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复习每日一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宵 憧憬 叱咤风云 字斟句酌
B. 挚友 昼夜 锋芒毕露 家谕户晓
C. 秩序 报歉 鞠躬尽瘁 心不在焉
D. 气氛 婉转 目不窥园 历尽心血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义工们全心全意、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B.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 我们要以凌云的壮志,用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D.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 都德是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D.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宋朝时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古诗文填空。
①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②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
③______,对镜帖花黄。
④《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展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
⑤《木兰诗》中描写边塞环境恶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5.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 阅读内容 | 人数 | 百分比 |
| 卡通漫画 | 112 | 56% |
| 时文杂志 | 32 | 16% |
| 武侠小说 | 30 | 15% |
| 文学名著 | 26 | 1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你对同学们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春游湖
(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①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①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请赏析第二句中“蘸”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的第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卿今 当 涂掌事当涂: ______
② 但当涉猎但: ______
③及鲁肃 过寻阳过: 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8.仰望母亲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③母亲 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 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 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⑨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 --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2.仔细阅读第②、③段,请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3.文章⑨段开头第一句是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挑选其中的一则材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以“仰望母亲”为标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正确。故选A。
B. 家谕户晓——家喻户晓。故不选B。
C. 报歉——抱歉。故不选C。
D. 历尽心血——沥尽心血。故不选D。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
【解答】
A.成分残缺。去掉“使”。故A有语病。
B.不合逻辑。去掉“能否”。故B有语病。
C.没有语病。故C正确。
D.成分残缺。在“发展”后加“的需要”。故D有语病。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至今不详。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4.【答案】①杨花榆荚无才思
②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当窗理云鬓
④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⑤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解析】
此题考查古诗词、古文的背诵与默写的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注意“榆”“鬓”“柝”的书写。
5.【答案】(1)初中生课外阅读卡通漫画的人较多,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却很少。
(2)示例:同学们,请多读文学名著吧!让名著陶冶我们的情操,充实我们的人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取表格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要扣住表格主题,注意表格名称;二要纵横分析数据,看出变化,找到规律;三要抓住要点,提炼主要信息,得出核心结论。阅读表格文字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初中生课外阅读卡通漫画的人较多,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却很少。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表信息提建议的能力。解答时,要在把握图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卡通漫画的人较多,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却很少”这种现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即可。如:同学们,请多读文学名著吧!让名著陶冶我们的情操,充实我们的人生。
6.【答案】【小题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小题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杨柳阴处撑过来。蕴含了困境中仍然含有希望的哲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炼字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阐述其核心内涵。本诗语句“夹岸桃花蘸水开”中,把桃花当人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句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重点阐述其核心内涵。这首诗的意思是:双飞的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岸边绽放的桃花紧贴着湖面。春江雨后水势高涨,把石桥都给淹没了,行人只好乘小舟摆渡到对岸的柳阴下。
7.【答案】【小题1】当道,当权
【小题2】只
【小题3】经过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权,当道。
②句意为: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但,只。
③句意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过,经过。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岂,难道。治,研究。故译为: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文末写鲁肃的反应,是从侧面衬托吕蒙现在的才略已不同往日,说明他进步之快,同时出表现了鲁肃对人才的喜爱。
答案:
(1)①当权,当道 ②只,只是 ③经过
(2)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也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惜才之心。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分析理解,这要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先要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再去理解它的含义。该句子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但是却有无数充满母爱的母亲,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含义是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母爱却是相同的。
(2)本题考查的是对“我”的心理历程的变化的分析,第②至第⑧段写了母亲对我交代后事的事,而且写作很有特点,就是母亲说一句话,下面紧接着就写我的表现,这就是对我的心理的描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当母亲开始提到海葬时,我觉得很突然、惊讶,后来见母亲很平静的叙述她的后事时,我被她的平静所感染,心里祈祷母亲过好每一天。
(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作答此类题目时,需先明确所用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第九段第一句话为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材料对主题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这要结合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可以根据示例,先写出材料,再对材料进行分析。如:罗曼•加里写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运用这则材料与自己对母亲的感受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母亲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文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对母亲进行赞美,赞美了母亲的智和仁。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对于文章标题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否是以物件,事件为文章的标题,如果是,那么这个物件或这件事就是文章始终贯穿全文的线索,它的作用就是交代了写作的对象,是文章的线索;第二,如果是以短语形式出现,并且该短语有深刻的含义,那它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的作用了。
该文中的标题是《仰望母亲》就是第二种情况,本意是指“我坐在小凳上,要仰起头看母亲”,还有深刻的含义就是“母亲精神品质的高大,须仰视”,这点明了文中的主题思想。
答案:
(1)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母爱却是相同的。
(2)作者从听到母亲谈及身后之事时的突然、惊讶,到被母亲的平静和达观感染而理解,到祈愿母亲过好每一天。
(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4)示例:①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运用这一材料,对比引出“我”的感受和自己母亲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
(5)第一,我坐在小凳上,要仰起头看母亲;
第二,母亲精神品质的高大,须仰视。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母亲对待死亡的坦然的态度,写了母亲的一生有追求,有理想,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平静和达观的心态的理解以及对母爱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