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
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
课程特色报告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大学英语》课程特色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其中,英语水平与能力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自2002年底以来学院各级领导直接指导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予以高度重视。
梁绿琦院长指出,课程的教学问题,不是单纯的课程问题,既有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和学习动力等问题。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宏观的研究和探讨,当然,微观的研究也是必须的。教什么,怎么教,都应当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现在这两门课程都有一个客观标准,社会上以此来进行评价,各高等院校之间也据此进行横向的比较。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还应关注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一定要到位,课程内容要“精”;要做好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导工作,要选择较好的辅导材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的有利条件搞好辅助教学。我们应当在计算机上安装英语学习软件,还有其他课程的学习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什么是好学生,刻苦学习、认真学习就是好学生。总体来说,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当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一定要在全院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在升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和奖励。这个工作,我们一定会逐步地做好。对于教学不成功或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要由教研室、教学系部共同为其会诊,或由教学督导组派人听课,找出原因,或派出进修,或调离教师岗位等,使教师队伍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保持其流动性。张晓华副院长强调,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改革不是以增加教学内容为目的,也不是以加大课时为手段,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目的,以教育教学的改革为手段,诸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向。应当使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学院的定位是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有所区别,不能用本科教学目标来衡量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应当立足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基础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就是衡量我们教学水平的标准。张院长特别指出,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特色,要有所创新,要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突出“创新”意识。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近几年课程建设是按照精品课程的各项指标要求逐步实施。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总结出青院《大学英语》课程的突出特色为: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
在上级主管领导高度重视与指导下,在课程调研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修订的前提下,与课程日常教学与目标管理改革的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进程——以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模块设计创新为重点的、学生练习任务化与目标制的教改实践尝试与理论探讨。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关注点落在了教师课堂知识讲授的适度性与实用性,多媒体设备与课件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与群众性等方面;实训模块设计创新关注点放在了模块设计与实操考核的可行性,突出阶段的单一技能到综合应用能力转化等方面;学生练习任务化与目标制给学生带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和与目标要求的急迫感。在进行上述教改实践的同时始终保持课程教学研究工作不断线,边改、边研、边见效果。几年的探索使我们课程教学在2005年末获得了初步的成效,取得了双丰收,明显标志是:(1)在《大学英语》课程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全校学生参加的高等学校学生应用能力考试通级率在北京市同等学校中名列前茅,创我院最好成绩;(2)课程教改成果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另见相关资料:教改成果汇编及成果简介)。
二、课程知识与技能实训的模块化
课程知识和技能按模块组合,每个实训模块(听、说、读、写、译)都有分解“动作”,作为铺垫(以“测试卡”学生版的制作为纽带,暗中给学生搭建台阶),让学生在完成实训模块时有“成就感”,有兴趣进入后续模块,就象玩电脑游戏一样,过了第一关,产生继续攻破第二关的欲望。如每个单元的“测试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在课外时间里编撰完成的。学生根据所领取任务的要求,结合所学单元的各项内容,基于其对某一模块的兴趣或专长,通过自己制作测试卡来复习教学内容,应用适时知识,同时又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制作测试卡的学生有“权威”者的感觉,自信心增强。学生互用互测互评测试卡中的试题与内容,既当考官也做考生(另见申报资料汇编:第四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学生换位或互演角色完成实训技能模块:教师作为参赛选手,与学生一起“同台竞艺”,鼓励敢与老师“叫板”的“勇士”——听打(另见申报资料汇编);学生作为竞赛评委,与老师一起“品头论足”,鼓励敢与老师“平起平坐”的“法官”——全真模仿:另见该报告后的有关说明。
三、综合应用能力延伸、拓展化(另见课程申报资料中相关论文)
课外作业以工作任务派送的办法完成,要求学生按小组完成,实训设计既有一定的“自选动作”(为的是让学生有成就感),也有一些“规定动作”(为的是让学生感到有新目标),如《大学英语》试题库(学生版)的编辑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为每两个单元设计一套A/B级考试题,原则上,试题内容不离开教材和学习卡。学生在整理教学内容的同时走近了A/B级,复习教材内知识与实战考级测试并举,学生充分体验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另见申报资料汇编:第五部分)。
每学期,每个学生都有1-2项上述工作任务,要么参加“测试卡”项目,要么投身“换位比赛”项目,要么进入“试题库‘项目。这些实训任务以早自习时间为主线,任务成果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目前我们仍潜心于研究创新,在各个模块内不断探索行之有效且更能适合不同专业或不同岗位就业群的英语“工作任务”(项目)。在原有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在加强“弱势”技能训练(听力、写作——根据A/B级成绩报告做显示的;口语——根据A/B级口语考试要求的)的同时,拓展学生相关技能的发展与英语知识技能的结合应用(另见申报资料汇编:第一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公共特色”落脚在“全员性”,其“基础特色”着眼于“适用性”。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生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英语应用能力的B级考试合格就是这门课程目前的最低点。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一门核心技能课程,是他们就业中重要的敲门砖。将该课程按精品课程标准予以建设和完善是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也是落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全真模仿”策略说明
许多学生在听英语时有这样的习惯:不是获取英文信息(Not listen for information)而是寻找单词,尤其是自己听不懂词(But listen for new words),有时还忙于英翻汉。认为自己抓住所有单词才能“听懂”,认为完成这些单词的英译汉才是“听明白”了,完全忽略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英文信息和意义。结果是,根本无法明白或记住Speaker说了什么。
这种听力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听英语者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国内,我们许多学生非常习惯这样的英语教学模式:拿来任何一个英文作品,先把所有单词或词组、句型挑选出来,孤立地查汉语意思背下来,再放回到作品当中,而后就是对整个作品的逐词逐句“英译汉”,翻译工作完成了就算学完作品了,学会英语了。再过一段时间,回头一看,可能只记得一些词语而不记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篇结构和词语应用的语境。
一个Effective listener知道英语听力过程中获取信息有两个基本层面:(1)利用语言知识本身获取信息(Bottom-up process),它涉及声音和语言结构,如词、短语搭配、句子、语调等相关线索——英语的重读词与非重读词及其关系、停顿与意群、语速与节奏、词法、词语逻辑关系等等都影响我们获取信息的量。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训练的是声音识别、结构判断、意义猜测等听力技能。(2)利用语言之外的线索获取信息(Top-down process),它涉及听力者的先期知识(Contextual clues),如跨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社会生活常识等。学习者的先期知识(常识)或经历(经验)越丰富,对英语听力信息的获取就越有利。 语言知识本身与非语言性知识的精深对所获取信息的记忆大有好处,尤其是长时记忆。
为有效获取英文信息,避免被“单词淹没”(Embedded in determining the meanings of individual words), 逐步强化语感、缩短听力中“英译汉”过程,训练英语思维习惯,增强英语表达流利程度,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笔者建议学习者坚持有效地听音模仿,因为它起着潜移默化、文火熬汤的作用。
“听英语作品,同步跟读”:跟有声英语作品,同步朗读,但跟读声不要覆盖原声,节奏最多慢半拍,说白了就是反复全真模仿性训练。
根据跟读者的水平和目标,“跟读”训练形式可分为:
1.文本式与非文本式。所谓文本式跟读,是指跟读者在跟读的同时浏览英语听力作品的文字资料,即听力录音原文;非文本式跟读则不需要阅读英语听力作品的文字资料。笔者建议模仿者训练从文本式跟读向非文本式跟读过渡。因为许多情况下,听信息是靠耳朵,而不是靠眼睛。
2.无意与有意。无意跟读是指不要求听明白作品的内容或获取某种信息,无意跟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多时间段的,就像听流行歌曲一样,听多了慢慢就会唱了。这样的训练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有意跟读恰好相反,要求边听边读边捕捉一定的信息(词→句→点信息→综合信息)。这样的跟读每次时限不宜过长,30分钟即可。笔者建议模仿者将无意跟读与有意跟读训练结合进行或先无意后有意,这样既有快乐,又有收获。
3.已知与未知。已知跟读是指利用已经学过的英语作品进行模仿,一来可以复习已学知识,二来可增强听力自信;未知跟读则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要求训练者对从来没有学过的材料进行模仿。在未知跟读情况下,笔者建议训练者首先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或情节性比较强的材料跟读。未知跟读是听力训练者应达到的目标。
4.慢速与快速。慢速或快速指的是听力作品中speaker的语速。训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易于上手的听力作品开始训练,逐步达到由慢速跟读向快速跟读的过渡。
5.非全方位与全方位。顾名思义,非全方位指的是跟读模仿侧重提高训练者某一方面的能力,如语音识别、语调等。全方位模仿就是“模仿秀”,如模仿语音、语调、语速、音色,甚至表情等。选取一段精品做模仿秀既快乐,又有成就感。
6.单一(如独白)与多元(如对话、讨论)。单一跟读不涉及角色的转换。多元跟读更强化训练者快速反映能力——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同步展开。
7.语句(或对话)与段落(或篇章)。跟读语句(或对话)训练更适合于英语初学者。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跟读可以转向段落和篇章。
上述训练形式可以相互交替、复合式展开。如果学生在校或正在参加英语培训,那你就已经资源在握了(Well-resourced),跟读的英语作品可以选择与学校、培训课程相关的教材和资料。总之,跟读的材料应由浅入深、以旧带新、变专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