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社会化媒体
3.框架理论
4.分层抽样
5.重点访问
简答题
1.试从主动的受众到被动的受众的转变谈谈传播学的发展。
2.访问法和问卷法的区别和联系。
3.组织传播研究的几大流派。
4.结合四川地震中媒体的相关表现,谈谈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功能。
论述题
1.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1)你认为,传播学应该回答“是什么”和 “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2)传播学是否应该对价值观作判断?(3)你认为传播学研究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4)你认为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5)研究假设与文献综述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w w w .i k y . c n
2007北京大学传播学(传播)试题
-
在各位XDJM的大力支持下,卷子终于补充完整了。也算我们这帮已经处于考研过去时态的人做出的一点小贡献。
一、名词解释5x8
1.大众
2.民族志方法
3.阿多诺
4.焦点小组法
5.流媒体
6.麻醉效果
7.第三者效应
8.文化(产业)工业
二、简答题10x5
1.简述概念在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2.从权力角度谈谈传播学研究。
3.博客的传播学理论解读。
4.群体规范和群体思维对群体传播的作用。
5.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传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边界模糊的影响。40分
(发帖者注:个人猜测,本题的出题背景与新传院06年10月28、29两天承办的“北京论坛”分论坛有直接联系,专题会上杨伯溆老师宣读论文
《公共空间的私人化与私人空间的个体化:北京社会网络形成中移动电话的角色》,http://www.sjc.pku.edu.cn/beijing/List.html#B )
论坛我听了:),但是内容我忘了:(,可恶的记忆力啊~~~
2.授权新华社2006年9月10日发布《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具体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0分
(发贴者附《办法》链接 http://203.192.6./xhs/2006-12/01/content_8670451.htm)
北京大学2006年传播学理论试题解析(原创——持续连载)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crown668 威望 +15 精品文章 2007-7-26 22:48
首先说一下出这个试题解析的目的:其实对我本人意义不大,考过的东西一定不会再考。主要是自从老虎被以来,这个论坛月来月没营养,除了废话就是卖题的,马上要考试了,应该出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些曾经在考研网受益考上研的朋友们,你们多出来冒冒泡吧,就当我是抛砖引玉了。
一、名词解释 60分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公共领域 3、两级传播 4、能指/所指 5、霸权 6、概念化 7、操作化 8、随机抽样 9、霍桑实验
10、培养理论二、简答题 60分
1、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的主要特点 2、传播学研究性论文前一般要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意义何在
3、简述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4、简述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
5、区分大众(mass)公众(the public)人群(crowd)和群体(group)概念的区别三、论述题 30分从方角度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理解。
1。萨沃假说,语言相对论或叫文化相对论——我们使用语言的面貌决定了我们心中世界的面貌。
解析:目前我看过有这个东西的书——李彬《符号透视》、小约翰《传播理论》、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其中分析介绍的最透彻的是李的书,还提到了此假说与洪堡等人思想的相关性,如果用到答题里,肯定是加分的。这个假说其实表述很简单,只要你见过很容易记住。
与这个东西很异曲同工的一个概念——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有空看看吧 其实这些人都是美国结构主义的
2。公共领域,这这种概念就是必会的,把它放在名解里,就是让你能把它的提出者、理论表述、意义、背景什么的背下来就行,不一定要理解——不然出个论述,还不死一片
解析:这个东西在吴靖的课上就是重点,连国庆光的书上都有提,没理由不会背——特别要提到的是,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以往批判学派的诸多观点进行整合,以寻找到一条普适化的进路,可以说它的思想代表的已经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性主张,而是关注人的交往理性如何实现,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so 在批判取向中他的思想是自成一派的
“交往行为论”——这个大家最好关注
3。两极传播,提出者 内容 背景 意义 评价 郭的书上基本全了
解析:后来的发展,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中的多极传播,这个答上会加分的 相关概念:意见领袖,政治既有倾向,有限效果范式,可拉帕,强化,选择性过程 这些都应该熟记
4 能指、所指——李彬的引论 符号透视 小约翰这些书上都有。最好能答上 这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几个基础概念之一
解析:这两年北大传播学的题正在逐渐的摆脱原来的弱智面貌,一个特征就是对符号学的考察,因为老师也觉得这比那些“知沟假说”之类的东西更难理解,把李彬的符号透视搞定,符号学的问题基本上就无敌了。相关概念:共时态/历时态 语言/言语 横组合/纵组合(索诸尔的四对概念) 换档加速(巴尔特) 隐喻/转喻(雅各布森)
5。霸权——葛兰西,这个其实郭书上那些答上基本就够了
解析:北大相当仁慈 对批判学派和符号学的东西都不要求展开论述 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概念有真正的理解,那样打出的东西是很生硬的,肯定得不到满分。
对霸权的发展和分析 可参看斯到雷《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导论》,
霸权和异化/物化是批判学派最重要的两条进路,异化直接关注压制性结构,从卢卡奇——法兰克福——政治经济学派(不完全准确进化)
霸权更强调压制性结构与个人的能动性之间达到的一种平衡,从葛兰西——阿尔杜塞——威廉斯——霍尔——菲斯克 对个人阐释的能动性的强调越来越强
6,7 概念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术语conceptualization 这是一个直译,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即概念=观察+经验,也是一个达成共识性定义的过程,有了概念才能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定义
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对概念界定的内容进行可操作的定义,是概念化的延伸,以提供可供测量的方法,是进行量化测量的前提步骤
解析:北大2006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方和研究方法的强调,这在综合知识那张试卷上也有明确的体现(最后一题,研究设计),对于这两个题要是知道是什么打出来基本上就能得分了。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最好系统的掌握一下,不需要深入,但都的知道是什么——至于传播学方,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最后一题再分析
相关概念:效度/信度 自变量/因变量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8,随机抽样——见郭书
9 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内容:本来是想通过控制实验发现照明强度和福利条件等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却发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霍桑效应,即由于观察者的存在、人际关系 、心理过程等对工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
意义: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
另:实验本身也是对控制实验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解析:说实话,这个题杀伤力很强,就算看到过也不一定能答对。学经管类的人可能占点便宜,这是个管理学的问题,大多数肯定都涉及过,但也不见得知道在传播学上的意义。在基本的数目里,只有李彬的 引论 有一个注解提到了“霍桑效应”。
管理学的问题可以归到组织传播这块,一向是冷门,不过每年还都要靠点东西出来,可以看看 小约翰的相关章节 还有传媒网出的那个精编总结的也可以
相关概念:管理论 囚徒困境 博弈 科学管理学派 控制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
10。培养理论——见郭 塞弗林 等
注意:!!进一步拓展可看清华的那本《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斯坦利。巴兰 ,别的书上没有
提到了 格伯纳是通过有限效果范式和传递视角的研究工具,进行与仪式视角和社会互动论相关的研究,站在了社会科学和批判研究的结合点上
解析:对于效果研究的各个理论一定要滚瓜烂熟,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他们外延和最新的发展,前面提到那几本书里没有,建议有目的性的广泛涉猎,答道题里绝对是亮点。
相关概念:暴力指标 文化指标 冰川期类比(ice-age analogy) 卑鄙世界指数 主流化 电视的3B
再给出几个我认为和传播学相关的热点概念:马太效应 二八法则 长尾理论 鲇鱼效应
问答题
1,破题:对于问答题 ,破题是很重要的,审题不清可能导致整个答题错误。这个题的限定词很明确 传播学定性研究,这样就把深度访谈这样一个在多学科广泛借用的方法限定了,其实说传播学基本上就是说在社会学定性研究中
答案:深度访谈又叫非结构式访谈或半结构式访谈,来源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参与式观察并列为民族志研究的主要手段,后被社会科学各学科广泛借鉴,在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应用也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学——文化人类学转向 其特点有:
一 结构上:不同于主要应用于定量研究的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就是其特殊形式),深度访谈一般没有严格的访谈程序和问题设计,主要采取谈话而非提问的形式,类似于漫谈
形式上:不同于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为一对一式
二 问题在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互动中展开,访谈者一般不预设假设,而是通过访谈深入了解,找到答案
三 访谈者这对于被访谈者和研究问题的背景信息要预先掌握,诸如 历史 事件 习俗 民族 群体情况等
四 访谈的策略和技巧的要求较高(即对于访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掌握对访谈效果的影响)
五 访谈结果通常进行编码 民族志编写等定性分析
解析:其实去年民族志就是重点,很多人在提。没想到考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个题考广告和营销的可能要占便宜,其他如果不是明确了解很容易和其他访谈形式搞混。定性方的东西建议找一本社会学概论的书看一下,把基本的概念弄明白,方法自己就能总结了,这个工作举手之劳但一定要做,方和研究方法今年必定还是重点!
相关概念:焦点小组法/访谈 参与式观察 民族志 投影法 文本分析
2。文献综述:这道题我就不说了,对于“我们这样学理工的毕业设计之前没做过学年论文的兄弟姐妹们”简直就是欺负人!
解析:个人认为本题没什么意义,从文本分析角度看有专业歧视嫌疑……
3。希勒的文化帝国主义:怎么着的先把席勒介绍一下吧,赫伯特。席勒,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主要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主义》。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即,在某个社会步入现在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实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席勒以结构性的视角论述了美国的政治军事部门联合体怎样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对全球进行文化输出,以达到其控制目的。
文化帝国主义是新帝国主义的一个派生概念。
席勒的观点是从一个侧面对长久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的一次反拨,揭示了发展中国所谓家现代化的实质即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殖民,与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等都属于同一框架
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制度化功能,所以文化帝国主义被进一步发展为“媒介帝国主义”。
(要点就这些,具体可看潘知常的《传媒批判理论》)
解析:所有简答里这道最简单,大家基本上都能说几句,不过,对于批判学派各个流派的记忆一定要建立“框架”,抓住理论流变的脉络,否则只能是看了一堆似是而非,照猫画虎,想得到高分就必须得打出一两句郭书上没有的东西
(未完待续) 累了 明天继续 以上如有错误 请各路大虾排砖 互相讨论 这个论坛不能再这样堕落了
[ 本帖最后由 逆转录猴子 于 2006-11-29 00:04 编辑 ]
09北京大学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回忆版,不全
-
大家好啊,现在还有点半热,把能想起来的都写出来,北大的大传方向,这次题目比较变态,上午的传播学基本理论很是可恶,下午好一点,不过统统考到所谓的“社会化媒体”,总之,比较偏,不过这就是北大的调子。时间比较长了,我有些分不清楚名词结束到底是基础知识,还是下午的专业考试了,但对所有要考的人来说并无分别,因为下午考试的一,二部分也是统考,任何方向都要做,只有三是大传选做。
这个版本不是很完整,因为已经过了几天了,我考完了也不想再看了,有些题目不太深刻所以记忆不全。我贴上来的目的是希望集思广益,让考了同学都来贡献一点,然后能够拼凑出比较完整题目。
废话不说了,题目给出。
0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试卷
传播学基础知识(一个6分)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
3 重点访问
4 分层抽样
5
6
简答题:(15一个)
1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受众
2 组织传播学的几大流派
3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地震报道
4 问卷法和访问法的异同
大题目:(30分一个)
1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的范式中:
(1) 理论应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是“应该怎样”?
(2) 传播是否应该回答“应该样”?
(3)文献综述和理论的关系
(4)定量研究中文献综述的关系
还有5,6,但是我实在记不得了。
2从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播方向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世界宣言
2
3
4
5交互性
二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和大众传媒的关系
2 内容分析法以及其适用范围
3 分析“受众即市场”观点
4
四大题目(四选三)
1 从山西煤矿的封口费,到广电禁止虚假广告,分析如何进行传媒规范管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记者新闻报道法》(大意如此)的传播学意义
3 blog,FACEBOOK, 奥巴马在选举中应用的社会化媒体,谈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它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影响。
4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一下的评论:冯小刚大片《非诚》和植入式广告
如果我再想起来了,会再补充。基本上除了大题,我想不起来的可能比想起来的回答的要顺利些,所以反倒不记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