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即公元1629年)十月,后金汗皇太极率军避开明军重兵驻守的辽东宁锦防线,首次绕道入关,直取明京师(今北京)。
在宁锦前线的明蓟辽督师袁崇焕闻警之后,马上统领明军昼夜兼程回援北京。各地驰援的明军与后金军在北京的广渠门、德胜门之外展开激战,北京城上的明军亦开炮助战,后金军攻势受到挫折,一度后撤。
其后,明崇祯帝召袁崇焕等入见,并将袁崇焕革职下狱,原因之一就是怀疑袁崇焕“致敌兵犯阙”。明帝此举导致原袁崇焕部援军军心动摇,在总兵祖大寿的率领之下还师宁远。而代替袁崇焕统率诸路援军的满桂,后来与后金军在北京永定门外作战时战死。后金虽然获胜,却没有即刻攻城,而是撤离了北京。以上就是己巳年北京保卫战的简略过程。
据史籍记载,后金军与袁崇焕军在北京城外对峙时,北京城上的明人在“城上了望”,“有见敌兵与我兵嬉笑偶语,往来游戏者”,这或许成了有关袁崇焕引导“敌兵犯阙”的流言蜚语的来源之一。为什么会发生后金军与明军“嬉笑偶语,往来游戏”的事,事实的究竟如何?下面将作一考证。
明朝在开国伊始,即收编大量蒙古人入军东征西讨。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戍之变,蒙古俺答部兵临北京城下,据说当时增援北京的明军,有的竟辫发抢劫,“患甚于虏”。我怀疑,这些辫发抢劫的人就是明军中的蒙古人。明末后金在辽东称雄,明军更是收编大量蒙古人入军,以对付后金;而后金亦对蒙古诸部采取招抚的,联合与之掠夺明境。这就造成了明与后金交战时,双方的中均有大量蒙古人的事实。一位明军军官是这样评价明军中的蒙古人的:“我收养夷丁(指蒙古人),谓其善于攻战,可以御虏故也。孰知临阵不肯砍杀,反与奴(指后金人)讲夷语日:我本夷人,尔莫伤我,我无害尔,某处是南兵(指明军),使奴酋只向南兵攻击,夷兵径遁。”
后金首次入关,亦有大量蒙古兵跟随作战,例如后金军在北京广渠门、德胜门与明军作战,均出动了蒙古兵。反观袁崇焕坐镇辽东时就对蒙古诸部进行过招抚。有史籍记载崇祯二年己巳之乱时,袁崇焕率“蒙古壮丁万余骑”回援,可以肯定,在广渠门与后金对峙的袁崇焕部有大量的蒙古人。此外,在德胜门外防御的明军满桂部亦有蒙古人(满桂就是蒙古人)。
也就是说,在北京之战中,双方的均有蒙古人参战,而上述的蒙古人在临阵对敌时,很可能会出现象以往那样用夷语交流,互通声气以求自保的情况。北京城上的守军“有见敌兵与我兵嬉笑偶语,往来游戏者”,当然义愤填赝,甚至作出了过激的行动。明京师守军曾用火炮攻击城外的宁锦援兵;而满桂军在德胜门战斗时,“城上发大炮,误伤桂兵几尽,桂创卧关将军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