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世界各地频发各类灾害性气候事件,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科学家指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0℃,则会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因此,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最早见诸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2006年10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提出,以全球每年GDP1%的投资可以避免将来5%-20%的经济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未来的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谁能超前做出部署,谁就将在未来经济竞争中赢得先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和行动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成为新的指标。一方面,这是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工业产品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这是由于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油气资源逐渐枯竭,以往的能源出口国转变成能源进口国,促使各国重视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问题。
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巴厘行动计划》,在公约下启动了促进长期合作行动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到2009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就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达成新的协议。
有鉴于《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l5),有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出席。其中美国、中国、欧盟等国的元首与首脑都高调介入,其规模和规格都预示着这将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世界气候大会,全球予以瞩目。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并没有达成对全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协议,但其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绿色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