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案序号:           课题: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备课日期: 年班:七年级  | ||||||||||||
| 教学目标: 1.将阅读与写作打通,为学生写作提供具体化的知识与策略。在阅读中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借鉴描写、猜想与相关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突出人物的特性与精神。 2.借助问题设置与比较阅读,辅以说说、比比等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内化知识与方法的作用。 3.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人物的独特精神,领悟形式为内容、技巧为人物精神服务的宗旨。  | ||||||||||||
| 教学重点: 借助问题设置与比较阅读,辅以说说、比比等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内化知识与方法的作用。  | ||||||||||||
|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人物的独特精神,领悟形式为内容、技巧为人物精神服务的宗旨。  | ||||||||||||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叫《读你》,其中有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们现在的“读”就是阅读,“你”就是佳作中的人物。写好了一个人,写出了他的精神,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的“传主”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今天的“读你”更是为了“我写”,我们要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借鉴一些方法,写出自己的佳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也让别人读起来不厌倦。 二、阅读借鉴 1.阅读《邓稼先》徊忆鲁迅先生(节选)》,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主要人物精神的几个典型事例,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邓稼先》  | ||||||||||||
| 典型事例 | 事件特点 | 人物精神 | 选择的理由 | |||||||||
| ①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并成功地设计了“两弹” | 大事(大是大非) | 报国心切 | 凸显爱国心 | |||||||||
| ②重病期间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凸显事业心 | ||||||||||
| ③“文化大”中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说服宣传队的队员 | 没有私心 | 在失去理性的时代,一位科学家可以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说服宣传队的队员,因其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他纯粹,没有任何私心…… | ||||||||||
| ④原子弹试爆,以一封回信证明自力更生 | 实事求是、民族自尊心 | 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实证精神 | ||||||||||
| ⑤危难之际,说“我不能走” | 临危不惧、勇于担当 | 冷静、担当是造就一位大科学家的品质 | ||||||||||
| 小结:通过典型的大事件(事件不雷同),在大是大非面前,凸显这位大科学家的求是之心、责任心、公心、报国心、民族自尊心,可谓“五心合一”。且④⑤很典型,表现了科学家的理性精神,③表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特有的人格魅力。理性遇上中国心,这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典范。 | ||||||||||||
|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 ||||||||||||
| 典型事例 | 事件特点 | 人物精神 | 选择的理由 | |||||||||
| ①鲁迅的“笑”与“玩笑” | 有些琐碎 | 爽朗幽默 | 印象中的鲁迅,甚是严肃,这里了我们的认识,他生动、风趣,充满了人情味。可见鲁迅作品的生动、幽默是有来由的 | |||||||||
| ②一边对“草书”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青年来信 | 热心帮助青年 | “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此有很好的写照 | ||||||||||
| ③先生定格般“坐着”工作 | 执着、专注的精神 | 这是鲁迅标志性的剪影,很传神 | ||||||||||
| ④弄清了海婴的鱼丸是否新鲜 | 关注孩子的心声 | 这个事例很细小,可见他从来都是关注并体会孩子心情的,所以才写得出精彩的富有童心的作品。这体现了文学家的细腻 | ||||||||||
| ⑤先生“陪客”与“包书” | 待友热诚、为人认真 | 在琐碎的细节中展现有耐心、有人情味的鲁迅 | ||||||||||
| 小结:这里的典型事例细小,甚至有些琐碎。作者选择了一系列细小的事情,写出文学家生动风趣、充满爱心的另一面,了我们原有的认识,读来让人心动。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温暖,这是“暖男”鲁迅的魅力。 | ||||||||||||
《邓稼先》
【心理】“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猜读此时邓稼先的心情。
猜读:因痛失同事与朋友而悲痛万分;除了痛,更多的应该是决心,因为只有核武器实验成功了,才能告慰亡灵;心中还陡然生出英雄气。
【动作】“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请猜读此时邓稼先的动作。
猜读:不会颤抖,他大智大勇,有自信心;或:他也是人,肯定也有颤抖的时候,因为前文不是说“理论的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吗?通过“颤抖”一词的探讨,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肩上山一般的责任,时时刻刻面临的挑战。
【语言】“……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明确:一句话如金石掷地有声,表现出一种气魄,并极大地安抚了大家紧张的情绪。
两处猜想,加之一句话,均有空白,需要读者加以想象补充,体会邓稼先的所感所想。这留白式的描述更耐读,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大科学家的有情有义与战胜危难的超凡意志。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其一: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明确:描写具体,展现了一个过程,他的认真细致与对人的尊重,尽在其中。
其二: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明确:描写生动,捕捉住鲁迅的神韵,写出他爽朗、“好玩”的一面。
【介入】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里写道:“而在鲁迅懂得写作的愉悦,懂得词语调度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戏性,写文章不见游戏性,观点便只是观点,深不到哪里去的。”
明确:鲁迅先生可谓人文统一,很是认真,但有几分调笑,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好看。
其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明确:描写传情。长久的“厮守”,移情于物,仿佛它们也有了生命,与鲁迅先生同舟共济。这里带着作者的主观体验,这“移情”之法需要点拨。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描写细小,甚至有些琐碎,展现生活的过程,并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这里表现一位文学家的生活与心灵的细小“表情”,很真实,很耐看(耐看是一种写的本领)。
这是两种风格的描写,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对象的需要,借鉴选用。
3.要写出人物精神,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反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都可以起到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的作用。可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明确:一狂一敛,两种土地产生两种杰出的人才。这个对比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邓稼先特有精神的理解。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明确:运用反复。鲁迅仿佛塑像一般,有一种意志与投入,写作者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投人进去了。
【说说】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场面时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场面时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尽管两人都有羡慕帝王之意,却有分別,各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从两个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觉到项羽的莽撞,但是莽撞中却透射着直率,而且直率得可爱;同样,从刘邦的话中我们也不难感觉到他的含蓄,但是含蓄中却透露着城府。所谓“英雄”,是各有不同的。
4.文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抒情、议论句子,说说其对人物精神的点化作用。
(1)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深刻揭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2)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这番议论是由一件小事引发的,它引出许先生的一番感慨,真实自然。
【比比】以下是原文片段,选入课文时删除了,你认为该不该保留?
原文回放: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象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明确:不留。重复着“明朝会”很是悲戚,与前面的温馨形成冲突,不太和谐。
| 留。重复着“明朝会”很有悲剧感,将鲁迅的舐犊情深写出来了,更加丰富地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好的文学作品,会有几种情感的混合,这样的作品就有了情感深沉的力量,这叫情感蕴藉。正如,黑色是最有内涵的颜色。 | 典型事例或大或小,或庄严或生动,是表现人物精神、典型风貌的需要。设计前者在大事(大是大非)中重点体现一位科学家的理性精神与中国“奇丈夫”气质,后者特意在细小中展现一位你并不熟知的“温暖”版的鲁迅。这两种写法都值得学生借鉴。 《邓稼先》的描写简洁,余下空白,这是科学家的文笔使然,还有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然,但给我们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科学家在科研过程的艰难与伟大可见一斑,这一点要引导学生领会。 《邓稼先》一文的好处在于作者巧妙地将邓稼先与奧本海默进行对比,这对于学生写作时寻找什么样的对象进行比较有启发作用。而反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反复中,一位人物的特质也会慢慢浮出水面。 “说说”强化了这样的作用,在比较、反复中,人的本质就会更好地表现出来。 画龙点睛,点出精神品质,这就是“临门一脚"。前者揭示出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成功,除了专业,更有为人;后者是自然流露的藏在话语中的议论。两种议论方式,学生都可以借鉴,前者明显,后者隐蔽。 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学生对人物的丰富性与作品的混合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