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位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及项目所在季的主导风向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具体点位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一览表
| 项目 | 环境空气监测点 | 备注 |
| 监测点位 | 丰城市育英学校、牛角坑、下寻塘、上蔡、谭家、观背共6个监测点 | 5*5km矩形范围内 |
2、监测因子及要求
本项目监测因子情况详见表2。
表2 本项目环境空气补充一览表
| 序号 | 监测点 | 本项目排放 污染因子 | 评价区域内新增特征因子 | 本次监测因子 | 备注 |
| 1 | 评价区 | 常规监测因子:TSP 、PM10、PM2.5、SO2、NO2、NOx、CO、O3共; 特征监测因子:HCl、HF、HCN、VOC、Hg 、Cd、As、Ni、Pb、Cr、Sn、Sb、Cu、Mn、硫酸雾、氟化物、二噁英共9项。 | 常规监测因子:/; 特征监测因子:/。 | 常规监测因子:TSP 、PM10、PM2.5、SO2、NO2、NOx、CO、O3共; 特征监测因子:HCl、HF、HCN、VOC、Hg 、Cd、As、Ni、Pb、Cr、Sn、Sb、Cu、Mn、硫酸雾、氟化物、二噁英共17项 | 区域分布有中国瑞林稀贵金属公司和江西金洋金属有限公司两家排污企业。 |
| 2 | 厂界 | 常规监测因子:TSP共1项; 特征监测因子:硫酸雾、Cd、As、Pb、Cr、Sn、Sb共7项 | 常规监测因子:/; 特征监测因子:氟化物、氯气、氮氮化物、非甲烷总烃共4项 | 常规监测因子:TSP共1项; 特征监测因子:硫酸雾、Cd、As、Pb、Cr、Sn、Sb、氟化物、氯气、氮氮化物、非甲烷总烃共11项 |
图1 环境空气监测布点图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HJ657-2013、HJ542-2009、HJ77.2环境检测方法。
4、监测时间和频次
本项目监测时间和监测频次要求,详见表3。
表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频次要求
| 序号 | 监测因子 | 监测频次 |
| 1. | SO2、NO2、NOx、CO | 连续监测7天。 1小时平均浓度:每天采样4次,采样时间为北京时间02:00、08:00、14:00、20:00,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 24小时平均浓度:每天采样1次,每日采样时间不小于20小时。 |
| 2. | PM10、TSP、PM2.5 | 连续监测7天。 24小时平均浓度:每天采样1次,PM10、PM2.5每天采样时间不小于20小时,TSP每天采样24小时。 |
| 3. | O3 | 连续监测7天。 8小时平均浓度:每8小时至少有6小时平均浓度。 1小时平均浓度: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 |
| 4. | H2S、NH3、HCN | 连续监测7天。 一次浓度:每天采样4次,采样时间为北京时间02:00、08:00、14:00、20:00。 |
| 5. | Hg、Cd、Pb、As、Sb、Cu、Cr、Mn、Ni、二噁英 | 连续监测7天。 日均浓度:每天采样1 次,Pb每天采样24小时,其他每天采样时间不小于18 小时。 |
| 6. | HF、HCl、氟化物、硫酸雾 | 连续监测7天。 一次浓度:每天采样4 次,采样时间为北京时间02:00、08:00、14:00、20:00。 日均浓度:每天采样1 次,采样时间不小于18 小时。 |
| 7. | VOC | 连续监测7天。 日均浓度:每天采样1 次,采样时间不小于18 小时。 |
1、监测断面
本项目污水走向图见图2,项目地表水监测共计布设7个断面,具体布设情况见表4,监测断面位置见图3。
表4 本项目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
| 序号 | 断面编号 | 断面设置 | 备注 |
| SW1 | 排污口入西水支流上游500m | 对照断面 | 西水为富水河支流 |
| SW2 | 西水入富水河处 | 控制断面 | |
| SW3 | 西水入富水河下游1000米处 | 控制断面 | |
| SW4 | 西水入富水河下游3000米处 | 控制断面 | |
| SW5 | 西水入富水河下游5000米处 | 削减断面 | |
| SW6 | 支流入富水河段面 | 控制断面 | |
| SW7 | 支流入富水河段面 | 控制断面 | |
| SW8 | 支流入富水河段面 | 控制断面 | |
| SW9 | 支流入富水河段面 | 控制断面 |
图2 项目污水走向图
图3 项目地表水监测断面位置分布图
2、监测频率
连续监测三天。
3、监测因子
监测因子:pH、COD、BOD5、SS、石油类、氨氮、总氮、总磷、铜、锌、硫化物、铅、砷、镍、镉、铬、锑、汞、铁、氟化物、硒、氰化物、挥发酚、氯化物、硫酸盐、盐、锰共27项。
4、监测要求
按GB338-2002的监测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三、噪声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位
厂界四周东南西北分布布设4个监测点位,具体见图3。
图3 声环境监测布点图
2、监测频率
昼、夜间分别监测,连续两天。
3、监测因子
等效连续A声级,即LAeq(A)。
4、监测要求
按GB3096-2008开展监测工作。
四、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为了解厂址附近土壤现状,在厂址、厂址上风向、厂址下风向、垃圾应急填区共设4个土壤环境监测点,具体取样点位见表4及监测布点图3。
表3 土壤监测布点
| 序号 | 监测点编号 | 名称 | 位置 | 点位功能 |
| 1 | S1 | 焚烧厂址区 | 焚烧厂址区 | 厂区 |
| 2 | S2 | 项目区 | 项目红线内 | 项目区 |
| 3 | S3 | 下风向 | 下风向100米处 | 土壤环境敏感点 |
| 4 | S4 | 上风向 | 上风向50米处 | 土壤环境敏感点 |
①监测因子: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Hg、As、Cu、Pb 、Cr、Ni、Zn、二噁英。
②采样频率:监测一次,采样一次。
③采样与分析方法:参照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的有关章节进行。
表4 土壤各监测点位各监测因子具体监测情况
| 监测点 | 位置 | 监测因子 | 备注 | ||
| 混合样 | 深层样 | 点状样 | |||
| S1 | 焚烧厂址区 | 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Hg、As、Cu、Pb 、Cr、Ni、Zn、 | / | / | 包含垃圾应急填埋区、下风向、上风向土样 |
| S2 | 垃圾应急填埋区 | / | 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Hg、As、Cu、Pb 、Cr、Ni、Zn、 | / | |
| S3 | 下风向 | / | / | 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Hg、As、Cu、Pb 、Cr、Ni、Zn、二噁英 | |
| S4 | 上风向 | / | / | 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Hg、As、Cu、Pb 、Cr、Ni、Zn、二噁英 | |
图3 土壤监测布点图
五、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位
本项目共布设8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下表9,监测点位见图4。
表9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布点
| 水样编号 | 取样地点 | 位置 | 备注 |
| GW1 | zk1 | 厂区内北东侧 | 地下水 勘察井 |
| GW2 | zk2 | 厂区内中西侧 | |
| GW3 | zk3 | 厂区内西侧 | |
| GW4 | zk4 | 厂区内北西侧 | |
| GW5 | Zk5 | 厂区内北侧 | |
| GW6 | 燕西村北西水井1 | 厂区南西部 | 水井(已装自来水,非饮用水源) |
| GW7 | 燕西村北西水井2 | ||
| GW8 | 上茅坪村东侧 | 厂区北东部 | 地下水上游 |
①地下水现状监测常量组分:K+、Na+、Ca2+、Mg2+、CO32-、HCO3-、Cl-、SO42-,共;
②地下水现状监测
基本常规因子:pH值、氨氮、盐、亚盐、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共21项;
特征因子:石油类、氨氮、铜、锌、钼、钴、镍、二噁英共。
3、监测频率
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期,水位监测1天,水质采样1次。
4、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检测方法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