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24:38
文档

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0分,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nì)迸溅(bèng)伶仃(lín)炫耀(xuàn)B.援助(yuán)猝然(cù)尴尬(gǎ)嬉戏(xī)C.伫立(zhù)称职(chèn)滑稽(jī)陛下(bì)D.吆喝(yāo)诀别(jüé)扒窃(pá)头衔(xiá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障酥软宽宏大量自相茅盾B.纳罕笼罩不可救要混为一谈C.真谛妇孺语无伦次迫不及待D.孪
推荐度:
导读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0分,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nì)迸溅(bèng)伶仃(lín)炫耀(xuàn)B.援助(yuán)猝然(cù)尴尬(gǎ)嬉戏(xī)C.伫立(zhù)称职(chèn)滑稽(jī)陛下(bì)D.吆喝(yāo)诀别(jüé)扒窃(pá)头衔(xiá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障酥软宽宏大量自相茅盾B.纳罕笼罩不可救要混为一谈C.真谛妇孺语无伦次迫不及待D.孪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0分,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迸溅(bèng)  伶仃(lín)  炫耀(xuàn)

B.援助(yuán)  猝然(cù)    尴尬(gǎ)   嬉戏(xī)

C.伫立(zhù)   称职(chèn)  滑稽(jī)   陛下(bì)  

D.吆喝(yāo)   诀别(jüé)   扒窃(pá)   头衔(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障   酥软   宽宏大量   自相茅盾

B.纳罕   笼罩   不可救要   混为一谈

C.真谛   妇孺   语无伦次   迫不及待

D.孪生   暗哑   情不自禁   疲倦不堪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经发现了猛犸化石,这可谓考古事业里的一块里程碑。

B.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地流下辛酸的眼泪。

D.国外大面积爆发流感疫情,这消息真是骇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草木丛生的样子)

B.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C.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指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

D.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可以让我们      烦恼的枷锁;读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让我们      失败的阴影;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可以让我们      纯真的友情。

A.驱散   珍惜   摆脱     B.挣脱   驱散   珍惜

C.珍惜   摆脱   驱散     D.摆脱   驱逐   珍惜

6.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C.《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 文章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刻画了一个被人们误解、怀才不遇的神灵形象。

7.关于童话这一体裁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童话是儿童讲给儿童听的,并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文学体裁。

B.童话就是神话。

C.童话是大人专门用儿童口气讲给小孩听的故事。

D.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木板箍成的木桶,如果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上沿。著名教练陈运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八个因素比做木板,          。

A.只有八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如果有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如果八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只有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9.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0. 下列标号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B.人们常常看到她俩在阳光下、月光下,像好朋友似的说说笑笑;在没有阳光,没有月光的夜晚,盲孩子就点起一盏灯。

C.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共18分,每题2分)

(一)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回答问题。

(1)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 

  (2)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3)“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4)“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5)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

  (6)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7)“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8)“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9)“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10)“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1.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   B.细节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12.“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中“骇人听闻”的潜台词是什么?下列理解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怎么,连我也看不见这新衣服? 

B.怎么,我也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C.那么,我这皇帝大概当不成了! 

D.为什么连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13.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

A.开头一句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14.为什么小孩子说真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大臣们怕被人认为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而革了官职。

B.因为百姓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不敢说真话。

C.因为小孩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所以最于说真话。

D.因为大臣们和百姓们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便说真话。

15.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二)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回答问题。

(1)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4)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16.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诠释       B.作比较      C.分类别      D.    打比方

17.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C.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D. 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18.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

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19.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B. 其邻人之父亦云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故

  D. 不筑,必将有盗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而战                而疑邻人之父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此之谓乎

C.此独以跛之故                  以为顺流下矣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其邻人之父亦云

22.“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23.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搏(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2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2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五. 古诗文默写(9分,每空一分)

27.盖石性坚重,                ,水不能冲石,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8.《如梦令》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

                              ,                                。

29.“歌以咏志,诗意传情”:王湾的“乡书何处达?                    ”表现的是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抒写的是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表达了诗人飘零在外的思乡怀亲之情;孟浩然的“                         ,把酒话桑麻”,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现的是作者含而不露的寂寞伤感之情。

六.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8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七年级每个班要召开一次“好读书,读好书”主题班会。你作为班里的一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30.在准备活动阶段,同学们围绕着“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在班会上进行专题发言的材料。(1分)

【材料】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尤其是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主要信息一:①                                                                     

主要信息二:②                                                                     

3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家名言,让同学们进行仿写练习,在班会上进行分组比赛。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读书为内容,写两句话。(2分)

【例句】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你的仿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                                       ;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                                                      。

32.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班会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就“网上阅读”问题展开讨论。请你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网上阅读”的理解。(1分)

【材料】

“网上阅读”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浏览。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阅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第二,检索。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程序搜寻查阅信息。第三,下载。把所需信息从网上下载,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之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 步查阅。此外,还有网上讨论、交际等。

 “网上阅读”的意思是: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3分)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3.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作品的主人公                       (1分)

34.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2分)

                                                                                    

七.课外现代文阅读(11分)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3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2分)

36.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又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2分)

3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8.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1分)

39.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八.作文(40分)

读下面一首小诗,以“远航”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前进,前进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的作品;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老师、同学的真实姓名。

答案

一. 

1. A   2.C   3.D   4.C   5. B   6.C   7.D   8.B   9.A   10. A  

二. 

(一)11、A   12、BC   13、D  14、C  15、D 

(二)16、B      17、C    18、B   19、B

三. 

20、C   21、D   22、C   23、A 

四. 

24、A   25、A     26、B  

五.

27.沙性松浮/其反激之力

2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9.归雁洛阳边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断肠人在天涯 / 开轩面场圃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六. (8分)

(一)(5分)

30.(1)应多读流行作品,贴近现代生活;容易读,有兴趣,吸收快。(1分)

(2)应多读经典名著,因为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下来的结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1分)

31.示例:植物没有土壤;航船没有舵手。(2分)

32.通过网络进行浏览、检索、下载等方式的学习。(1分)

(二)(4分)

33.保尔(保尔·柯察金)(1分)

34.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因他往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的从学校开除。(2分)

七.(11分)

35.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2分)

36.(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2分)

37.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3分)

38.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意思对即可)(1分)

39.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3分)

文档

2015-201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0分,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nì)迸溅(bèng)伶仃(lín)炫耀(xuàn)B.援助(yuán)猝然(cù)尴尬(gǎ)嬉戏(xī)C.伫立(zhù)称职(chèn)滑稽(jī)陛下(bì)D.吆喝(yāo)诀别(jüé)扒窃(pá)头衔(xiá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障酥软宽宏大量自相茅盾B.纳罕笼罩不可救要混为一谈C.真谛妇孺语无伦次迫不及待D.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