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秀 娟
2013年5月15日在我校涞源二小有幸听了保师附小高冬玲老师“名师送教下乡”教学观摩课。高老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技能,更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教学艺术,可谓收获颇多。课堂上独特的亮点,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怎样做一位会上课的教师。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收获与大家共享。
感悟之一: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与语文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教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讨论千万不能放弃,要让学生动起来,教与学是相互渗透的,师生对话交流非常充分,没有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不能完成教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面存在不足,积极的旁观不够,而且教师掌握课堂的欲望比较强,就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参与面多,但深度不够的假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要在听、说、读、写上下大功夫。
高老师在上课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高老师在古诗教学上,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课堂上自读自悟。如,在“知音”第一环节,她让学生自己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再让学生判断在诗中应该读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若要得到解决,就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古诗要有全面细致的预习,而学生对字音的选择辨别,也就无意识地理解了古诗意思,一举多得。课堂中,高老师教给同学们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边度边想象画面后,再次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由景悟情。
听了高老师的课,我想我们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关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从教育学生响亮地发言,端正地写字开始,立足课堂,适当延伸,打好基础,只有真实、朴实、扎实地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感悟之二:要研究教材,钻研教材,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文文本艺术。
我很佩服高老师的精心准备,点拨了我的思想,对语文教学给我很大启发。怎样设计一节课?怎样把教学引进深入?怎样将教学环节自然衔接?他们语言风格迥异,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思考才形成了一堂精美的盛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是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中还应当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挖掘课文的深度,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看了高老师的课,感到他们多像一个牧羊人,悉心地“赶”着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求知,让他们在自己重组的园地里尽情体味,更重要的是他们让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反思,感悟。
高老师的眼界高、起点高,她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让我触动;她的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让我激动;她注重学生体验离别的伤感让我感动。她的教学环节分为“知音---明意---悟情”三个环节,板书简洁明了。在教学难点“悟情”环节中,高老师让学生闭眼听读,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到离别的“悲伤。”接着,看地图体会渭城与安西相隔遥远,想象元二途中的艰难,以及王维对好友即将舍他而去的不舍与担忧。再看杨柳青青的伤感,演绎二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与伤心牵挂。最后拓展了解其他的送别诗与小练笔,写写你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牵挂,读写结合处理得非常到位。高老师选择支点合适,交给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习惯,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收获真多,对我的触动也很深,它让我懂得“精彩源于付出,精彩源于学习,精彩源于积累”。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安静的课堂弄“乱”,又把“乱”的课堂弄安静。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充实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