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年级 | ||
| 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 | |
|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常用词语 (1)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 (2)积累本年级教材中的469个左右的词语 (3)了解量词与名词要正确搭配 (4)初步认识反义词 (5)认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6)理解部分常用词语的意思 | 1.1 正确抄写、默写“写字表”“词语表”中的部分词语。 1.2 会用常用字组词。 1.3 在语境中正确认读熟字组成的词语。 1.4正确搭配词组,如学过的数量词与名词搭配。 1.5积累常见的反义词。如:高-矮;厚—薄 1.6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和加“们”的多数形式)、指示代词(“这”“那”“这里(这儿)”“那里(那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1.7联系生活,大致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1.71经过教师的解释,能够理解口头语言中一些词的意思。如:稀奇 1.72借助图片或演示等,能够正确理解儿童不熟悉的事物的词的意思。如:小溪 1.73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部分常用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如:前进(“上海在前进”) 1.8 试着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问问老师或同伴,尝试着解决。 | |
| 2.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句子 (1)掌握简单的主谓句 (2)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3)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4)初步读懂句子的意思 | 2.1认识并能按要求运用基本句型说话:谁(或什么)(在哪里)做什么;谁(或什么)怎么样;谁(或什么)是什么。 2.2 读出逗号、句号的停顿。 2.3 读出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2.4正确抄写、听写短句(字数在10个左右) 2.5造句时正确运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6在教师提示下,用自己的话或用“谁干什么”等基本句式,说说句子的意思。 2.7会数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 | |
| 3.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然段 (1)认识自然段 (2)了解自然段的内容 | 3.1 知道每一自然段开头空两格。 3.2 能数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3根据提示,知道某一自然段主要讲谁(什么)。 | |
| 4.在阅读儿歌、短文后知道大致内容 (1)比较正确地朗读注音课文 (2)知道一篇课文围绕一个内容讲述 (3)学习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4)积累古诗 (5)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15分钟 | 4.1 能借助拼音用普通话比较正确朗读全注音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不顿读。 4.2根据教师问题的提示,尝试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谁,做什么) 4.3 能按要求填空,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4.4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4.5 围绕课题,学着提出问题。 4.6背诵本年级所学全部古诗和部分课文(课后要求)。 | |
| 二年级 | ||
| 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 | |
| 1.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常用词的认识。 (1)正确掌握本年级教材中810个左右的词语。 (2)积累部分常用词、成语。 (3)在实际中认识动词。知道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动词的搭配要正确。 (4)初步认识近义词。 (5)认识疑问代词。 (6)理解部分常用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7)运用部分常用词语造句。 | 1.1正确认读、默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1.2 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词语、成语。 1.3 正确搭配词语。如: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词语连线等。 1.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5找出意思相近的词或选词填空。 1.6正确运用合适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哪儿)”“怎么”“怎么样”)提出问题。 1.7在教师指导下,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71会选择“近义词调换、用与不用的比较、词的感情色彩、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1.8 照样子,用上指定词语仿写句子。 | |
| 2. 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句子的了解。 (1)正确朗读长句,停顿合理。 (2)继续巩固、掌握常用句型。 (3)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 (4)掌握逗号的用法。 (5)认识冒号、引号,初步了解其一般用法。 (6)了解用上修饰成分(形容词、方位词、数量词等)可把句子写具体。 (7)学习圈划词句,知道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方法。 (8)根据句式概括长句的意思 | 2.1 读句子时,词语连读或按句子结构停顿。 2.2认识下列句型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有的……,有的……;“……像……。”不是……,是……;……,不然(否则)……;“(既)是……,又是……;又……又…… ) 2.3 能按要求正确改写“把”字句、“被”字句。 2.4 抄写、听写句子、理词成句、造句时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5 根据冒号、引号的提示区分提示语和人物的语言。 2.6 按要求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把句子写具体。 2.7把两句话(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相同)合成一句话。 2.8根据要求,运用规范、清楚的符号圈画词句。 2.9用“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等基本句式说清长句(含有2个以上逗号的句子)的主要意思。 | |
| 3.在阅读中逐渐了解自然段的内容。 (1)了解一个自然段中讲同一内容(意思)的可归为一层。 (2)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内容。 | 3.1根据给出的提示,说说层意。 3.2 根据提示,说清某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3找出总分结构的自然段中的总起句。 3.4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板书或重点词语,试着复述感兴趣的句群或段落。 | |
| 4.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课文内容。 (1)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目读课文。 (3)围绕课题,提出疑问。 (4)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标点等提问题。 (5)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6)知道一个故事往往有“起因、经过、结果”。 (7)初步了解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事物。 (8)积累古诗、名言。 (9)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 | 4.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全注音课文,做到段落、句子之间适当停顿。 4.2在教师指导下,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4.3 听他人朗读课文时,能目读。(不用手指读) 4.4 围绕课题,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不同角度提问。 4.41提出的问题意思清晰、说得完整。 4.42在老师帮助下学习给所提的问题排序。 4.43 能带着问题读文,试着寻找答案。 4.5试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提问题。 4.6借助句式“什么时候,谁干什么”或“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尝试说说课文内容。 4.7按照提示(填空、板书等)说清课文大致内容。 4.8背诵本年级所学全部古诗和部分课文(课后要求)。 | |
| 三年级 | ||
| 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 | |
| 1在阅读过程中正确理解常用词的意思,积累常用词语。 (1)正确掌握本年级教材中0个左右的词语。 (2)积累近义词、反义词。 (3)归类积累成语、四字词语。 (4)初步学习运用注释、工具书和资料来理解词义、 (5)学习圈画句中的关键词并加以理解。 (6)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提问 | 1.1正确抄写、默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1.2在教师帮助下,对于课文里的某些生词,能够从学过的词里举出它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 1.3能够说出课文中的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思。 1.4正确搭配词语。(偏正、主谓、动宾结构) 1.5词语按要求归类(或按归类要求写出词语)。 1.6掌握理解词语的各种方法(查字典、近反义词替换、词素分析、联系上下文等),能灵活运用。 1.7根据词意从注解条里给加点字选出合适的解释。 1.8 知道什么是关键词句,会围绕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问并理解。 | |
| 2.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句子间的关系,体会表达效果。 (1)掌握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的复句。 (2)初步了解递进、条件、转折关系的复句。 (3) 体会“连动式”句子一般表示动作承接紧密 (4)认识比喻句,在语境中体会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5)认识反问句,懂得其意思,在语境中感受表达效果 (6)掌握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7)正确使用冒号、引号、顿号、省略号 (8)根据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标点提问 (9)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 2.1读句子,正确判断前后句的关系。 2.11能根据所给的原因写结果,或根据结果补写原因。 2.12正确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写句子。(一边……一边……;既……又……) 2.13读懂前后句关系,选择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接句子。(因果、并列、条件、递进、转折) 2.2用上几个合适的动词,仿写 “连动”句。 2.3找出文中比喻句,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在语境中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比)。 2.4根据提示写简单的比喻句。(本体、喻体清晰) 2.5找出文中反问句,读出“难道”“怎么”的反问语气,能改写为陈述句,句意不变。 2.6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补充定语、状语、补语等) 2.7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对话的三种形式,标点正确。 2.8能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要做到:问题表述清楚,句子完整,标点正确。 2.9会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句子的含义。 | |
| 3.在阅读过程中认识逻辑段 (1)了解一段可分为一层或几层 (2)初步认识逻辑段 (3)掌握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4)掌握基本的构段方式 (5)归纳段的主要意思(段落大意) (6)详细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 3.1判断典型的构段方式。(总分总或先概括后具体;承接;并列;转折) 3.2运用总分(总)、承接的方式按要求写一段话。 3.3 用摘句、层意归并等方法概括段意。 3.4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句子成段。 3.5用摘句法(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等)写出段落大意。 3.6根据提示(重点词语、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3.7运用重点词语,详细复述指定的段落。(可参照句式,但不可一字不差的背诵。) | |
| 4.在阅读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默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记叙顺序,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4)认识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5)理解中心句的作用。 (6)根据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7)找出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 (8)积累古诗、名言。 (9)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 | 4.1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读文. 4.11朗读课文时,做到重音、停顿、语调、速度都符合课文的内容。 4.12在教师指导下,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句段。 4.2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4.3按一定顺序详细复述课文 4.31按照提纲或板书复述课文。 4.32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4.33依据课文内容想象故事情境,详细复述。 4.4正确找出文中过渡句,体会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4.5正确找出短文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 4.6通过片断式的“叙述、议论、描写”来试着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对事情、人物的评价。 4.7试着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8 根据提示练习概括 4.81根据提示,用合适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82用词或句概括人物的品质或某一地方的特点。如( )的刘伯承;( )的悉尼歌剧院 4.9熟记教材中的名句,背诵本年级所学全部古诗和部分课文(课后要求) | |
| 四年级 | ||
| 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 | |
| 1.培养预习习惯。 | 1.1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2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 |
| 2.提高朗读能力。 | 2.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注意句子、段落的停顿,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 |
| 3.提高默读能力。 | 3.1边读边思,划出能回答问题的有关语句。 3.2边读边思,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 3.3边读边思,对课题、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等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或同伴讨论,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 |
| 4.培养复述能力。 | 4.1根据提纲详细复述重点内容。 4.2抓住细节详细复述某项活动过程或场景。 4.3列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4.4列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4.5按事情发展线索简要复述课文。 4.6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要素简要复述故事。 | |
| 5.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 5.1补充句子练习归纳小节的意思或逻辑段的意思。 5.2根据已划分好的段落提示,归纳逻辑段的意思。 5.3拓展过渡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4连段义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5找中心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6根据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 |
| 6.积累教材“词语表”中列出的以及教材或其他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值得积累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 6.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6.2在运用中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屹立、矗立、耸立”“强烈、激烈、猛烈、热烈”“判定、断定”“清亮、清脆”“揭开、翻开、打开”“理睬、理会”“果然、居然、突然”等近义词的区别。 6.3能体会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 6.4常用词语能运用。 6.5按教材的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词汇量。 | |
| 7.理解并积累语句,体会并学习运用句式。 | 7.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7.2学习教材中的常用句式,能比较句子的不同点,能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作用,能学习运用,把句子写具体。 7.3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并默写全部古诗,能背诵教材规定的课文片断。 | |
| 8.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 8.1学习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8.2了解顿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 |
| 9.主动开展课外阅读。 | 9.1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并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9.2能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9.3能在阅读过程中,做阅读摘要,能根据阅读内容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9.4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全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课程标准的规定。 | |
| 五年级 | ||
| 内容标准 | 表现标准 | |
| 1.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 1.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注意句子、段落的停顿,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 |
| 2.继续提高默读能力。 | 2.1边读边思考问题,划出能回答问题的有关语句,写批注——读文时的疑惑和体会。 2.2边读边思,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 2.3边读边思,对课题、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等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或同伴讨论,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2.4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 2.5限定时间默读:增大视距,学会行视,不重复读,不停顿读,提高默读速度,逐步达到250字/每分钟 | |
| 3.培养复述能力。 | 3.1抓住细节复述某项活动过程或场景。 3.2根据提问复述课文重点内容。 3.3变换人称,按事情来龙去脉创造性复述。 3.4复述选择性事件并给予主观评价的创造性复述。 3.5发挥想象,补充情节,丰富作者言语的创造性复述。 | |
| 4.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 4.1拓展过渡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2连段义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3找中心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4根据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5从描述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6连接人物所做的事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7列小标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 |
| 5.积累教材“词语表”中列出的以及教材或其他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值得积累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 5.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2在运用中能辨析“捐助、募集、募捐”“惊恐、惊异”“折磨、消磨”“竟然、居然”“宣布、宣告、宣读”“尖利、锋利、锐利”“持续、连续、继续”“欣赏、观赏”“蕴藏、珍藏”“精致、精巧”“困窘、困难、困苦”“厌恶、讨厌、厌烦”“要挟、要求”“出世、出现”“艰巨、艰难”“回击、回答”“温顺、温暖、温和”“歧视、蔑视、轻视”“强烈、猛烈、激烈”“发明、发现、发觉”等近义词的区别。 5.3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感情和作用。 5.4常用词语能运用。 5.5能在课内外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不断增加词汇量。 | |
| 6.理解并积累语句,体会并学习运用句式。 | 6.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含着的感情。 6.2学习教材中的常用句式,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作用,部分句式能学习运用,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6.3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并默写全部古诗,能背诵教材规定的课文片断。 | |
| 7.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 7.1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和感叹号。 7.2掌握顿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 |
| 8.主动开展课外阅读。 | 8.1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8.2能阅读一定数量的名家名作,能主动与别人交流读书心得。 8.3能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和阅读作文。 8.4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全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课程标准的规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