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名称】《理想国》
【著者】{古希腊}柏拉图(Plato) 著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出版信息】1986年8月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页数】312-351(第八卷543A—569C)
【内容概要】
在《理想国》第八卷开篇伊始,苏格拉底便将其之前与格劳孔等人讨论的,关于一个安排的非常理想的国家在制度上进行了描述性的总结,即:、共妻、共子,其统治者应为“哲学王”。这也是之前几卷对于“理想国家”问题的一个总结。接下来便进入了关于“四种政制”的讨论,这也是《理想国》第八卷主要涉及的问题。
在进入“四种政制”的描述前,有必要对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之前对于“贵族政制”的讨论进行一定的阐述,这一政制与“四种政制”共五种政体之间,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或者说蜕变过程也正是第八卷中主要的阐述内容。因此需要将这五种政体归入一个框架内进行分析。
所谓“贵族政体”(或称“王政”),按照著者的阐释,就是“如果是由两个以上的统治者掌权,便叫做贵族政治;如果是由统治者中的一个卓越的个人掌权,便叫做王政”。在这种政体之下,尊崇统治者,完全不让战士阶级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非战争活动,重视教育,特别是文艺和德育被视为与国家品质息息相关的。实行公有制,、共妻、共子。规定统治者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竞技和战争等等,这都是“贵族政体”的显著特征。而这样的政体也正是著者所推崇的,在其看来,之后的四种政体都是由“贵族政体”蜕变且堕落而形成的。
首先产生的是“荣誉政制”(或称“军人政制”或称“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在这一蜕变的过程中,著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变化假设,即“政治制度的变动都是由于领导阶层的不和而导致的”。而蜕变的直接诱因是不合理的婚配与生育,这直接产生了“不是最优秀的统治者”。当这些人执掌了父辈的权利后国家便出现了弊病:轻视文体教育,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缺乏教养。统治阶层中出现了失衡状态,而这种失衡也就导致了战争和仇恨。在著者看来,无论冲突发生在何时何地,“就是血统的冲突”。而护卫者阶层本来是为保卫原先的供养人的自由而存在的,现在却突变为奴役和压迫他们的人了。至此,蜕变完成,政治变为了在现实中看来反而“受到广泛赞扬”的“荣誉政制”。这种国家和这种制度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勇敢,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好战,好胜,以及爱荣誉。
从“荣誉政制”中蜕变产生的是“寡头政制”,这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这种政制的产生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荣誉政制下,私人手里的财产,被想法设法地挥霍浪费,掌握财产的人违法乱纪,无恶不作。男人如此,女人也依样效尤。人们互相模仿,因而在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就形成了同样的风气。恶性循环也就此产生:发了财的人越想发财,越瞧得起钱财就越瞧不起善德。这样,在一个国家里,有钱财的人被尊重了,善德和善人便不受尊重了。恶性循环继续:受到尊重的,人们就去实践;不受尊重的,就不去实践。最终,好胜和爱荣誉的性格被爱钱财取代。简而言之,这一过程就是“荣誉政制”之下少数握有权势的人聚敛财富的过程。自然,在这种制度下,崇拜金钱、寸利必得是最流行的价值观。
对于最大可能的财富贪得无厌的追求,是寡头政制过渡到民主政制(或称平民政制)的滥觞所在。在民主政制下,“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政治地位是靠财富得来的,因而不愿意用法律来禁止年轻人中出现的挥霍浪费祖产的现象;他们借钱给这些浪荡子,要他们用财产抵押,或者收买他们的产业,而自己越来越富有,越来越有影响和声誉。”因此这种鼓励懒散和放荡的结果不断把世家子弟变为无产的贫民。统治者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养尊处优。其后辈变得娇惯放纵、四体不勤,成了十足的懒汉,除了赚钱,什么都不爱,对于道德更是置若罔闻。但是城邦中确实充满了行动与言论自由,每个人都被准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一来,这样的制度下会有最为多样的人物性格,在著者看来,“这是政治制度中最美的一种人物性格,各色各样,有如锦绣衣裳,五彩缤纷,看上去确实很美。”这种制度的宽容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所谓的“琐碎要求”不屑一顾。人们在这种制度下的生活也毫无秩序与节制可言,“经常心血来潮,想起什么就跳起来干什么说什么”。这种人与民主制城邦一样,具有多面性复杂性,集最多习性于一身。
同寡头政制过渡到民主政制是以贪得无厌追求最大财富为滥觞相类似,民主政制下,过分追求了自由,同样导致了民主主义的崩溃,进而为僭主政制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著者看来,正是“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其蜕变到极端的过程大致如此:民主的城邦渴望自由,有可能让一些坏分子当上领导者,民众尚未清醒过来之时,正派领导人想要加以约束,不让坏分子过分放任纵容,此时,社会就要指控这些正派者,认为其束缚了民主和自由,要求惩办他们。“当权的象老百姓,老百姓像当权的”,这种无主义慢慢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后还渗透到动物身上去”,“连人们畜养的动物在这种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这样一来,僭主政制所由发生的“根”,一个“健壮有力的好根”,就此产生。而著者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层面,极端的自由其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极端的可怕的奴役,从极端的自由产生。“僭主”则是由民众不经过合法程序而推选的保护人蜕变而来,这种人成为领袖后,开始统治,并且采取了一系列貌似合法又合理实则是为反对者,进而彻底攫取国家最高权力的手段措施。为了保持统治,僭主要用任何可能的手段清除异己甚至思想自由者。“这种清除和医生对人体进行的清洗相反,医生清除最坏的保留最好的,而僭主去留的正好相反。”而这也是僭主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非此不可的行动。当民众看清他们推选的领袖蜕变成“野兽”之时,已回天乏术了。而且僭主是“杀父之徒”——“人民如果不给其让路,他就要打他们”。僭主政制的与专横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至此,《理想国》第八卷中关于这四种由贵族政治蜕变而来的四种政治以及它们之间变化联系的叙述就此告一段落。可以看到,五种政治(加上荣誉政制之前的贵族政制)之间存在的联系是“承上启下”的,每一种政治制度之下皆有其“善”的依据,而对这一依据过分追求的结果导致了制度与城邦的崩溃,进而蜕变为下一阶段的制度。
【读书心得】
在《理想国》第八卷中,以苏格拉底为主导的几位古希腊哲人以其富于逻辑推理、辩证发展思维的对话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城邦制度演变的形象图谱。暂且不论其政治观点正确与否、偏颇与否,其智慧的深度与广度使人不得不折服。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将其所论述的若干政体予以呈现,以便能够更为直观地将其解构与分析,进而深入地理解其阐述的内容。
| 政体类型 | 定义诠释 | 统治阶级 | 建立基础 | 国家品质 | 个人心灵 | 崩坏临界点 |
| 贵族政体 | 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制 | 贵族阶层 | 公有制(、共妻、共子),领导者是“哲学王” | 重视教育(文艺、品德),强调社会角色专业化 | 无私心邪念(在公有制下无私产) | 不合理的婚配与生育 |
| 荣誉政体 | 由军事领袖为代表人物掌握政权,且崇尚武力的政制 | 护卫者(武士阶层) | 混杂了贵族和寡头政体的特点,以获得战功为最高荣誉 | 崇尚武力,重视体育,轻视文艺教育 | 争强好胜,自信直至傲慢,缺乏文化,喜爱锻炼身体,喜爱荣誉 | 私人挥霍手中财产、违法乱纪、无恶不作,人们互相效尤,形成了败坏的风气 |
| 寡头政体 | 及公共事务中由少数人所管治的政制 | 寡头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财富的人 | 社会对于财富的盲目追求和向往 | 重视财富、不断积攒利益 | 崇拜金钱、省俭勤劳、寸利必得,内心充满矛盾 | 贪得无厌地追求最大可能的财富 |
| 民主政体 | 奉行多数人统治的,倡导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的政制 | 民众普选推出的代表民众利益者 | 从寡头政制下出来尝到了欲望和放纵的甜头 | 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允许有广泛自由,宽容 | 富于自由精神、平等主义,对约束非常敏感 |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 |
| 僭主政体 | “暴君政治”,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建立的统治 | 于贵族和平民阶级之外的统治者 | 民主政体下对于自由的过分追求,导致民众充满了过分的自由精神,不希望任何人管他们 | 极端的可怕的奴役,不允许思想自由,统治者不允许异己的存在 | 慑于僭主的淫威,不敢有异端思想,对僭主敢恨不敢言 | 在柏拉图看来已经是城邦最后的祸害 |
柏拉图是“理念论”的思想者,从其著作中对于城邦政制的论述可以看到,他完全是按照一种不可能的或者说纯幻想的方式来构建其理论模型,是从“应然”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假设和推理。同时也应当看到,其政治理念与他的贵族身份地位也是相关联的。虽然他对于城邦制度的构想具有天真的成分,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他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弊病而提出的改良方案。
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和制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理想国模型的建构也成为了后世乌托邦和主义的蓝本。而其“理念论”为之后的哲学发展也开辟了一条路径,甚至影响了教及其神学。
古希腊人所谓知识,代表真理的全部,不是局部。这种浩瀚博大的学术情怀不禁令人心向往之。这里借用《理想国》的译者为本其所做的引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有着研究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