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J I A N GS U POL YT ECHN I C UN I V ER S IT Y
V o l17N o14
D ec12006“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Ξ
章晓莉
(苏州大学研究生部,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研究和剖析这一现象,努力提高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考研热;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6)04-0059-03
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字,2005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17.2万,比2004年增加了22.7万人,增幅为24.1%。这也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硕士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05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尽管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达到31.6万人,但是报名与录取比例仍是4:1。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数达到15139人,比2005年增长了38.8%,平均专业报考人数超过120人,报考与录取比为6. 5:1。
一、反向剖析:有关“考研热”的忧虑
“考研热”的出现,本来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它既是国家和社会日益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它反映了年轻人面对生存压力和未来前景,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人才质量的提高,对于教育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促进,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国家智力资源和综合实力提升的标志。但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潜在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现,不免令人产生种种忧虑。早在十年前,学术界就已留意“考研热”这一情状;[1]
近年来质疑问难反向剖析的文章日见增多,[2]“考研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研动机过于功利,非为学问单为学位而求学者不少,有些人把考研仅仅当作个人命运的赌注,当作“敲门砖”。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二)大学里考研成风,不少考研者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涣散,“两耳不闻其他事,一心专读考研书”,敷衍课程,学业偏废,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直接影响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备考过程的应试化,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不少考生把考研辅导班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指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便有幸考上研究生,也明显存在“基础薄,知识面窄,能力差”的弱点,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
(四)由于“考”、“研”脱节,重“考”不重“研”,使得部分研究生入学后心态浮躁,不专注于学业,专业思想淡漠,学习目的功利化、短期化,知识结构不扎实,加上研究生扩招,导师任务加重,应付不过来,有时只好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从而引起研究生质量下滑,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Ξ收稿日期:2006-08-30
作者简介:章晓莉(1958—),女,浙江余杭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五)“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滞后:培养目标上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体系没有分立;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状况比较严重;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现实脱钩的现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考核制度仍然和本科一样是“严进宽出”,使许多研究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只要修满学分,写出毕业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至于科研能力则难以令人信服等等。
(六)热门专业蜂拥报考,长线专业冷门专业乏人问津,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衡,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能人尽其材,人才高消费加剧供需矛盾,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许多人尽管拿到了学位,但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有的还学非所用,总之是偏离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违背了他们当年考研的初衷。
二、重新思考:面向“考研热”的对策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知识、智力、无形资产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世界的战略地位。加速培养一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正因为如此,面对“考研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挥它的“正向功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尽量避免或缩小它的“负面效应”,少出次品,不出废品。针对“考研热”所带来的新问题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思考:
(一)改善社会大环境,理性看待学历与文凭
“考研热”中所表现出来的惟学历而不问学术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仍然是“学历社会”而非“学习化社会”。青年学生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其学习行为也表现出很大的功利性和被动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改变人才观念,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学习将成为人的重要活动之一,将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可以预见,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一种需要乃至一种习惯,而读研究生也只是个人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和一种方式,人们将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学历与文凭。
(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实行结构性扩招,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与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区别对待,保持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精英传统,专业研究生教育则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专业学位占56%。如每年授予工商管理硕士7万名,教育硕士9万名,法律硕士3.5万名,医科专业硕士3.5万名。而我国的专业学位起步较晚,已设置的法律专业、教育专业、工程专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在校生只有2.2万,占硕士在校生总数的12%,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而学术型研究生则应走集约型发展之路,保持数量稳定,求精求深。
(三)加强生源质量控制,确保“严进”
“考研热”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关,所以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必须从提高生源质量,严把入学关做起。这就要求招生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选拔人才上,配合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在招生上改变过分应试化的倾向,避免出现单纯以考分高低来框定选材标准的现象,加强命题的组织和管理,提高试题的科学性。积极推进招生方法的改革,调整招生,给院系和导师更大的自主权,切实抓好复试工作,重视录取复试环节;积极开拓和吸引优秀生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尤其要鼓励跨校报考等。
(四)扩大推免生数额,倡导双学位、本硕-硕博连读等多种形式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因考研而荒废其他学科的现象,可以增多双学位,可以加大从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免试入学生源的力度,也可以在本科试点班中搞本硕-硕博连读或对接。目前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实行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大等名牌大学甚至开始试行8年制的本博连读,或借鉴国外经验,例如参考学生本科阶段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学生本人对所学专业认识的自述、由熟悉学生的人所写的对其综合评价的推荐信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查学生的能力,严把入学质量关,确保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
6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2006年
(五)加强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水平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要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健全制度,将研究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六)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成败最终都将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因此,他们的自身建设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尽早让研究生接触学科前沿,进入科研环节。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不仅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能够形成严谨、踏实、创新的精神,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获取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七)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确保“严出”
要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仅要“严进”,更必须做到“严出”。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学习阶
段的最后环节,是对研究生全程学习状况和水平的
综合反映,是最需要严格把守的最后一道“关口”。首先,要强化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管理,从开题、写作到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以创新与否为标准毫不放松;其次,要严格论文评审制度,实行导师回避制、匿名制、跨培养单位进行评审和答辩,有条件的培养单位还可聘请国外专家参与,以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再次,要提高学位论文淘汰率,尽快建立一套提高论文淘汰率的相关制度,对于学位论文通不过的学生,可采取延缓或不授学位的办法,督促学生提高论文的质量;组织专家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评选优
秀的学位论文并公示与奖励。
[4]
当然,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不仅涉及到高等院校自身的管理,也涉及到其他社会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和社会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减少因为就业的无奈而考研的现象,从而避免个人和社会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唐立山.对逐步升温的考研热的探讨[J ].吉林高教研究,
1996(1):55-56.
[2]王友华.浅谈“考研热”及其社会正反功能[J ].理论界,
2004(4):180.
[3]朱军文.论研究生教育质量扩招与质量保证[J ].洛阳师范
学院学报,2002(1):105.
[4]董婷,吴时明.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讨[J ].交通高教
研究,2004(3):67.
Problem s beh i nd “Gradua te En trance Exam Craze ”and The ir Solution s
ZHAN G X iao -li
(D epartm 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ochow U niversity ,Suzhou ,J iangsu 215006,Ch ina )
Abstract :“Graduate en trance exam craze ”has now becom e a distinct social p henom enon in ou r coun try ,show ing increasing respect fo r know ledge and talen ts in the p resen t society .How ever ,in th is p rocess there em erge som e distu rb ing p rob lem s such as m aterialized and p rofit -o rien ted m o tivati on ,p rep aring ju st to take the exam ,etc .T herefo re it is an i m po rtan t p ro ject fo r the graduate m anagem en t to analyze and study th is p henom enon and to i m p 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n ro ll m en t and graduate educati on .Key words :graduate en trance exam
craze ;
graduate en ro ll m en t ;
graduate educati on ,
graduate
m anagem en t
(责任编辑:刘志新)
・
16・章晓莉1“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