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解析】
“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解析
2013-2-25晚
课前板书: 感知一篇
《纪念白求恩》阅读指导
精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上课目标提炼,四字词语概括,仅“三个一”不难体现了老师的专业底蕴,表达技巧。目标清晰,板块性强,“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只要经过思考、提炼,同样亦能如此。
一篇课文由篇到段,由段到具体一小节,宛如一张正收起的鱼网,收网的方式很重要,最后拉起的“鱼”更重要。余老师先让学生“鸟瞰式”地了解全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选一个重点段进行细致解读,最后背诵一个重点段落进行积累。
三个目标既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浏览课文及概括能力,也有效地训练和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方法与写作技巧,还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师:同学们,我们对自求恩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来学习的《纪念白求恩》。我们学习的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读全文)
【教师先说出目标,然后“步步前行”、“环环推进”,有条不紊。】
师: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事迹(情况)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朗读的时候不要读到议论的方面去了。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自己判断,读出叙述部分。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议。下面我们把评议的部分读出来。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一边读,一边概括,一边指导文章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写法。】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好,试一试。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三个段落都是先叙后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那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第4段可以不从叙议的角度去划分。可从先说“我和白求恩”、再说“我和大家”这个角度划分为两个层次。这个角度和前面的不同。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
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下面大家先准备一下,用“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说话,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有目的,不同角色指导朗读;从不同角度剖析写法;训练学生概说能力。】
师:好,请举手发言。
生1:第1段通过叙述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牺牲在中国,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主义精神
师:噢,概括要简要、简练、简洁,哪个同学再试一下?
生2:第1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主义精神。
师:对,继续这样概括第2段。
生3:第2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非常精确。第3段谁来?
生4:第3段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对,第4段换个说法:“作者怎么样?”
生5:作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哦,要换个说法,就说作者号召或要求我们怎么着,哪个同学把它完整地表述一下。-
生5(继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非常好,请大家把刚才说的内容旁批在课本上。
【“好”“对”“非常精确”等,多么简洁恳切的评价语言。既显真诚,又节省了评价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先概括后旁批”,让学生动笔记录。】
师:好,我们通过感知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方面是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大家活动得很好,但我们第一次读的时候,由于对课文的感知不够,感情的问题没解决好,读得很平淡。下面我们就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把课文读一遍。各自大声地来。(学生再次通读全文)
师: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板书:概括内容要点)
【一环一扣,一步一结,步步递进。课堂上余老师轻松驾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一步,如此大气,如此胸有成竹,不仅体现了余老师专业高度,也体现了余老师课前对教材钻研之深透。
我想名师与“普师”之最大区别,应在于课堂随机驾驭智慧。我们普通老师若能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准备,相信课堂上也会精彩。】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反复朗读的方法来品析作者表达的手法。
(板书:品析表达手法)
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大家读起来。
师:作者在这一段话里,用了两处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它们是——
生齐答:极端。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语音的重读。(生读)
师: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好,继续来。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是哪些词?把它们找出来。
生1: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
生2:不负责任。
生3:拈轻怕重。
生4:喜欢自吹。
师:你们看,用一系列的贬义词来表现一些人的不纯粹。好,我们把这一部分读一下。
(生齐读)
师:哦,同学们再把课文下面的注释读一下。比如说“拈轻怕重”是什么意思,等等。 师:我们继续来品读。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句子,大家来找一找,然后告诉老师。
生1:“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
生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但重音要读出来口“无不”、“没有一个不”比一般的语气要重,叫做双重否定句。下面同学们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就会感觉到它的语气很重。(生读)
师:重音没有读出来。(教师范读)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语气还要加强一点,再读一遍。(生又读)
师:这一次读得好,我们理解了词语,知道了句式,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
生齐答:对比。
师:对,这个对比就很有力量。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白求恩精神。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对比的句子再读一读。(生读)
师:通过读,我们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层次,这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正面说,第二层从反面说,第三层从侧面说。请同学们做旁批。
师:我们现在再读细一点。对比,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比,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词语?请同学们找出来,打上着重号,然后发言。
生1:“满腔热忱”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作对比。
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又才比?
生2:主要是就“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
师: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读一读。(生读)
师:这样,这一段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各层次的意思,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一一精心地品读。下面就要
【篇二:余映潮教案25篇】
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
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
【篇三: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 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
34.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
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破解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死海不死》教例评析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2
——《口技》教例评析
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
——《答记者问》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
——《读报常识》教例评析
46.《白杨礼赞》句典
——《白杨礼赞》教例评析
47.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48.生动活泼地导读
——《核舟记》教例评析
49.诵读+诵读式评析
——《听潮》教例评析
50.提问之美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
51.让课文更有嚼头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
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
53.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54.替代式朗读
——《有的人》教例评析
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
——《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
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
——《从三到万》教例评析
58.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59.连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60.积累语言
——《论求知》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3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81.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
83.讲究创意
——《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
84.不妨试试“野路子”
——《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包身工》教例评析
86.全面感受 重点研讨
4
——《荷花淀》教例评析
87.逆析
——《〈呐喊〉自序》教例评析
88.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景谈》教例评析.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
90.传授方法更重要
——《鸿门宴》教例评析
91.《祝福》三问
——《祝福》提问设计选评
92.《药》也可以短教
——《药》教例评析
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94.巧问
——《雷雨》教例评析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96.从一例探求一理
——《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
97.自读 改编 品评
——《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
98.一词以经纬
——《治平篇》教例评析
99.巧变角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
100.创设审美氛围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