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误,未必都是不好的,有时错误真的就是一种美丽。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它,我们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
| 编号 | 研究内容来源 | 错题呈现 | 原因分析 | 对策或建议 |
| 1 | 作业本 | 109×6=604 | 对进位乘法算理掌握的不够清楚,个位与 个位相乘积满几十向十位进位,但是在计算十位与个位相乘时,知道0×6=0,但是却漏加“进位”的数,导致计算错误。 | 1、将错例与正确计算比较,找出出现错误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在计算时,“进位”的数绝不可漏加。 2、多进行简单口算进位乘法的练习,比如2×8+53×9+6 |
| 2 | 作业本 | 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19÷2=9(根)……1(米) 或19÷8=2(根)……3(米) | 由于平时接触的“解决问题”中信息相对简单,方法单一,“解决问题”一般安排每一单元的后面,学生遇到时经常能“猜出”其方法。一到期末的综合性试题,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综合运用,导致有些学生“不会”。“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是什么意思要先理解。 | 要求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可以画一画图,理解“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是求“剩下的部分”里有几个2米,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
| 3 | 练习册 | 1吨相当于()贷50kg的面粉;1吨相当于()个25kg的小朋友。 错误答案有2,100,50等 | 学生只知道1吨=1000kg,而不知道1000里面有几个50,几个25,从而导致错误。 | 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后,这类错误会相应减少。 |
| 4 | 作业本 | 南极科学考察船于10月30日10时从青岛出发,同年的12月26日10时到达南极长城站。考察船航行了多少天? | 时间的计算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 一般采用分块计时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10月:1天 11月:30天 12月:26天 一共航行:1+30+26=57天 |
| 5 | 测试卷 | 3000米-2千米 =(1000)千米 | 学生解题方法不对,根据要填的量的单位,即化成千米再计算 | 学生注意了算式中两个量的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 |
| 6 | 练习册 | 所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平时说话不严密,考虑问题简单。 | 判断题就要鸡蛋里挑骨头,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判错 |
| 7 | 练习册 | 大树高1米。(√) | 在学习了毫米、分米这两个较小长度单位的认识之后,在学生的印象中米是比较大的单位了,因此用在大树上是完全可以的 | 教师在教学分米时也可复习米,分米和米进行比较,还可以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让学生对米也建立比较形象的认识。 |
| 8 | 测试卷 | 803-495=408 | 学生在计算退位减法时,个位、十位相减都正确,但百位相减时,忘了被减数已经退了1。 | 让学生多练,点上退位点。 |
| 9 | 测试卷 | 小明家住六楼,他从一楼到二楼用了10秒,按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到六楼需要多少时间? | 个别学生就会想从一楼到二楼要10秒,那样一楼到六楼就可以用10×6来做就可以了。 |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层楼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从一楼到二楼走一卷楼梯需要10秒,那么从一楼到三楼需要走几卷楼梯,需要几秒?以此再来思考从一楼到六楼要走多少卷楼梯?需要多少时间? |
| 10 | 练习册 | 用两个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只做了一种拼法。 | 一是空间概念有限,二是,审题不清。 | 画图,提示“还有那种拼法?”或者“有不同的答案嘛?你是怎样拼的?” |
| 11 | 练习册 | 先估一估,再算一算。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手机:原价924元 ?现价745元 便宜了(200?)元。 | 这些学生审题有误,填了估算的结果; | “先估一估”指口头估算,而要填的是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
| 12 | 作业本 | 805-397=397 805?验算:805 -397?-408 408397 | 把验算的结果397当做计算的结果。 | 不够仔细,连谁是计算结果都搞不清楚 |
| 13 | 练习册 | 小红家距离学校300米,小明家距离学校500米。小红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有多少米?请画出示意图。 | 学生往往只想到了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一侧的情况,而忽视了小红家和小明家在学校两侧的情况。 | 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学生看到示意图后就会恍然大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
| 编号 | 研究 内容 来源 | 错题呈现 | 原因分析 | 对策或建议 |
| 1 | 作业本 | 读作:五千万零四零六五千万四百零六 | 学生刚接触亿以内的读数,对数位顺表还不是很熟,顾上了万级,却顾不了个级。特别是零出现很多个的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写错。 | 让学生记住数位表,并分级读数。 |
| 2 | 练习册 | 服装厂去年出口创汇一千万零一百美元。写作:(1000100) | 学生对写数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没有分级再读,不够仔细。 | 让学生对文字也进行分级,找到万字,再写数。 |
| 3 | 测试卷 | 5个千亿和5个千组成的数写作()。 | 学生没有分级写数,导致漏了一个0。 | 让学生熟记数位表,左起右起都能记住。再按数位写数。 |
| 4 | 测试卷 | □0039079≈90亿□里可以填的数是(9)。 | 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填的数不是唯一的。 | 让学生明白省略的尾数是那一部分,最高位是什么,再判断填什么数。 |
| 5 | 课堂练习 | .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学生对角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 画两幅图,一幅是从同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另一幅是从两个点引两条射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 |
| 6 | 课堂练习 |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学生把角的概念忘记了,角是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而直线上没有点,也就不存顶点。 | 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用概念来判断正误。 |
| 7 | 作业本 | 1、画120°的角。 | 学生把“0”刻度线和射线对齐后,直接找120°,没有从右边找起,所以把60°当成了120°。 | 让学生找到射线所对的“0”刻度线,再从0°开始找120°。 |
| 8 | 作业本 | 160×60=960 160 ×60 960 | 学生对“因数”中有几个零中“因数”一词的理解不到位,漏数了一个零。 |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因数中的0,不可以漏掉。 |
| 9 | 作业本 | 205×67=1675 205 ×67 175 150 1675 | 学生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忘记了,把0漏乘了。 | 一要学生学会估算,可以知道积的范围,根据范围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二药提醒学生不要把0漏乘了,相同数位要对齐。 |
| 10 | 练习册 |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学生缺少空间想象力,对平面的认识不够,只能认识到一个平面。 | 用两把尺演示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线的位置,可以发现它们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
| 11 | 课堂练习 | 梯形的腰一定比高长。(×) | 个别学生没有想到直角梯形这个特殊的梯形,没有想到腰和高是同一条。这题考的知识点其实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个别学生没有想到直角梯形这个特殊的梯形,没有想到腰和高是同一条。这题考的知识点其实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 12 | 练习册 | 在除法算式中□92÷69中,当□中的数是()时,商是两位数;若商是一位数,□是()。 | 这样的题目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读题速度太快,经常把答案弄错,特别是和以下题目搞反:在除法算式中9□2÷69中,当□中的数是()时,商是两位数;若商是一位数,□是()。 | 可进行两者的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区分,同时让学生仔细读题最好是在草稿本上把这道题目的竖式摆一摆。 |
| 13 | 练习册 | 一辆货车的载重限额是2吨,那么货车最多可以运送()只85千克重的猪而不超载。 | 这一题目涉及到单位换算和去尾法,学生容易做错。 | 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用去尾法,什么时候要用进一法,让学生在做题目时要联系生活来做。 |
| 14 | 测试卷 |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B)条射线。 A、1B、2C、无数条 | 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左右两边各一条了 | 让学生回忆射线的概念,回忆生活中的什么光线可以近似的看作射线。 |
| 15 | 练习册 | 如果8□73÷87的商是两位数,那么□可以填(),□97÷29的商是两位数,那么□最小填(). | 这类题目学生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解题太过匆忙。 | 最好是让学生先在草稿本上把竖式先列好,根据竖式来考虑如何填数。 |
| 16 | 练习册 | 1200÷24=()÷12=3600÷() | 本题为商不变性质的运用,主要错误在部分学生会把他单纯的看成一道除法算式。 | 让学生充分理解商不变性质的意义,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下面画一画,并写上算式的答案。 |
| 17 | 课堂练习 | 168÷18=8……8 208 18)168 160 8 | 学生把试商用的20当成了除数去乘商,又没有养成验算的习惯,所以犯了错 | 提醒学生看清除数,不要把20当成除数,还要验算, |
| 18 | 作业本 | 一堆煤重75吨,运煤队一次可运20吨,这些煤要运多少次?最后一次运了多少吨? 75÷20=3(次)……15(吨) 答:这些煤要运3次,最后一次运了15吨。 | 有部分学生只关注最后一次运几顿,没有详细思考;有部分学生没理解题意,忽视了“运完”这个词,所以犯错。 | 分析题意,理解运完需要几次! 75÷20=3(次)……15(吨) 3+1=4(次) 答:这些煤要运4次,最后一次运了15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