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义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心理学。
●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二狭义教育心理学
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一)学生方面
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品德、个性以及个别差异等问题;
(二)教师方面
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1970 教育百科全书》
2.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简要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适应(adaptation)
•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
•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顺应、平衡;图式;
2.图式(schema)
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并且在重复运用中仍然能够保持其共同性。这种认知结构被命名为“图式”。
认知的发展在于个体的图式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如:小时候收集玩具长大了集邮-“聚集的图式” 将石头、字母、数字按大小排列-“秩序的图式”
3.同 化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同化(assimilation),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4.顺 应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异质性的或矛盾性的
•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5.平衡
•平衡与失衡(disequillibrium)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
–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六)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
–1.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4)对教育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2.局限
–(1)个体维度vs.社会文化维度
(2)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各阶段年龄划分有绝对化倾向
–给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指导语不易理解
–(3)研究方法方面的异议
–临床实验法在技术上使人难以重复实验;被试的有限性
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价值。
(一)核心内容
1.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大文化;小文化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价值
•1.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3.“搭建支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无的问题,也不是归类的问题,主张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2. 将习俗(convention)一词引人其理论中。目的:一是想说明道德判断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二是想说明道德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社会的习俗不是完全相同的。
6.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适应(adaptation)
•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
•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顺应、平衡;图式;
2.图式(schema)
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并且在重复运用中仍然能够保持其共同性。这种认知结构被命名为“图式”。
认知的发展在于个体的图式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如:小时候收集玩具长大了集邮-“聚集的图式” 将石头、字母、数字按大小排列-“秩序的图式”
3.同 化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同化(assimilation),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4.顺 应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异质性的或矛盾性的
•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5.平衡
•平衡与失衡(disequillibrium)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道德发展心理学家,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科尔伯格的理论特色
•1. 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无的问题,也不是归类的问题,主张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2. 将习俗(convention)一词引人其理论中。目的:一是想说明道德判断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二是想说明道德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社会的习俗不是完全相同的。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1.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将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2.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
•1.揭示了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两大规律:
⑴ 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的规律;
⑵ 循序渐进的规律。
•2.让人清楚的看到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3 .个体的品德具有浓厚的主体特征
六)主要质疑
•1.只研究了公正问题,忽略了关爱;
•2.只研究了禁令取向的道德推理,没有研究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道德推理;
•3.只通过研究言语反应来考察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4.只研究了道德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没有考虑道德发展的特殊性;
•5.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思维方式。
•6.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
•7.被试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8.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两难故事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个体辨判是非或对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推断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9.评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是当代最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者之一,主张品德理论与人格理论是密切联系的,品德或道德是人格的一部分。
1.异常者VS.心理健康者
2.性心理发展论(本能论) VS. 心理社会发展论
阶段 | 年龄 |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 发展顺序 | 发展障碍 |
1 | 0-1岁 | 信任←→不信任 | 对人信赖 有安全感 | 与人交往 焦虑不安 |
2 | 1-3岁 | 自主行动←→羞怯怀疑 |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 自我怀疑 行动畏首畏尾 |
3 | 3-6岁 | 主动感←→退缩内疚感 | 有目的方向 能进取 | 畏惧退缩 无自我价值感 |
4 | 6岁-青春期 |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 具有求学、做人 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
5 | 青年期 | 同一感←→角色混乱 | 自我观念明确 追寻方向肯定 | 生活缺乏目标 时感彷徨迷失 |
6 | 成年期 | 亲密感←→孤独感 | 成功的感情生活 奠定事业基础 |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
7 | 中年期 | 发展←→停滞 | 热爱家庭 栽培后进 | 自我恣纵 不顾未来 |
8 | 老年期 | 完美感←→失望、沮丧感 | 随心所欲 安事天年 | 悔恨旧事 徒呼负负 |
1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言语智力: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代表人物:诗人,小说家,演讲者,雄辩家。
数学-逻辑智力: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代表人物:侦探、律师、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统计学家。
音乐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代表人物:音乐家,作曲家,乐队指挥,录音工程师乐器调音师。
肢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代表人物: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杂技艺人。
空间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代表人物:水手,飞行员,雕刻家,画家,建筑师。
人际智力: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代表人物:教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
内省智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禅师。
对教学的启示
承认差异—容纳
尊重差异—欣赏
善待差异—发展
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能力分组
能力分组的方法
— 班内分组
— 班级间分组
— 重新分组
班级间能力分组问题最多:
1.处于某个固定的“轨道”,不易反映变化
2.与高能力班相比,低能力班学生得到的指导往往质量相对较差
3.被分到底能力班的学生通常会感到耻辱,并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
4.班级间分组可能收效甚微。
11.对个别化教学的理解。
1.个别差异的表现
(1)智力的差异:智力水平;智力表现早晚;智力类型;智力成分等。
(2)认知差异:场vs场依存;对信息的同时性加工vs继时性加工;记忆风格;思维风格;解决问题风格等。
(3)性格差异;(4)兴趣差异;
(5)性别差异:智力;品德;学业成就
•(1)优点
•因材施教;调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学习、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2)缺点
•教学方法单一;不适合自觉性差的学生;代价昂贵;学生的人际关系。
12.假如你是一名中小学教师,你觉得自己应该主要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素质、职业角色)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
(二)教师发展模型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可具体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三)教师成长的策略
•1. 系统的理论学习;
•2. 完善的技能训练;
•3. 科学的自我反思;
•4. 自觉的科学研究;
13.对微型教学的理解。
14.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一)含义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译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情绪衰竭 —耗尽、用完 去人格化 -冷酷、麻木 低
个人成就感-自我评价低和缺乏适应性
15.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重视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效能感自我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好奇心
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习动机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6.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第一是“谁来做”的问题。心理关乎到一个人在所有活动当中的行为表现,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实践,需要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比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所有的学科都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单单一个学科的老师是不行的。
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实施学生心理发展的专业化评估,当然也包括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第二个是“面向谁”的问题。心理教育不仅是挂着个牌子,谁来看病我管谁,它应该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推动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和学生不是医患关系。心理教育课程化是不可取的,同样心理教育医学化也是不可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它面向的是所有同学,而不仅仅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它的目的是了解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个问题,心理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心理教育虽然也强调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基本心理技能,但不能简单等同于学科教育,它更强调体验,强调活动。正如一个孩子可以不懂心理品质的概念,但不意味他没有心理品质。所以许多人问心理课应该怎么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考100分难道就代表心理健康吗?心理教育不是简单地传递一些心理概念,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活动中形成一些我们希望他形成的品质。另外,心理教育的内容存在年龄特征,而不是知识的内在逻辑特征,因为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出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低年级面对的是怎么认识学校,适应学校生活的问题,中学生主要面对的是青春期困扰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矛盾而定。
17.讲义中的案例(包括“动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