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近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同时,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参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通过观看专家教授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学习,反复思考,对新课标的内容、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对于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与2011版做比较,新增添的内容包含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第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它在教学的方向上,指引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我们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原来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知识性和知识点的解读,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当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总纲叫做课程目标,当然是立德树人,不光是在语文学科,应该是我们的所有学科都必须以这个作为基础进行。
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标准指向的内容没有界定得这么清晰,而这一次的重要内容主题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内容主题。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第三个重要的变化是首次提出了“三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在教学上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具体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应该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这也是与“双减”方向一致的。
二、2022版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的变与不变
由于我长期在低段任教,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就特别关注低段的部分,我将此前的课标与新课标做了对比,梳理出其中的一些变化和不变的部分:
1.不变
对比新旧课标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可以看出:会认字和会写字的数量保持不变,“量”是一致的,这一点也与“双减”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2.变化
在识字写字数量不变之外,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的很多要求是有变化的,做了一些增加和调整,具体如下:
(1)增加“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对汉字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到一个汉字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大到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分类梳理,再到汉字与生活的关联,这在提示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更加关注汉字规律的提炼和识字方法的梳理、总结和运用,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这点和课程方案基本原则中的第四点“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是对应的,这意味着,新课标更加关注跨学科的融合,我们需要注重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用任务式的目标驱动学习。
(3)“生活经验”这点和课程方案基本原则中的第五点“突出实践”不谋而合。这也是要求学更加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意味着新课标越来注重主动思考的能力了,而且此项要求的达成,教材中搭建了一系列的“脚手架”,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实现。
三、2022版语文新课标如何落到实处
在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精神之后,紧接下来的就是将其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让新课标的精神得以落地。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我的思考:
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个“道”本身绝不仅仅指的是知识,而更多的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甚至是言语智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将其理解为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递,教师教学的中心是“怎么教”,也就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仅仅是浅层的学习,而新课标期待的是“深度学习”,这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成的信息加工的过程,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思考、挖掘并加工,将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学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收获学习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中心不再是“怎么教”,而应该是换位思考“学生怎样学”之后的“我该如何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唯有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新的课堂样态才可能产生。
2.重新定位教材作用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此前,我们经由几年的课程改革,目前,全国使用的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之前的培训和教材解读中,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套教材在构建学生语文能力体系方面的独到之处。在本次新课标的培训中,我们通过大量视频讲座和生动的教学案例,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不是此前的“以本为本”,而是一个范例,是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为了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精心挑选的一个语言范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确,对于教材,定位应该是用于教学的一个范例,教师需要用教材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借助这个范例的剖析、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语言或表达的密码,并且尝试运用在自己此后的表达中。换句话说,教材本身不是目标,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教材,我们需要实现的是借助教材教。
3.基于更高的视角重新定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于自己教学过程的一个预设,此前的教学设计,我们大多是基于某一篇课文进行设计,虽然在多次的教材培训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不能就一篇讲一篇,而应该站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去解读这一篇教材,需要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后逐层落实,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逐步落实这些目标。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设计定位的点都在一篇篇的课文,它仍然是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的。此前,我们开始尝试进行单元设计,提倡从单元组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比就篇论篇有进步,但是,它和新课标所期待的课程设计依然是有距离的。
新课标希望教师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终极目标,站在这个目标之上重新审视教材,设计课程。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全局意识的,一个单元中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并且在每一个学期都安排了“快乐阅读吧”,其中蕴含着编者的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精读课文需要教师教学生读,也就是需要教师通过精细指导让学生习得方法,接下来通过略读课文的放手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去,每一册的“快乐阅读吧”中都推荐了一些适宜本学段阅读的经典读物,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且阅读整本的书,从阅读中受益。
4.注重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在新课标中得以极大程度的重视,在新课标中,每一门课标国家都要求花10%的时间来开发跨学科主题,在教材层面必须要保证将10%的跨学科内容设计出来。
跨学科式学习并非单纯去学习多学科知识,而是指通过某一个项目或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多学科的内容,并能通过这些学科的融合式运用去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在跨学科式学习中,孩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完全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知识探索和理论学习。我们的跨学科或者教学,要将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干瘪的内容丰富起来,将脱离与个人没关系的内容变为个人的,一定是要让学生活动,只有当学生活动的时候才知道这个知识是跟我有关系的,它就变成了个人的。
5.改变评价的方式
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将学习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课程能否落到实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可以影响到课程的实施。
一直以来,我们采取的是纸笔评价的方式,评价标准上片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过分看重排名;评价内容上过分注重量化的内容,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难以量化的内容;评价方法上过多倚重定量方法,忽视定性的评价的手段;使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不恰当地使用评价结果,将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等等。
目前,我们的评价方式正在慢慢调整,尝试通过学生的时间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低段,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在闯关、游园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学科素养。
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倡导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既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定性评价,如: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也有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定量评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期成绩的评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附上扼要的定性评语,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点、特长,同时指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