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PCB设计规范-个人整理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0:40
文档

PCB设计规范-个人整理版

PCB设计规范项目名称:文件编号:编制日期:拟制审核批准1.布局设计规则确认结构图纸是最新的。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照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所需的夹持边设置PCB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的电路元件。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以免引起PCB翘曲。发热元件要均匀分布,以利于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意外的温度敏感器
推荐度:
导读PCB设计规范项目名称:文件编号:编制日期:拟制审核批准1.布局设计规则确认结构图纸是最新的。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照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所需的夹持边设置PCB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的电路元件。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以免引起PCB翘曲。发热元件要均匀分布,以利于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意外的温度敏感器
PCB设计规范

项目名称: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拟制审核批准

1.布局设计规则

确认结构图纸是最新的。

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照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

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所需的夹持边设置PCB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

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的电路元件。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以免引起PCB翘曲。

发热元件要均匀分布,以利于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意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如电解电容、晶振、电池等。注意结构通风流向,发热量大的器件应尽量不被其他器件挡住。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有高频连线的元件尽可能靠近。

元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和维修,如跳线、可变电容、电位器等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以免维修时无法焊接;BGA与其他贴片元件的距离大于2mm,以便于拆焊;压接的接插件周围5mm内正面不能有高度超过压接插件高度的元器件,背面5mm内不允许有元件或焊点。

BOTTOM层的贴片元件和接插件的管脚焊盘间距大于3mm,以保证波峰焊良率;如果贴片元件的高度较大,则间距应大于5mm。

同类型的插装元件优先朝一个方向放置,同一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应力争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以便于生产和检验,如电解电容。

打开TOP层和BOTTOM层的place-bound,查看重叠引起的DRC是否允许,特别注意元件叠放是否会引起短路或者生产时候焊接不良等问题。

去耦电容应靠近电源输入端放置,储能电容应均匀摆放。对于有多个不同容值滤波电容的情况,应按照容值越小越靠近电源输入脚的原则摆放。

金属壳体和带有长引脚的零件,如电感、插装的保险丝、功率电阻等,注意不要与其他元器件和印制导线相碰,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位置。

在布局时需要考虑可插拔器件的行程距离以及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其他零件的摆放应避开此范围。

预留的接地针焊盘应摆放在高频信号附近,以便于调试时使用。

用于阻抗匹配目的阻容器件的布局,要根据其功能合理放置。

串联匹配电阻的布局靠近信号的驱动端,距离一般不超过500mil。

匹配电阻、电容的布局一定要分清信号的源端和终端,对于多负载的终端匹配一定要在信号的最远端匹配。

对于LED灯等外观上有顺序的元器件,要特别注意顺序对应关系。

布局完成之后,应与结构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确认。

2.布线设计规则

叠层设计要求

根据PCB走线密度进行叠层设计,一般BGA零件的出线管脚在4排以内的只需要4层PCB即可。

下图是常见的4层和6层PCB叠层结构,需注意对于6层PCB,A叠层结构的L3和L4间距较大,相互之间基本无参考,平行走线不会串扰;而且所有的信号层都可以参考完整的地平面,电源层阻抗也较小;但此叠层增加了一层无铜基材,是“假八层”,费用较贵。B叠层结构是正常的6层PCB结构,L3和L4间距较小,严禁平行走线。

洗板时需要在阻抗控制中将走线参考层标明,并与PCB制造商确认。

电源和地设计要求

地层铜箔由板边内缩40mil(1mm)。

电源层铜箔要比地层内缩80mil(约20H),以降低PCB边缘辐射。

电源线要尽量短且足够粗,一般按照40mil/A的线宽来计算走线宽度。需注意在电源走线上有过孔时,应多打孔以保证电源线的过流能力。

最小环路原则,如果电源和地均以走线方式连接到元件,应尽量平行走线。此原则也适用于信号走线。

保护地、数字地、模拟地要正确划分。对于低频电路,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对于高频电路,则宜采用多点接地。

不同的地平面之间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不同的电源平面在空间上也要避免重叠。特别注意共模电感、磁珠前后的电源是不同的平面,不要有重叠,以避免相互耦合。

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通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对平面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的完整性,导致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或者电源铜箔的过流能力减小。

对于常见的buck和buck-boost模式DC-DC电源转换电路,在元器件摆放和走线时,需要注意最小环路原则。下图所示的环路连线应尽量短和粗,尽可能单点接地。

BGA下方的电源和地不允许采用铺铜方式连接,以免焊接不良,应采用走线网状连接。

电感和变压器等磁性元件下面的地要挖空。

通孔设计要求

禁止采用盲孔和埋孔。

通孔的直径不小于板厚的1/8,即对于1.6mm板厚,最小孔径为8mil;对于2mm板厚,最小孔径为10mil。

通孔的焊盘直径建议为通孔直径的2倍,内层热焊盘的直径建议为通孔直径的3倍。

一般布线原则

BGA元件下方的走线最小线宽间距可采用4mil/4mil,其他走线的最小线宽间距建议采用6mil/6mil。

走线距板边距离大于3mm。

阻抗控制要求如下,具体线宽需和PCB制造商确认。

特性阻抗50欧姆

通用差分阻抗100欧姆

USB差分阻抗90欧姆

Laser发射差分阻抗50欧姆,单端25欧姆

严禁直角和锐角走线。

走线也需满足最小环路原则,应注意避免在不同层走线时形成环路。

对于时钟和其他高频信号线,应尽量满足3W原则。应避免与其他信号长距离平行走线,尽量在时钟走线两边包地,包地的铜箔应尽量多打孔接地平面,以降低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串扰。

对于时钟和其他高频信号线,严禁跨平面走线。应注意切换走线层之后,参考层对应的平面可能不是原来参考的平面。

差分线必须成对平行等长走线,原则是等长比平行更重要。差分线对与其他走线必须满足3W原则。

严禁时钟和复位等系统重要信号平行板边走线,以免由于静电泄放回路耦合导致系统异常。

晶振下方所有层不允许走线。

相邻层走线方向必须是正交结构,以免产生串扰。

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布线完成之后需进行Dangling Line检查,将布线过程中产生的Dangling Line清除。

去耦电容的摆放及走线

去耦合电容应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摆放。

如果IC的电源和地的管脚在一起,则去耦电容的两端应直接与IC管脚相接。

去耦电容的走线应尽量短且较粗,以减小引线电感。

去耦电容的引线环路应尽量小。

铺铜及制程相关处理

对于大面积无走线的部分,应做铺铜处理,并添加适量的过孔与地平面相连。

大面积铜与焊盘的链接应采用N-way连接,不应采用全连接,以避免焊接不良和维修困难。

对于引脚密集的接插件,如果焊盘没做拖锡焊盘设计,则需要手动添加拖锡点。注意对于所有的接插件,拖锡点的方向应一致。

丝印

每层的丝印只允许在X方向和Y方向上朝一个方向放置。

丝印需要包含元件第一脚和极性的标示,尽量将标示放置在元件实体范围之外,以保证在元件焊接之后仍可以清晰看到第一脚和极性标示,便于生产检测。

对于具有不同功能的同种器件,应用丝印标示其功能,以便于调试和安装。

3.出图规则

出图前检查

结构要素图是否为最新

是否还有元件未摆放

是否还有走线未完成

所有约束规则是否全部pass

是否有DRC,是否可忽略

是否有dangling line

是否有孤岛铜箔

丝印是否全部确认

结构件位置是否全部正确

是否已摆放光学定位点

是否已添加PCB编码、版本、日期等信息

钻孔数据是否更新为最新

制程相关注意点是否全部确认

出图前需完成SMT夹持边添加及拼板处理。

PCB单面双边距板边5mm内无SMT零件,则无需加折边,否则需要添加折边。此工作PCB制造商可自行完成。

PCB拼板原则是在保证PCB基材最大利用率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PCB基材的尺寸以1020mm*1220mm较多,可与PCB厂商确认具体尺寸,在一块基材上制作的PCB单板数量越多则单板价格越便宜。PCB拼板后的尺寸以不超过260mm*260mm为佳。

出图格式为RS274X,此格式不需要光圈文件,且在CAM中查看时可显示flash焊盘。

出图时信号层出正片,电源层和地层出负片。

PCB设计完成之后需提供Gerber文件(包括各层光绘文件,表层焊盘、阻焊、丝印文件,钻孔数据文件),零件坐标档(Body Center),IPC356文件。

文档

PCB设计规范-个人整理版

PCB设计规范项目名称:文件编号:编制日期:拟制审核批准1.布局设计规则确认结构图纸是最新的。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照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所需的夹持边设置PCB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的电路元件。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以免引起PCB翘曲。发热元件要均匀分布,以利于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意外的温度敏感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