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22:24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
推荐度:
导读《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
《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奋起抵抗,历时八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日战歌,他们的英勇事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新课学习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影响: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此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的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公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提示: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公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合作。

3、两个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

①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军,不发动人民群众的抗战路线;

②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之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备课资料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时,藉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将宛平县城包围,多次开向宛平城击,并以迫击炮攻城。当日军进行军事演习挑起事端之时,当地驻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111旅旅长何其沣,一面向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报告,一方面指挥城内守军第

219团团长吉星文,率部还击。第29军司令部发出命令:“命令全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中国抗日的声在卢沟桥打响了,这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他表示:“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同时又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8月13日上午9时15分起,日海军陆战队在铁甲车的掩护下,由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旧厂址出发,于横浜桥过淞沪铁路,向宝山路我军阵地进发,并开射击。我方保安队为自卫起见,用机扫射,打退了敌军,日方士兵死5人,伤10余人。下午3时50分,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以大炮轰击,我军奋勇抵抗,这就是“八一三”事变。

事变发生后,国民军事委员会增兵上海,成立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9月,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大规模的“淞沪会战”。

淞沪抗战历时3个多月,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侮空军、特种兵30余万人的兵力。中国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后由蒋介石兼任,共投入70余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伤亡高达25万人,日军在此役伤亡40672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民的抗战热忱。

【备课资料2】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1937年9月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八路军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此战,取得重大战果。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1000余支,机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的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在日军长驱直入、节节后退的形势下,有力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大大提高了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备课资料3】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

台儿庄是山东省峰县的一个小镇(今属枣庄市),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为实现夺取徐州,占领我国抗战的中心城市——武汉的战略目标,调集所谓“铁军”的矶谷、坂垣师团,分别由津浦线南段、北段向中国发起进攻。3月22日,为保卫徐州,李宗仁命令孙连仲部进驻台儿庄与日军决战。随着形势的发展,台儿庄之战愈演愈烈。4月3日,第5战区指挥汤恩伯的第20集团军由东向西、第2集团军、孙桐萱第3集团军由北向南,大举。至6日,汤军与孙集团军会师,形成对台儿庄内外夹攻之势,并发起全线进攻。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守军从庄内杀出,与外围齐头并进,向北追击,一路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在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域内,日军先后投入第10、第5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共3万余人。中国直接投入这一地区的有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支近10个师,约10万人。此役,历经月余,我军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1000余挺,步10000余支。中国取得了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

【备课资料4】抗战中战线最长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1月国民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民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

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日军承认伤亡共3万余人,中国方面宣称日军伤亡在20万人以上,双方都有夸大之处,实际日军伤亡当不少于10万)。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③结果: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2)党:敌后战场

①路线: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或全面抗战路线)。

②活动:a.开展游击战争,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

b.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

【备课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

名称所部领导人备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5师聂荣臻创立的第一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120师贺龙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19师刘伯承
c.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合作探究】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⑴联系: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⑵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和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②抗战的坚决态度不同。坚持其反人民的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现象增长;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③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的200万正规军,同时依赖美英援助;后者是领导和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经济上主要是自力更生。④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的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在日战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⑤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打得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条件下的运动战。⑥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1937年12月):中民达30万人;

【备课资料】南京大及日本对此的态度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

12月15日,日军将中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28案,19万人,零散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中民被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1981年以来,在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声中,日本文部省猖獗地窜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华侵略和“南京大”。南京各文化学术团体,尤其是南京大学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织“侵华日军南京大史料编辑委员会”,重新调查研究并编写“南京大”的史料与著述。据1984年的调查,南京全市尚有仍健在的受害者、目睹者1700余人,他们接受采访的证言都收藏在1985年建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南京大”时期的侵华日军最高统帅松井石根大将,于战后经东京审判以“南京大”罪行责任,与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处绞刑。

南京大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但是,当今一些日本政要极力否认这段历史。2007年,日本自民党一个保守派国会议员联盟发表一份所谓“调查报告”,竟然声称“无法确认”南京大历史事实,并认为南京大事件中的中国死难者人数只有“2万人”。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日本8家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公民等教科书的审定结果,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严重歪曲历史的历史教科书竟然被文部科学省认定合格。该教科书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对南京大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罪行,甚至鼓吹“东京审判”合法性待定论。前日本首相小泉多次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参拜供奉有特级战犯如松井石根、东条英机等牌位的。

2、潘家峪惨案(1941年1月):杀害村民1200多人。

【备课资料】潘家峪惨案

潘家峪,坐落在燕山山脉腰带山东麓,在丰润县城东北30千米处。该村始建于永乐二年。潘家大院惨案遗址,位于该村中部,这个大院原是地主潘惠林的宅院,分东、中、西三院,四周有3米多高的院墙。它是当年日寇残杀潘家峪村1230名无辜群众的主现场。惨案发生后,该院除东院粮仓外,其余房屋全部被大火烧落了架,到处断壁残垣。它是日本侵略军野蛮行径的铁证。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指挥官召集丰润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滦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日本军官和伪丰润县公署、警备大队、所等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策划了血洗潘家峪的阴谋。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了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口人被杀掉1230人,23户被杀绝,96人受伤,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1235间房屋全被烧毁。大院里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有许多亲人立着卧着被烧死。许多亲人被烧成骨灰,有的被烧成一堆焦炭。在安葬亲人时,就有800多人烧得无法辨认。 

3、“七三一”:细菌战研究,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3000人以上。

【备课资料】黑色七三一

侵华日军七三一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心。他们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同样骇人听闻。

七三一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在细菌战犯石井四郎主持下,七三一网罗日本国内上千名医学、细菌学专家,盘踞中国东北十二年。

这支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经研究证实,这个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万人死伤。1945年8月,七三一为了销毁罪证,在败退时炸毁了这里的主要实验设施。

据原“七三一”的一些队员交待和国际专门调查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陆军关东军细菌部第七三一,从创建到解散的十几年间,至少试验了8种类型的特种细菌。有至少3000人在这些实验中丧生。

2000年,有关专家在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发现并公布了731用活人作细菌实验的原始文字材料——“特别输送档案”,是该败退时来不及销毁而意外留下的,是侵华日军进行人体实验的直接罪证。

二战结束前,日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七三一细菌战实验基地的大部分设施,并将实验资料移交美军,后被用于朝鲜和越南战场,对战后西方细菌战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七三一的大部分战犯至今未能受到应有的审判。

为永久保存侵华日军七三一遗址这个二战中极为特殊的标志性遗址,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有关部门耗资近亿元对七三一遗址进行了首次全面清理,发现了300多件人体解剖用具。同时,采取措施对这个遗址进行保护,决定将其建成一座呼唤人类和平的遗址公园,并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如今一提起中日关系,很多人都感到挠头。的确,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了:一边是红红火火的经贸合作,一边却是首脑互不往来的似乎冷却到冰点的政治僵局;一边是每年多达几百万人次的来往,一边却是调查中双方互不抱好感人所占比例的飚升。

1972年,中日两国领导人远瞩,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种大手笔的外交动作给双方带来了巨大利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都得到了日本的支持。日本向我提供的大量低息贷款和援助,对于我启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日本不仅是西方国家中向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最多的国家,也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向中国投资的国家,它在中国直接投资企业已达3万家,并向技术、资金集约化方向发展。日本多年来一直是我最大贸易伙伴,去年贸易额达到将近1700亿美元。2004年,中日之间的人员交流量达到了400多万。各种级别的友好城镇达226对。

中日两国关系的症结在于对待历史问题和问题。在日本,有一种说法颇为盛行,就是中国在历史等问题上对日本指责过多,使得日本人产生了反感。而事实上,中方“指责”日方的都是一些什么事情:日本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来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中方“指责”;日本领导人公然参拜,中方“指责”;日本大臣公开否认二战中日本的侵略罪行,中方“指责”;日本或执政党邀请“”分子访日,中方“指责”;日本同美国加强军事同盟关系,搞“周边事态法”,中方“指责”;日本走军事大国道路,并向海外派兵,中方“指责”……

中方能对上述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保持缄口不言吗?显然不能,其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问题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阻碍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涉及了甚至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地理上来讲,没有选择和改变的余地。既然如此,两国理应从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来把握中日关系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两国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并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下半年

(2)领导人:彭德怀

(3)影响:是中国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斗志,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备课资料】百团大战

八路军从8月20日起,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的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

八路军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八路军展开攻坚战,端掉敌一系列据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8月20日到12月5日,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四大战”中,我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00余人,俘日伪军186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食品等;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车站、隧道等260余处,使正太铁路停运月余;攻克日伪据点2993个,巩固和扩大了抗日军民占领区。

“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拖住了敌军进攻西北、西南的后腿,配合了正面战场上的友军作战,遏止了投降妥协的逆流,挽救了时局危机,极大地振奋了全民的斗志,坚定了全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我国抗战史中最光辉的篇章。

2、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1)目的: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

(2)时间:1942年初到1945年初

【备课资料】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首次出国作战。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于1941年12月23日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遂告成立。

中英双方在防卫缅甸问题上原则一致,但英方出于利己主义考虑,起初对中国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并不积极。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这时,英方才吁请中国入缅援救。2月16日,中国国民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入缅抗击日军,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

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缅北、滇西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7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3、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

【备课资料】日本投降全记录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7月26日,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早日投降。

8月6日上午,“伊诺拉·盖伊”号美机驶过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一颗名为“小男孩”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的原子弹。

8月9日凌晨,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8月10日凌晨,44岁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正午,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6日,日本关东军宣布向苏军投降。

8月21日,芷江受降。日本代表、驻华日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前来同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美军有关人员举行洽降会谈。

9月2日上午,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包括中国的徐永昌将军,依次签字。

9月3日,国民下令举国庆祝三天,并从次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新中国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每年的9月3日。后来,这个日子被全世界工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冈村宁次代表日本签署投降书。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问题探究】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

提示:

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从中国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华侨的支持等)。

从国际角度分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如白求恩、科棣华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以殇为题回顾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给中日两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对人的肉体毁灭而言,它是生命之殇,对人类文化的践踏而言,它是文明之殇,对人类发展而言,它是人性之殇,这场殇之战已过去整整66周年了,今天我们如何面对这段历史,如何反思这场战争是衡量我们如何面对未来勇气的砝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不盲从别人的结论,而是从中得出自己的认识,我更希望,人类社会再也不要出现人为之殇,各种文明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能够开出文明之花结出共生之果。

板书设计:

一、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

2.全面抗战路线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2.中国远征军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