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TWE计算控制参数:
层刚度比计算:
1)剪切刚度:计算嵌固层刚度和纯框架结构层间刚度时采用,带斜撑结构不宜采用;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采用。
2)剪弯刚度:适用计算任何结构的刚度计算,建议采用;底部大空间为二层时可以采用。
3)按层地震剪力与层地震位移差之比计算(抗震规范方法):该法概念模糊,结构完全相同的层,放在不同层位移时的刚度不同,这与层刚度的定义不符,建议一般不用。(系统默认是第三种计算方法,设计者应注意改正);(也有人认为第三种均可采用)
总刚与侧刚问题:
1)按总刚计算耗机时和内存资源较多。
2)有弹性楼板设置时必须按总刚计算。
3)无弹性楼板时宜按侧刚计算。
4)规范控制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要求在刚性楼板条件下计算,因此,任何情况下均按侧刚算一次,以验算层刚度比和位移比。
计算结果的鉴别分析和调整:
1)合理性:
框架结构;T1=0.1~0.15N(其中N为结构层数)
框剪结构:T1=0.08~0.12N(其中N为结构层数)
剪力墙结构:T1=0.04~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
筒中筒结构:T1=0.06~0.1N(其中N为结构层数)
并且有T2~(1/3~1/5)T1;T3~(1/5~1/7)T1
2)扭转周期应小于平动周期的0.9(0.85)
3)底部总剪力与总重量的比为: Q/W=0.12%~0.28%(7度、二类土)
Q/W=2.8%~5%(8度、二类土)
1)位移:
当剪力墙作为薄壁杆件计算时,最大层间相对位移取u/h小于等于1/1100;较佳取值取1/1600~1/2500.当剪力墙作为墙元模型(包括壳元、膜元等计算时;最大层间相对位移取满足规范要求为基准,较佳取值1/1200~1600。
2)合理的含钢量:
梁:0.35%~1.5% 墙:0.35%~0.5%
柱:0.5%~1.5% 板:0.35%~0.6%
3)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水平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平均位移值的1.2倍,A级高度不应大于1.5倍,B级高度不应大于1.4倍。
4)构刚度控制与调整:
| 刚度控制内容 | 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 |
| 1 | 弹性层间位于移控制: △umax/h≤1/500~1/1000 | 调整层高,加强底部竖向构件刚度 |
| 2 | 层刚度比控制:Ki/Ki+1≤0.7 且3 Ki/(Ki+1+ Ki+2+ Ki+3) ≤0.8 | 调整层高,加强或削弱相关层刚度或按《高规》5.1.13和5.1.14处理 |
| 3 | 转换层刚度比控制:K’i+n/K’i≤1.3 K’i+1/K’i≤1.67 | 调整层高,加强或削弱相关层刚度 |
| 4 | 嵌固层刚度比控制:γe=(G1A1H0)/(G0A0h1)≥2;其中:[A0,A1]=AW+2.5(hci/hi)2Aci | 增加地下室剪力墙或将嵌固层下移一层 |
| 5 | 整体稳定刚重比控制:EJd≥1.4GH2或GJ≥10GJ | 加强竖向构件刚度 |
| 6 | 扭转位移控制:A类高度 不宜△umax/△uuc ≥1.2 不尖△umax/△uuc ≥1.5 B类高度 不宜△umax/△uuc ≥1.2 不尖△umax/△uuc ≥1.4 | 调整平面布置,减少刚心与形心偏心距,注:若(△umax/h)x2比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要求小,则可不考虑本项要求 |
| 7 | 扭转控制刚度:A类高度 A类高度:T1/Tt≤0.9 B类高度:T1/Tt≤0.85 | 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
| 8 | 舒适度控制: amax≤0.15(m/s2) (住宅、公寓) amax≤0.15(m/s2) (办公、旅馆) | 加强竖向构件刚度 |
1)上下墙体的剪心、形心应尽可能对齐;局部开洞整体剪力墙化为无洞口剪力墙输入;局部无洞剪力墙化成整体开洞剪力墙输入。
2)带边柱剪力墙按无柱剪力墙输入;当柱断面较大时,可再单独输入柱,最后柱配筋=柱钢筋+墙端筋
3)一般与剪力墙正交梁端宜按铰支输入,当墙厚≥0.8梁高时,可按弹性固结梁输入,按铰支输入时,与墙正交梁端的负筋不少于跨中的40%
4)地下室边墙壁不宜按整片墙输入,宜分段按墙柱输入,凡有梁相交部位设墙柱,墙柱截面取支承点两边各3倍墙厚,当有明柱时加输时柱。
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层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6)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的一层受剪承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7)各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相差不要大于3倍。
8)多层或高层上部结构设置水箱和游泳池时,其底板应与楼面板分开。
9)框架-剪力墙结构,底层剪力墙截面面积AW和柱截面面积AC之和与高层楼面面积之比,对7度2类土情况,一般(AC+AW)/Af=3%~5%; AW/ Af=2%`3%。层数多高度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上限值,且纵横两个方向的剪力墙均宜在上述范围内,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厚度初步估计见下表:
| 抗震烈度 | 10层 | 15层 | 20层 | 25层 | 30层 | 35层 | 40层 |
| 7度 | 250 | 250 | 250 | 300 | 300 | 350 | 400 |
| 8度 | 250 | 250 | 300 | 350 | 400 | 450 | 500 |
| 9度 | 300 | 300 | 350 | 400 | 450 | 500 | 550 |
1)异形柱的墙肢宽度B宜为200~300;一般取墙肢最小宽度bmin≥200mm.
2)截面的长度B一般取2b≤B≤4b;且H/4≤B≤H/4;H为柱的净高,最小长度Bmin =2bmin 。当异形柱作为角柱时,墙肢长度不宜小于600mm .
剪力墙类别划分:
| λ=hw/bw | λ>8 | 8≥λ>5 | 5≥λ>3 | λ<3 | 4≥λ>2 |
| 剪力墙类别 | 一般剪力墙 | 短肢剪力墙 | 小墙肢短肢剪力墙 | 按柱设计 | 异形柱 |
错层结构:
当错层高度不大于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各部分楼板应作为楼层参加整体计算,不宜归并为一层计算,此时,每一个错层部分可视为楼层,楼层的楼板可视为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相反,可作为同一楼层参加结构整体计算
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得小于600,砼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竖向配筋率不宜小于1.5%;箍筋全高加密,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1.5%;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00。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50,并均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砼强度等级这应低于C30。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
错层在结构模型中的输入:
按每块楼板为一层的方法输入,这样两块楼板就被分成两层,分层时在没有楼板的地方就输入上下连通的柱和剪力墙,此时要注意洞口的输入,由于错层按两层或多层输入后,层分得很细,往往从洞口中窜过,为了使计算正确,应把洞口上的墙梁按普通梁来输入,在洞口的两端加两个节点,在构件定中定义墙梁,在墙梁的标高处输入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