序还可以微调。 张洁: 最后建设游泳池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关注引导。 1、 | ||||||||
| 五、根据意见建议修订个案,形成共案。 | |||||||||
| 第三次教学过程 | |||||||||
| 一、知识整理。 1、出示:长方体。这是一个?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有关长方体的知识。(表面积、体积)板书 2、回忆一下,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把你认为重要的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写在练习纸上)可以参考书本 3、表面积汇报。 (1)表面积的含义。什么是长方体表面积? (2)计算公式。S=2(ab+ah+bh)。师:这里的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 ab表示?ah表示?bh表示? ①师:当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时,(出示图)就变成了特殊的长方体。(出示) 它的表面积怎么求呢?S=2a 2 +4ah ②师:当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出示图)表面积怎样计算。S=6a 2 当长、宽、高都相等的时,长方体就变成正方体,所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③师:关于表面积,还有那些知识要补充。(常用单位及进率) 4、体积汇报。 (1)体积的含义。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2)师: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 ; 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abh就变成aaa,可以用V= a 3 (3)师:如果长方体、正方体是一个容器的话,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板书) 一般计量液体的体积往往用容积单位。 (4)师:关于体积,还有那些知识要补充。(常用单位及进率)与之相对应的容积单位就是? 5、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整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板书课题),复习了它们表示的含义,计算的方法、以及常用的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二、练习巩固。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6 3 6 6 3 7 (1)学生练习,只列算式不计算。 (2)交流汇报。第一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第二题都是3个6连乘,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师过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组合在一起,就变成组合图形 2、选择。 (1)计算下列组合图形的体积,错误的算式是( )。 (1)4×8×7+6×8×(7-3) (2)4×8×3+(4+6)×8×(7-3) (3)(4+6)×8×7-6×8×3 (4)(4+6)×8×7+6×8×3 ①为什么选4,错在哪里? ②答案(1)这样列式是怎样考虑的。(竖割)(2)呢?(横割)(3)呢?(补) ③师:总结一下解答组合图形体积的一般方法。用割或补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再解答。那么在解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用厚度1cm的玻璃做一个长42cm、宽27cm、深50cm的无盖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 )。 (1)42×27×50 (2)(42-1)×(27-1)×(50-1) (3)(42-2×1)×(27-2×1)×(50-1) (4)(42-2×1)×(27-2×1)×(50-2×1) 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42和27都减去2个1,,50只减去1个1。 三、综合运用。 师:刚才我们已经复习整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接下去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游泳这项体育技能,学校打算修建一个游泳池。(出示课件) (1)如果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确定长宽高) (2)如果告诉你这个游泳池的 长25米、宽20米,深1.5米,(出示数据) 现在开工建设了,先要干什么?(挖土) 再干什么?(贴瓷砖) 要能够游泳,最后还要放上水?你觉得放多少水比较合适?(1.2米)为什么? (3)作为游泳池建设项目负责人,请你先提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再提出解决的方案。 (4)总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动处处都有,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 |||||||||
| 六、执教者教后反思。 | |||||||||
| 在上完这节复习课后,我思绪万千,及时总结了以下几点自己对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1、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教法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新教材在编排上极富弹性,给教师的教留有较大的空间,为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和有效、组织教学设计提供了发展与创新的平台。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使之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让学生和教师灵活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获得优异的学习效果,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让教师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主体与主导的平衡、互动和发展,实现 “三维”目标的达成,有效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有效性。 4、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良好思维品质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的思维素材,多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触发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效益,进行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关键在于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把新理念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每个教学细节做精、做实,使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