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 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13:56
文档

人教版 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NO.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③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
推荐度:
导读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NO.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③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
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NO.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③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滕王阁序》)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①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关。(《归去来兮辞》)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7.表示因果关系,可不译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固定用法: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实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2②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然后 

1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3夫列子御风而行,旬又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NO.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②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逍遥游》)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 

②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

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归去来兮辞》)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②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NO.3【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 

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NO.4【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归去来兮辞》)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③外无期公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①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②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

④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

5.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文档

人教版 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NO.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③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