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08年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了圣火那一刹那,公众瞩目的李宁公司的关注度伴随着火焰不断升温。几年拼搏,现在的领跑者在行业萧条的大背景下陷入了收入大幅下降的财务危机。在这财务危机的背后是什么问题引发的这一切。通过对李宁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李宁公司净利润的下降和现金流的短缺主要是由于收入下降、存货堆积、经销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我们针对这三大问题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并从李宁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进一步印证。
【关键词】李宁;收入下降;存货堆积;财务指标分析
一、李宁的财务危机暴露
(一)净利润下降
2011年的净利润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7.23亿,下降幅度高达65.2%。2012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9亿,下降幅度高达84.9%。在与其他企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李宁的渠道和收入虽然是行业的第一,但是在收入前五的企业中,李宁净利润却是最低的,净利润下降速度也是最快。
(二)现金流短缺
经营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2011年李宁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额仅为1500多万元,而2010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约为10亿元。安踏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4.48亿元,约为李宁公司的93倍。现金流的恶化意味着潜在的融资需求。2012年1月,李宁公司向私募股权基金tpg和投资公司gic发行5年期年利率4%的可转债。与此同时,李宁公司一年内短期银行贷款同比增长168%。李宁公司2011年融资成本同比增长90%。
二、李宁存在的核心财务问题
(一)存货堆积
李宁公司2010年的存货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7.6%,2011年的存货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0.%。2009—2012年国内同业存货比较可以看出,李宁的存货不仅在逐年攀升,其总值在国内五大体育运动企业中也一直是最高的。
存货的增加过多的占用企业的资金,可能会带来财务费用的增加。李宁公司的存货问题根源在于对中国运动用品市场的前景过于乐观,依然按照之前的增速制定增长目标,导致存货高企。
(二)收入下降
1.总收入
根据2012年上半年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9.5%,保守估算2012年全年收入为8076731。从李宁公司2009年至2012年四年的收入总额变化,可以看出其总收入以2010年为转折点急速下滑,2011年收入减速为5.8%。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李宁从2012年起一方面在不断的对产品进行提价,另一方面用花重金进行累积存货的清理。
2010年4月,李宁公司率先宣布鞋类产品提价11.1%,服装类产品提价7.6%;同年6月,李宁公司又宣布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提高7.8%,服装类产品提价17.9%。同年9月,李宁公司再次宣布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各提价7%和11%以上。鞋类产品提价幅度累计达25.9%,服装类产品提价幅度累计达36.5%。这种连续的提价行为使得李宁原有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则转向安踏、匹克等性价比高的运动品牌,销量也就大幅度下滑。从2010年起李宁的订增速就开始下降,2011年起增速为负数,跌幅最高高达40%,在同行业企业中下降的幅度最大。而对渠道中累积库存的清理将进一步侵占李宁公司的收入资金,吞噬其利润空间。
2.单店收入
2011年李宁的收入虽然以0.24亿的微小差距打败安踏,全年总收入最高,但是李宁的单店收入为108万元,低于安踏的114万元。而开新店是国内运动品牌业绩增长的一大主要动力,但是近年来,在行业不景气、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房租、人工的大幅增加了终端零售门店的成本。另外,网络购物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也在冲击着传统的店铺模式。
2004年,李宁公司在上市,当年的营业额为18.8亿元人民币,店铺数量2887家;2009年超越阿迪达斯,李宁公司的收入达到83.9亿元人民币,李宁品牌的店铺数量则猛增至7249家。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的确在当时形成了业内的门店比拼浪潮,也带来了一定的销量增加,扩张巅峰时,业内人士称在中国某些地级市的商业街上不到100米的距离可能有两家甚至更多相同品牌的运动用品专卖店。现如今看来,当初疯狂扩张也酿成了今日的苦果。2012年上半年,李宁集团对店铺进行了盈利评估和结构性调整,关闭1200家低效门店。9月12日,李宁公司在的唯一一家门店也告停业。
早期缺乏创新、单纯门店扩张的发展路径使得国内运动品牌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经营效率低下、渠道混乱。李宁已经饱尝盲目扩张后的渠道乱局之痛。据李宁内部经销商曾表示,像广州茂名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一直是李宁的重要市场,就在茂名人民南路一条两三百米长的路段上,就有3家李宁专卖店,分销商与直销商之间打成一团。这样的状况之下,销量增长尚存疑问,更谈不上传播品牌影响。
(三)经销成本和研发费用
李宁公司的广告及市场推广开占收入比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并在2011年出现17.6%的高额增长,然而研究及产品开发开支占收入比率一直维持在2.6%左右并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李宁想要国际化想要超越国际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但精力似乎并没有放在产品研发上。体育品牌的受众人群和其他消费者是有区别,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等这些方面。李宁不仅在科研上投入的还不够,在设计上的投入也很有限。最近媒体就报道,虽然很多李宁等国内体育品牌给予代理商的条件都很优厚,但代理商们依然有抱怨,他们说,每年品牌商给他们的产品款式都差不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李宁公司的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其中短期偿债能力衡量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此分析主要采用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计算并横纵向比较。长期偿债能力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否及安全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分析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利息保证倍数。
通过计算发现李宁公司的营运资金从2009年到2012年中期持续增加,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也相应的在增长,可见是企业业务增长的结果。流动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流动比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存货和应收贸易款项的增长带来的。其应收贸易款项持续增长,从2009年的 10.694亿增长到2012年上半年的25.16亿,增长了135%。从产权比率指标来看,产权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变低,承担得风险变大。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是指通过计算企业资金周转的有关指标分析其资产利用的效率,是对企业营运能力的评价,也是对企业管理层管理水平和资产运用能力的分析。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李宁公司的应收贸易款项周转天数在不断的延迟,从2010年的52天增长到2011年的63天,2012年上半年则较去年同期大涨45天至108天。其应收贸易款项周转率逐年在下降,说明企业占有的资金增加,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效率变低,企业管理应收贸易款项的质量在下降。2011年全年李宁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73天,较2010年的52天增加21天,几乎比周转速度最快的安踏体育多出一倍。2012年上半年的存活周转天数继续增长至95天。李宁公司的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6.9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3.8,说明存货转换为现金、应收账款的速度变慢,企业的销售能力下降。
(三)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来分析。
李宁公司净资产收益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33.87%下降到2011年的11.21%,表示其盈利能力在不断的降低。总资产回报率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9.45%下降到2011年的5.56%,2011年的每股收益较2010年下降0.6914,下降幅度高达65.3%。意味着李宁公司资产的运用效果变差,也意味着资产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下降。
四、结语
通过对李宁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李宁公司净利润的下降和现金流的短缺主要是由于收入下降、存货堆积、经销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我们针对这三大问题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并从李宁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进一步印证。
跳出财务报表从外部环境上看,可以发现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前有像耐克、阿迪达斯等这些高档世界知名品牌的进军中国市场,后有安踏等中低档品牌的追赶瓜分市场份额。从内部环境更深层次深入的看,收入的下降是因为李宁集团对战略进行了调整对品牌进行了重塑,发布了全新的标识和口号“make the change”,着力打造“90后李宁”,但是却没有在销售渠道、产品设计、营销广告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个企业想要转型成功,保持行业领跑就必须公司整体上下各个方面围绕着战略出发整合应对。
参考文献:
[1]李宁有限公司2009—2012年年度报告.
[2]安踏有限公司2009—2012年年度报告.
[3]361度国际有限公司2009—2012年年度报告.
[4]特步有限公司2009—2012年年度报告.
[5]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2009—2012年年度报告.
[6]袁天荣.财务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黄玉菁(1992—),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