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睢利萍河南科技学院
=摘要>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0。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还存很多模糊的地方。本文首先论述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分析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0。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运用能力,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总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战略目标,并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0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这就为我们深入研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问题指明了方向。而我们高校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西方国家最先兴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潮之后,特别是在美国由斯坦福大学首次提出鼓励师生创业以来,截止2006年美国已经有超过1500所院校开设了创业领域的课程,并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其经济的直接驱动力。新加坡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也开始实施创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做出了积极回应。1999年6月颁布的5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0。为了解决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响应十七大号召,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急需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双创0型人才,所以在当前背景下在我国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总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大学。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将学生当作知识经济的资源和生产力看待,必须突破过去那种/教学、研究、服务0的三重功能定位,而应当成为集知识传授、创造、知识经济载体)))/创新创业人才0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知识经济的战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要树立/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0的战略意识,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深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338万人,近85万毕业生当年未找到工作;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若按75%的就业率计算,预计将有超过100万的毕业生无法及时正常就业。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这就意味着近500万的毕业生将有一半的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每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在递增,而传统经济创造新岗位的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在有些行业就业岗位是负增长。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过程所需的人数。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岗位的减少的矛盾造成今后几年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曹胜利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创新为动力,带动创业、推动创业科学化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它是培养学生能够预测变化应对变化,迫使学生产生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这既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升华,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次,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由团、科协、全国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0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引导下,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向地方高等院校迅速推广的新趋向。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一是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将自主创新能力上升到国家意志,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日趋完善。国内不少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出台了相关制度,编写了大量教材教案,设立了创新课程学分等,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三是一些学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项目,如清华大学为M BA开设有创新和创业方向,设有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创业投资和项目管理等项目;四是一些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机构,如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等。五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领域的研究也日益繁荣。用Google搜索,可以查询到2,330,000项/创新教育研究0查询结果。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年-2006年时段,可查到创业类文章29680篇,创新类文章247120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一是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企业家速成班0等。二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三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还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培养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在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统编教材。四是还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五创新创业的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环境等。
三、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1.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课程规划作为
282
高校管理指导,所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团队意识、创新能力、沟通与协调技巧、发现与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首先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教育,对创新创业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次向学生传授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知识课程,如创新与创业精神课程等,着重进行创新创业构想设计和技能的训练。最后进入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创业技能的模拟运行或经营、管理的实践。可通过开设讲座,有专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传授。还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做法,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也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形式把技能训练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如一些基础课或专业课实验室采取向学生开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也可建立创业基地,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借助创业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新创业构筑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2.2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借助第二课堂、社团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如建立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创新实验室;或创办创业园或科技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或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三下乡0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群众。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既可作为咨询机构解决社会中企业、等部门咨询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得到锻炼。也可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将大学生的创业设计等推荐给企业,实现项目的转让,得到实战训练。
3.加强创新创业的师队伍资的培养。由于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并且有跨学科最多、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所以不仅要求老师具备扎实、全面的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求老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比如高校可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也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地方及企业合作,聘请产业界的专家、企业家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授。另外高校也要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对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一方面地方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如建立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无息资助等。当然学校也可设立专项基金,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担保或对优选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通过实施房租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有效地发挥孵化园对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作用,帮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另外还注意提供各项创业后续培训工作。通过成立由创业咨询、培训专家组成的常设咨询机构,帮助其选择项目,评审、修改创业计划,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在开业登记、贷款、招工、广告及业务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 2005-12-28.
[2]游敏惠.创新创业造就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评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
[3]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0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8(5).
[4]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5]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高教与经济2009(3).
[6]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7]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第2009(1):31.
(上接295页)会竞争日超激烈的经济时代,日益繁重的专业课学习被迫人为地加大了大脑的工作强度,能量清耗过大而营养摄入不足,从身体角度看,用脑过度导致物极必反,长此以往大脑易出现疲劳现象,恢复过程非常缓慢、而调整、治疗、恢复脑疲劳的最好办法,就是体育锻炼,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及健身方法;如:太极拳与/八段锦0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养生法,既简单易学、又实用、不受场地,对调节学生的身心,促进健康有重要意义,并且这两种方法是全身性防衰志的健康措施,是一种预防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我国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了解及其内涵的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会1-2套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受益终身。
五、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身体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而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游戏,体育舞蹈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表演,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团结友爱,心情愉快,心胸开阔,从而也就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了身心健康及增强了心理的适应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科学健身观与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以便学生终身受益,特在教学上设置以下课程目标:
1.自评、互评目标: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可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的式进行。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的方案并实施,同时由学生自由组成评价小组进行互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存入档案袋中,并予以实施。到了学期末,再进行对照检查,看看有哪些建议被贯彻实施,有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已经被纠正。进行这种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应用于自身。
2.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义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3.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形成良好运动习惯,制订出运动处方。
4.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质。
5.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参考文献:
[1]中医药院校5体育与健康教程6北京大学出版社.
[2]吉林体衣学院学报2005.1.
[3]健康新概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4]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1.
283
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