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小学语文 | 
| 教学课例名称 | 《伯牙鼓琴》 | 
| 教材分析 | 《伯牙鼓琴》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该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 
| 教学目标 |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 
|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配乐范读。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2、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 
| 课例研究综述 |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