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13:16
文档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
推荐度:
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的诗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特别是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感知诗歌作品的内容,悟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与教法通过诵读和学过的诗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能大致理解诗歌的内容。

2.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并能当堂成诵。

3.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直接进入课题,板书课题。

2.四首诗的作者及题目。

作者都是哪个朝代的?(唐朝)开门见山,让学生清楚今天上课的内容。
整体感知1.参考注释,快速浏览四首诗,解决字音。

2. 师正音。

1.浏览,解决生字词。2.齐读。

扫清阅读障碍
初读1.自读每首诗的注释及赏析文字,自行理解古诗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勾画一下你觉得对你理解这首诗有帮助的词语或句子。

1.默读、勾画。

从整体上对这四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四首诗。

3.你觉得这四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自由大声朗读。

3.初略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再读1.《竹里馆》

a.老师读,大家来评,若是你,你会怎样读?

b.试着背一背。

1.大家评,评读,自由展示自己的理解阅读。

2.根据提示背这诗。

1.通过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

2.和曾经学过的古诗作比较,比较异同点,温故知新,对古诗有更好的理解。

3.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当场成诵。

2.《春夜洛城闻笛》

a.根据你们刚才说的感情基调,谁来试读一下?其他同学都是评委。

b.同学来评一评。

c.和李白的另一首《峨眉山月歌》比较。

1.一人读,其他同学来评价。

2.比较两首异同点:都是思乡,但一个是刚离家,一个是离家较长。

3.《逢入京使》

a.还记得上个学期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吗?作者也是岑参。和《逢入京使》比较一下,

作为边塞诗人的岑参,他的思乡再和李白的思乡比较一下。

b.一起背诵一下《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

1.比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都有一种报国情怀。

2.将《逢入京使》和《春夜洛城闻笛》比较。

3.背诵《春》《逢》。

4.《晚春》

a.根据同学们说的《晚春》的情感,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然后自评。

b.比喻句,联系《咏雪》一文。

c.带着这种美一起来背诵。

1.齐读,自评。

2.“絮”和“雪”有共同的特点,体现美。

3.背诵这首诗。

总结1.绝句,朗朗上口的原因——押韵,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2.作者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温故知新,以诗读诗,从中去比较体会。

作业布置1.背熟这四首古诗。

2.默写这四首古诗。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档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