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具体问题请见专题。本评价主要对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工程选线沿线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区进行基本分析。
7.1水土保持现状
7.1.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工程区内水土流失类型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及丘陵区的荒山、陡坡以及纵深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剧烈的山间狭谷。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所形成的不同侵蚀形态,可分为面蚀和沟蚀。本县丘陵、山丘的土层较薄,因此以面蚀为主。从时间上看,一年中以5、6月份梅雨期和7~9月份台风暴雨期的水土流失量为最大。本县山区也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目前,文成县水土流失面积共413.22km2,占全总总面积的3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195.44km2,中度水土流失146.66km2,强度水土流失45.88km2,极强度水土流失24.76km2,剧烈水土流失0.48km2。玉壶镇水土流失面积共28.62km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10.92km2,中度水土流失12.83km2,强度水土流失2.98km2,极强度水土流失1.84km2,剧烈水土流失0.05km2。工程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土壤侵蚀模数为300~500t/(km2·a)。
7.1.2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状况
玉壶镇水土流失面积占其总土地面积36.23%,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水土流失治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前为第一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黄土丘陵开发、坡耕地改造、兴建蓄水工程、沟岸保护工程等;第二阶段为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后,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相继出台了有关水土保持的规章制度,并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工作,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治理经验。
文成县于2001年8月完成了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目前正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有序实施。
全县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7.98km2。其中修建水保梯田2613ha,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27080ha,其他措施5105ha。
7.2水土流失分析和预测结果
工程建设区域的水土流失平均原生土壤侵蚀模数为300~500t/km2·a左右,局部地段可达600~900t/km2·a,计算中原生土侵蚀模数根据不同地段情况取值。
参照类比工程加速侵蚀模数Ai和流弃比a的取值范围,在对本工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参照类比工程的情况确定本方案的Ai及a值,对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并对运营初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
施工期的预测时段以施工建设期为准。根据不同的施工区域施工特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为3年,改移工程施工期一般较短,预测时段取0.5年,沿线服务设施等预测时段取1.5年,弃渣场一段在两年内可完成全部弃渣,预测时段取2年,其它区域为3年。运营初期的预测时段根据工程建成后的特点,填方边坡、挖方边坡、隧洞洞脸及取料场、弃渣场取2年,沿线服务设施、施工场地(包括临时堆渣后的场地) 取1年,改移工程可较早发挥作用,预测时段取0.5年。运营期因路面硬化和桥梁及主要施工区下游河道因工程建设的诱发水土流失的因素已停止,在运营期不进行预测(即预测时段取0年)。本工程在建设期和营运期水土流失的预测结果见表7.2-1和表7.2-2。
表7.2-1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成果表
预测部位 | 水土流失面积(hm2) | 建 设 期侵蚀模数(t/km2·a) | 预测时段 | 水 土流失量(t) | 背景水土流失量(t) | 新增水土流失量(t/) | 新增砂石流失量(t) |
公路路堤、路堑 | 15.55 | 15000 | 2.5 | 5831.3 | 174.9 | 5656.3 | |
公路路面 | 8.85 | 5000 | 2.5 | 1106.3 | 99.6 | 1006.7 | |
沿线服务设施区 | 1.91 | 3000 | 2.0 | 114.6 | 17.2 | 97.4 | |
弃渣场 | 8.95 | 20000 | 3.0 | 5370.0 | 120.8 | 5249.2 | 236996.9 |
临时设施区 | 1.60 | 3000 | 3.0 | 144.0 | 21.6 | 122.4 | |
拆迁安置区 | 0.25 | 5000 | 2.0 | 25.0 | 2.3 | 22.8 | |
合 计 | 37.11 | 12591.1 | 436.4 | 12154.7 | 236996.9 |
预测部位 | 水土流失面积(hm2) | 建 设 期侵蚀模数(t/km2·a) | 预测时段 | 水 土流失量(t) | 背景水土流失量(t) | 新增水土流失量(t/) |
公路路堤、路堑 | 15.55 | 3000 | 3.0 | 1399.5 | 209.9 | 11.6 |
公路路面 | 8.85 | 450 | 3.0 | 119.5 | 119.5 | 0.0 |
沿线服务设施区 | 1.70 | 450 | 3.0 | 23.0 | 23.0 | 0.0 |
弃渣场 | 8.95 | 600 | 3.0 | 161.1 | 120.8 | 40.3 |
临时设施区 | 1.60 | 600 | 3.0 | 28.8 | 21.6 | 7.2 |
拆迁安置区 | 0.25 | 500 | 2.0 | 2.5 | 2.3 | 0.3 |
合 计 | 36.90 | 1734.3 | 497.0 | 1237.3 |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扰动了沿线的地形地貌,损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使其原有的蓄水保土功能丧失或降低;另一方面在施工中开挖、填筑、弃渣等动用的土石方量很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根据沿线地形、地质、土壤、植被以及施工方式等特点,本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诱发滑坡、坍塌,危及交通安全
公路沿线路堑和路基裸露面的水土流失将可能诱发坍塌,从而直接威胁到公路的正常运行。根据主体工程设计,部分路段有高填深挖现象,高填方路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失稳滑移,深挖方路堑当边坡岩体风化破碎、裂隙发育或易风化时,经雨水冲刷易发生掉块、引起滑塌,对行车安全有较大威胁。
(2)淤积河道、降低河道行洪能力
公路沿线多次跨越大小河流,路基如不加防护,长期浸泡于水中,势必引起路基塌方,造成淤积,影响交通。
工程建设产生的土石方将可能随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河流,造成河道淤积,降低河道的行洪能力。
此外,本工程沿线共有3座跨河大桥,在钻孔灌注桩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钻渣和泥浆,若不加以妥善安置,将会直接流失入河,从而导致河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小,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3)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资源
由于工程的开挖、填筑,损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在雨水的冲刷下可能产生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的营养元素,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由于本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回填量均很大,施工过程中若对开挖产生的土石方不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增加弃渣量和弃渣场占地,同时也会增加借方量和料场占地,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
(4)破坏景观,影响水质
本工程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而且公路沿线开挖面、填筑面众多,若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直接影响公路沿线的景观。
7.3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总体思路是:以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项目区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工程正常安全运行为最终目的;以对周边环境和安全不造成负面影响为出发点;以开挖边坡、弃渣场、取料场为重点,同时配合主体工程设计中已有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综合规划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7.3-1。
表7.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分 区 | 区 域 | 主体工程已设计措施 | 本方案设计措施 |
主 线 防治区 | 路堤、路堑 | 护栏、石砌墙式护栏、钢筋砼护桩 | (1)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行评价; (2)施工期间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
服务设施 | (1)土地平整;(2)绿化美化。 | ||
隧道 | (1)边坡防护、截排水工程; (2)洞脸绿化。 | ||
公路两侧 | (1)绿化美化。 | ||
临 时 设 施 防治区 | 施工场地、便道 | (1)施工中堆料场地的排水措施; (2)以土地平整为主。 | (1)施工期间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2)临时拦渣、耕植土防护工程; (3)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 |
临时堆渣场 | |||
桥梁 | (1)泥浆沉降池; (2)土地平整; (3)桥位两侧、涵洞进出口砌石护坡、防冲护坡或框格植草。 | (1)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行评价;(2)施工期间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 |
弃渣场 防治区 | (1)弃渣场评价及规划; (2)拦渣工程、排水工程、护坡工程; (3)土地平整及弃渣过程中的临时防护和管理措施。 | ||
其 它 防治区 | 拆迁安置区 | (1)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行评价;(2)施工期间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 |
主要施工区 下游河道 |
(1)主线防治区
本区包括公路主线的挖方边坡、填方边坡、桥梁、隧道及公路两侧。本公路所经区域为中低山丘陵区,沿线挖填量大,高填深挖路段较多。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主要包括路堤防护工程、路堑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植物措施工程等。
在主线施工过程中,由于高路堑边坡路段较多,石方开挖时应充分重视挖方边坡的稳定性,宜选用中小炮爆破,确保边坡表面平整、稳定;隧道洞脸开挖要尽可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风化较严重、节理发育或岩层产状对边坡稳定不利的岩体,宜选用小型排炮微差爆破,控制炸药用量,以免引起土石松动;爆破后,应及时清理坡面的松石、危石,并使坡面顺直平整。施工中尽量做到填筑到设计高度并碾压密实后或边坡开挖到设计高度、坡度时即采取防护措施,以使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挖方段的截水沟有条件的应在开挖边坡至设计要求后立即兴建。
由于受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而不能立即采取防护措施的填方路段,为避免降雨对裸露边坡击溅产生的土壤流失和地表径流对路堤边坡的冲刷现象,可用草包在路堤边坡底部临时防护或根据地形条件在地势相对较低处设临时土沉淀池。降雨时当地面径流夹带的泥沙排入沉淀池后,由于流速减缓,使一部分泥沙沉积下来,在沉淀池出水一侧设土工布围栏,再次截拦泥沙,雨后及时清理沉积泥沙弃入临时堆放场。当路基防护工程完工后推平沉淀池。
在桥梁施工中严禁将钻渣及建筑垃圾倒入河道,以免增加河道淤积,影响行洪,必须保持河道水流通畅。在桥梁施工完成后的围堰拆除中要将筑堰土石及时清除至临近集中堆放,避免其残留河道形成阻水或散失于河道中增加河道的淤积量。
本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除主体工程已设计的措施外,重点是加强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及水土保持管理。本区绿化时应做到绿化场地清理、选苗、定点放线、种植、幼林检查及补植、抚育管护等工作。
(2)临时设施防治区
临时设施主要为临时房屋、施工便道(便桥、便道)、临时弃渣场等,分布于公路沿线,均为临时占地。该区的防治措施以施工期的临时防护、施工后期的土地整治和复垦为主。
临时房屋在修建过程中尽量不损坏周边农田排灌系统,减少对农田耕作的影响。临时施工便道大多利用原有乡村小道加宽后使用,施工便道修筑过程中也应考虑不损坏周围农田灌排系统,过河建筑物要有足够的过水断面,尽量减少对周围农田的影响,不致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利用原有道路的施工便道,工程结束后归还当地使用;若为新建临时便道,工程结束后应拆除。
施工中拌和系统、预制场等处需堆放大量的砂石料,应采取临时防护、排水措施。在堆料场周围采用填渣草包围护,场地四周开挖简易排水沟,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结合起来,并及时维修和清理,保持其完好状态,使水流畅通不产生冲刷和淤塞,防止降雨冲蚀,避免造成水土流失以致影响周边农田。
路基施工时开挖产生的表层耕植土可用作路堤防护、路堑防护等。表层土临时堆放的时间为1~3年左右,为了减少施工期内的土壤流失量,表层土临时堆放场需作好临时防护措施。由于土方的堆放是根据各路段施工的先后顺序面分批进行的,且堆放面积较大,四周采用装土草包带围护,堆放边坡控制在≤1∶2为宜,堆高3m,边堆边围。
为解决隧道挖方的临时堆置问题,本方案设计时在隧道口附近设置临时堆料场,将隧道开挖土石方临时堆置在临时堆料场内,临时堆渣场的容量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和各隧道开挖产生的土石方量进行估算。为保持堆渣的稳定,渣场周边用大石块防护,边堆边护,堆高2.5m后设1m宽平台再堆高2.5m,块石可从开挖的石方中拣集。
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建筑物,清理场地并清除场地中的建筑垃圾,恢复原有的灌溉排水设施,重新疏松土地,平整低洼地,然后在表面铺一层表层土后复耕或植被恢复(可利用互通区临时堆渣场内耕植土),复耕后交还沿线村庄。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土地复耕条例》等有关规定,占用土地归还后的清场及复耕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占用土地的复耕工作必须在施工单位所承担的施工项目交付验收前实施完成。
(3)桥梁工程防治区
根据桥梁工程设计资料,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入土深度在20~50m,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泥浆,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不能忽视。要求在桥梁施工中不准随意乱弃泥浆入河,以免增加河道淤积,影响行洪。为此,应在桥梁施工场地边设置临时沉降池,泥浆池深约2.0m。
由于在桥梁施工场地边设置临时沉降池,沉降池设好后,四周用装土草包围挡,泥浆输入沉降池后让其自然干化,固结后拆除草包,回填表层土,恢复土地原有功能。因此桥梁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弃渣已得到有效解决,不需设置专用的永久弃渣场防护措施。在桥梁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施工遗留物,恢复河道原状,平整桥梁周围施工场地。
(4)弃渣场防治区
堆渣应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先在渣场下方建干砌块石挡墙(挡墙与下方溪间留有10m间距),然后开始以1∶1.5坡度向上方堆渣,堆渣至项部后与山坡连接成平台。渣场下方挡墙以上边坡采用网格植草进行防护。为排除渣场上方集水,需修建排水沟。
弃渣时先将土方堆置在场地一侧,在石渣运至弃渣场堆放后,按照下部石方、表层土方的原则,并进行分层碾压,再将土方覆盖在石渣上,弃土、弃渣完成后需对渣场边坡和平台进行平整,渣场边坡采用网格植草。渣场顶部的平台经适当平整后种植经济林,以30000株/ha的密度种植。
(5)其它防治区
其它防治区包括拆迁安置区以及主要跨河桥梁等工程施工区下游河道易造成淤积的区域。
①拆迁安置防治区
工程建设过程中,沿线部分村民需拆迁安置。
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如管理不当,易出现毁林开荒、陡坡造地等现象,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安置过程中应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计划,不能单纯以经济补偿的手段解决,应充分考虑安置地的环境容量,可考虑拆迁户从农业向乡镇企业和公路服务业转化,以缓解当地土地压力。对仍从事农业的拆迁户,由当地做好土地调整工作,使其有地可耕,避免盲目造地带来的水土流失。
为防止水土流失,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a、拆迁安置建房占地应统一规划,集中布置,严禁乱占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在“三通一平”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不得任意向沟道倾倒,尽量结合打基垫院,用于平整宅基地,充分利用弃土。当用于院内平台填方时,应分层夯实,边坡不宜太陡,以满足稳定要求。剩余弃渣结合村、镇建设,集中统一堆置,并及时绿化。
b、拆迁安置新区建设应合理布设排水系统,以免径流集聚,引起水土流失。
c、拆迁工程完工后,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木头、砖头尽量回收利用,其余废方就地运至低地填高。同时在拆迁安置区搞好村镇绿化,积极开展“四旁”植树和道路绿化,以美化环境,保护村庄,发展庭院经济。绿化时应采用安置地适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应种植一些常绿乔、灌木以及布置花卉、草坪等,以达到保持水土、恢复和改善景观的目的。
d、合理利用耕地,严禁在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搞开发建设,禁止乱砍滥伐树木,保护好拆迁安置区的林地资源。
②跨河桥梁下游区域
主要跨河桥梁工程施工区下游河道易造成淤积。
主要跨河桥梁、改河(沟、渠)等工程施工区下游100m河道,要保证此段河道的水流顺畅,不能随意弃置施工弃渣,以免阻塞河道,桥梁等施工过程中的围堰在施工结束后要拆除,弃渣与钻渣一同处置。在离河道较近的工程施工区域,必要时需在临河(溪)一侧修建临时的拦土措施,做好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避免或减少因工程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对河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绿化时应做到绿化场地清理、选苗、定点放线、种植、幼林检查及补植、抚育管护等工作。
7.4水土保持防治费用估算
根据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报告有关章节,我们摘选水土保持费用预算部分: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估算见表7.4-1;
临时工程估算见表7.4-2;
费用估算见表7.4-3;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用见表7.4-4;
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总表见表7.4-5。
表7水土流失防治费估算表
编号 | 工程费用或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合计(元) |
一 | 水土流失防治费 | 27325 | |||
(一) | 建筑工程 | 28421 | |||
1 | Ⅰ区(主线及其服务设计防治区) | 1379927 | |||
截水沟土方开挖 | m3 | 9200 | 7.08 | 65136 | |
截水沟M7.5浆砌片石 | m3 | 7090 | 150.70 | 1068463 | |
干砌块石护坡 | m3 | 23 | 93.20 | 246328 | |
2 | Ⅱ区(临时设施防治区) | 97845 | |||
草包围护 | m3 | 1224 | 67.14 | 82179 | |
土地平整 | m2 | 4750 | 1.15 | 5463 | |
覆土 | m3 | 1900 | 5.37 | 10203 | |
3 | Ⅲ区(弃渣场防治区) | 11709 | |||
挡墙基础土石方开挖 | m3 | 4184 | 7.08 | 29623 | |
M7.5浆砌块石挡墙 | m3 | 5715 | 143.60 | 820674 | |
C20砼压顶 | m3 | 31 | 280.86 | 8707 | |
干砌块石挡墙 | m3 | 1036 | 95.80 | 99249 | |
钢筋 | T | 5 | 5013.40 | 25067 | |
覆土 | m3 | 33771 | 5.37 | 181350 | |
土地平整 | m2 | 5200 | 1.15 | 5980 | |
(二) | 植物措施 | 84143 |
1 | Ⅰ区(主线及其服务设施防治区) | 21280 | |||
黄素馨 | 株 | 6080 | 3.50 | 21280 | |
2 | Ⅱ区(临时设施防治区) | 4273 | |||
香樟 | 株 | 250 | 12.10 | 3025 | |
马尾松 | 株 | 260 | 4.80 | 1248 | |
3 | Ⅲ区(弃渣场防治区) | 58590 | |||
香樟 | 株 | 2700 | 12.10 | 32670 | |
马尾松 | 株 | 2700 | 4.80 | 12960 | |
柳杉 | 株 | 2700 | 4.80 | 12960 |
工程费用或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合计(元) |
临时工程 | 项 | 27325 | 4.0% | 109303 |
编号 | 工程费用或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合计(元) |
三 | 费用 | 862184 | |||
1 | 建设单位管理费 | 项 | 2841866 | 71047 | |
2 | 勘测设计费 | 项 | 100000 | ||
3 | 工程质量监督费 | 项 | 2841866 | 0.15% | 4263 |
4 | 水土流失监测费 | 项 | 2841866 | 1.50% | 42628 |
5 | 工程监理费 | 项 | 2841866 | 2.50% | 71047 |
6 | 工程增加征、借地 | 573200 | |||
永久征地 | 亩 | 434.3 | 4000 | 537200 | |
临时借地 | 亩 | 24 | 1500 | 36000 |
编号 | 工程费用或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合计(元) |
第二部分 |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 496275 | |||
1 | 林、草地 | hm2 | 29.95 | 15000 | 449250 |
2 | 梯田 | hm2 | 2.09 | 22500 | 47025 |
单位:万元
编号 | 工程费用或名称 | 建安工程费 | 设备购置费 | 费用 | 合 计 |
一 | 建筑工程 | 2.84 | 2.84 | ||
植物措施 | 8.41 | 8.41 | |||
三 | 临时工程 | 10.93 | 10.93 | ||
四 | 费用 | 86.22 | 86.22 | ||
一至四部分合计 | 284.19 | 370.41 | |||
五 | 预备费 | 33.34 | |||
基本预备费9% | 33.34 | ||||
价差预备费 | 不计 | ||||
六 | 总投资 | 403.74 | |||
七 |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 49.63 | |||
合计 | 453.37 |
8 污染防治措施
8.1社会环境
8.1.1施工期
(1)拆迁安置
本工程拆迁房屋面积1900平方米,拆迁户数为10户,拆迁人口约为45人,拆迁安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拆迁户的生活方式。应通过下列措施确保拆迁户不因拆迁而降低生活质量,保证拆迁及安置区域的稳定。
①在拟建项目正式开工前,公路建设单位可成立征地拆迁办公室,在公路沿线各级和村委会的积极配合下,大力宣传国家征地、拆迁补偿,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②对于拆迁对象,按有关文件规定,将拆迁建筑物赔偿费用发给房屋所有者,并由当地统一安排建房土地、重新建房,尽量不影响拆迁户的生活。对征地对象,按国家有关文件进行征地补偿。补偿款由乡村集体掌握,用于土地开发、改善耕作条件和兴办集体企业,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再安置问题,使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③各种补偿款应全额发至拆迁户或单位,有关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拆迁安置应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安置过程中对特困户、脆弱群体予以一定的照顾支持,让项目建设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2)施工运输车辆
施工时会对沿线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干扰,对现有的交通情况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或避免施工运输对现有交通及沿线居民的影响。
①施工期主要运输通道(临时设置)应远离居民区,尽可能避免与现有交通线路交叉或同时运行,争取运距最短。
②施工开始前应对主要运输道路作加固,或修便道与原道路接通。施工中如对原有道路造成严重损坏,应立即修复,或委托管理部门修复。
8.1.2营运期
公路建成后投入运行后,对沿线群众出行及社会交往会产生不利影响,给沿线群众带来不便。应采取一定措施来满足公路沿线群众出行与社会交往的需要,如在一些人们穿行较频繁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减少交通事故。
8.2生态环境
8.2.1施工期生态保护
(1)工程弃土要做好挡土墙,按先挡后弃的原则,分期安排挡墙工程。于弃渣场的顶部及侧部设置排水沟,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在弃渣场的裸露部分撒播草籽进行绿化固土,弃土场弃土后进行平整,然后后种植经济林,以30000株/ha的密度种植。
(2)大桥施工时,在钻孔桩旁设沉渣桶,沉淀钻孔出来的泥渣,岸上设泥浆坑,灌注水循环使用;经沉淀以后的泥渣集中存放于附近低洼地;施工结束时及时清除围堰填筑土方、基坑弃土及草袋围堰等物;加强施工机械的检修,严格施工管理,减少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避免机械油污污染水体。
(3)做好施工后的山体开挖和隧道口开挖后的绿化措施,避免造成大的景观影响。
(4)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破坏,施工营地不准设在林地,教育施工人员不毁林,不损坏营地以外的地表植被,不猎、杀野生动物。
(5)严格控制沿线林木的砍伐数量,征地范围之外的林木严禁砍伐。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林木尽量少砍或不砍,不准砍伐水土保护林及河渠堤保护林。
(6)路基成形后即应按绿化设计要求对环境设施带进行绿化栽植,在公路营运2~3年内,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应恢复到原有水平。
(7)严格按照爆破技术规范进行,选择合适的季节爆破。
(8)临时堆场尽量选择荒地或耕作条件较差的土地,施工期满后及时复垦,以补偿临时造成的绿地损失。
(9)在2#弃土场弃土后进行平整,然后后种植经济林,以30000株/ha的密度种植,种植的树种为香樟、马尾松和柳杉。建议8#弃土场另选山边坡地进行弃土,尽量不要占用水田。
8.2.2营运期基本农田保护
本工程占用基本农田为3.824ha。为弥补公路建成后永久性占用基本农田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
保护
①路线布设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尽可能利用荒地、丘岗地和旱地布线。
②在基本农田路段,路基采用收缩边坡,用挡土墙作路基护坡,减少路基占地。
③在拟建公路所在地区今后的土地规划中,对占用的农田数目做到补偿性调整。
④对原有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高产良田,对占用的基本农田数目进行补偿。
恢复
①尽量减少养护工区、管理处占用的土地,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面积,缩短占用时间,及时退耕还田。
②较大的弃土(渣)场地,可进行平整,用作养护工区、管理处用地或作其他用地。
补偿
为保持农田的数量平衡,遵照《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的第四章第十二条的规定,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设单位应当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本单位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经验收不合格的应当按照浙江省的规定缴纳开垦费。
8.3水环境
8.3.1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
(1)施工废水
公路建设在施工时期生产的废水将会导致水体受污染,为了节约用水,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或避免施工排污对环境的的污染。设如下保护措施。
①施工生产废水不得排入水体。可设置专门排水通道。尽量节约用水、重复利用。
②施工中的废油、废沥青和其他固体废物不得堆放在水体旁,应及时清运。
③桥梁施工时严禁油污、化学品洒落水体;桥梁基础施工挖出的泥渣不得弃入河道或河滩。
④含有害物质的建材如沥青不得露天堆放,并应设蓬盖,防止雨水冲刷入水体。
(2)施工人员排污
在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粪便的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减轻或避免这种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施工营地不能设在水体旁,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粪便应设临时厕所并及时抽走。
②生活垃圾装入垃圾桶定时清运,或设垃圾坑发酵后用于肥田,垃圾坑施工结束后用土掩埋并恢复植被。
2、营运期
(1)养护工区及管理处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并设集水池收集处理后的水,用于农田和绿化带浇灌。处理设施能力可设计3t/d。集水池设计容量20m3。区需投资50万元。
(2)由于本路段所经水域都是Ⅱ类水功能区,因此应优化完善路面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不使路面径流直接排入溪流。在各大桥桥堍两侧,设置集水沟和集水池。以便在装载危险品车辆发生事故时,能更有效地收集危险品,以防进入水域而引起严重的污染事故。全线2座大桥共设置4个集水池,共需投资3万元。
(3)公路营运期应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严格执行交通部有关危险品安全运输的规定。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实行申报管理制度,车辆必须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签发的路单方可上路行驶。运输车辆应使用密闭、结实的容器,并配有明显标志和灭火器具,承运人员应接受过必要的业务培训。运输车辆应接受交通管理人员的指挥调度,在易发生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下(雨、雾、雪等)不允许该类车辆上路。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行动态监测,以便在出现事故时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通知当地消防、卫生和环保部门。
(4)在桥梁等敏感路段设警示标志,提醒司机注意安全。
(5)公路管理处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风险事故处理,并备有必要的应急设施,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迅速作出反应,并按照事先制订的风险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通知当地消防、环保和卫生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8.3.2水利防洪
本公路沿线河流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丰水季与枯水季的水量相差很大,河底比降大、冲刷力强,要加强防护工程设计。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对沿线自然水流形态应予以保护,以保证不淤、不堵、不漏、不留工程隐患,路基不得堵塞、阻隔自然水流。
②跨越河、沟、渠的桥涵墩台原则上不宜改变水流主流方向,设计时应保证泄洪能力,墩台施工后开挖部分应回填至原地面线。
③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期间的自然水流形态。施工便道一般应设置必要的过水构造物,跨河便道宜设置便桥,工程完成后予以拆除。季节性河流河床内施工便道不宜高出原地面,以避免洪水期影响泄洪。
④施工废弃物要有组织地堆放,及时清运,不得弃入河道,避免影响河道行洪功能。
⑤文明安全施工,避免对河道堤坝等防护设施产生破坏影响。
⑥桥涵施工时不得压缩河道原宽度。
⑦有关防洪标准、桥涵设计及施工方案需报请水利主管部门审批,并按水利部门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8.4空气环境
公路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属短期行为;营运期的汽车尾气排放会对大气产生长久的影响。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8.4.1施工期
(1)汽车运输及施工机械维修
①加强汽车维护,保证汽车正常、安全运行。
②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发挥其最大效率。
(2)运输扬尘
汽车运行会产生道路扬尘污染;运输过程中会撒落粉末、灰、土等材料,对空气产生二次污染。扬尘飘落在附近作物叶片上,还会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采取下列措施加以减轻或避免:
①加强运输管理,保证汽车安全、文明、按速行驶。
②科学选择运输路线。
③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每天至少两次。
④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粉煤灰采用湿装湿运。土、水泥、石灰等材料禁止超载,并盖篷布。
(3)沥青混凝土搅拌
为了减轻沥青烟气对环境空气、操作人员健康、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为了施工管理的方便,提出下列措施:
①沥青集中拌合,合理安排沥青搅拌站。采用先进的沥青拌合装置,并配备除尘设备、沥青烟净化和排放设施。
②上述沥青拌合站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与其距离应在300m以上。
③搅拌站为操作人员配备口罩、风镜等,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
(4)灰土拌合扬尘
①灰土集中拌合,合理安排拌合点,尽量减少拌合点设置。
②灰土拌合站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且距离应在200m以上。
③对搅拌站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为其配备口罩、风镜等。
(5)筑路材料的堆放
在施工期,筑路材料的堆放位置对下风向的敏感点产生影响,如遇上大风、雨、雪天气,材料流失也会造成空气污染,采用下列措施避免:
①筑路材料堆放地点选在环境敏感点下风向,距离在100m以上。
②遇恶劣天气加蓬覆盖。
③注意合理安排粉煤灰堆存地点及保护措施,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必要时设围栏,并定时洒水防尘。
8.4.2营运期
公路在营运时汽车尾气对沿线环境空气产生污染,并直接影响沿线附近居民生活、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采取措施如下:
①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和避免塞车现象发生。
②积极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对路线上机动车辆尾气进行监控,超标车辆禁止上路。
③公路沿线进行绿化,并做好绿化工程的维护工作。
④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不得新建居民区、学校、宾馆、医院等环境敏感设施。
⑤对隧道口附近的石良坎村的5户进行拆迁,与工程拆迁一起进行,并做好安置工作。此费用已纳入工程款。
8.5声环境
8.5.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1)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选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
(2)途经炭场村施工时,应采取临时隔声围护措施,约需经费2万元。夜间则应停止施工,如必须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
8.5.2营运期噪声防治措施
8.5.2.1噪声防治措施
(1)工程设计措施
·选线时尽可能避开村庄等敏感点。不但注意不拆或少拆房屋,而且要注意让公路与村庄相距50m以上。本公路设计中已注意此要求,但仍与2个村庄有关。
·纵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上坡的坡度,降低车辆爬坡时的声级增加值。
·选用低噪声的路面材料结构,降低轮胎与地面磨擦声。
(2)管理和规划措施
·完善公路警示标志,以减少汽车刹车、起动产生的声级增加值。
·建议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遵照浙江省浙政发[1990]99号《关于加强对公路两侧建筑管理的通知》,严格农村建房的土地审批手续。
·建议规划部门注意公路两侧200m的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计划。60m内不安排新建居民住宅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敬老院。20m内不兴建永久性建筑。
(3)噪声控制措施
石良坎村住户搬迁,另行安置;炭场村临路一侧设置绿化林带,长200m,宽5m,需8万元。
8.5.2.2噪声控制措施的经济技术论证
炭场村超标情况较轻(远期夜间超标1dB),建议采用绿化林带的办法来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一般农村的房屋,第2层为卧室,枝繁叶茂的绿化林带可降低噪声对卧室的影响。
石良坎村住户少,居民为少数居族。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有关部门决定将他们拆迁,安置在文成县内畲族聚居的乡镇内。所需经费已纳入工程款。
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9.1环境保护措施费用
1、直接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1)施工期环境保护投资
根据本线施工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施工期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见表9.1-1。
表9.1-1 施工期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环境问题 | 环境保护措施 | 投资(万元) |
声 环 境 | 施工机械的维护及临时隔声围护 | 2 |
水 环 境 | 1、施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 2 |
2、施工废水处理 | 1 | |
环境空气 | 1、施工场地配备洒水车2台 | 50 |
2、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加篷盖 | 2 | |
3、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 | 2 | |
生态环境 | 1、施工临时借地的恢复等水土保持 | 150 |
合 计 | 209 |
针对本线营运期的主要环境问题,营运期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见表9.1-2。
表9.1-2营运期环保工程投资费用估算一览表
序号 | 环保措施 | 数 量 | 单价 | 金额 (万元) | 备注 |
1 | 污水处理装置 | 管理处2个 | 15万元/个 | 20 | 水环境保护 |
养护工区1处 | 20万元/个 | 20 | |||
2 | 跨河桥梁的污水收集 | 大桥3座 集水池6个 | 0.5万元/个 | 3 | 危险品运输风险 |
3 | 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装置 | 3处 | 2万元/处 | 6 | |
4 | 空气、声环境保护 | 石良坎村拆迁 | 已纳入工程款 | ||
炭场村绿化带 | 8 | ||||
5 | 隧道通风机械 | 隧道 | 250 | 隧道内空气环境保护 | |
6 | 水土保持 | 水土保持工程 | 403.74 | ||
水保设施补偿 | 49.63 | ||||
合 计 | 770.37 |
以上施工期、营运期环保投资共979.37万元,占工程总概算21000万元的4.66%。
9.2项目国民经济效益
9.2.1三项效益
本项目建成后行车里程缩短、旅客时间节约、公路晋级后运输成本降低,从而产生效益。
(1)里程缩短效益
由于新路较老路里程缩短,运输费用节约,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006年1687万元,2015万元2929万元,2025年4244万元。
(2)旅客时间节约效益
旅客节约时间可创造更多国内生产值,因此产生的效益为:2006年231万元,2015年501万元,2025年962万元。
(3)公路晋级效益
公路等级提高,减少了老路的拥挤度,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降低了运输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006年1343万元,2015年2243万元,2025年3156万元。
9.2.2国民经济评价结果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见表9.2-1。
表9.2-1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指标名称 | 经济净现值 (万元) | 经济内部收益率 (%) | 经济效益成本比 | 经济投资回收期 (年) |
指 标 值 | 2907 | 13.37 | 1.13 | 20.17 |
9.3环境损益分析
9.3.1环境效益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即环境效益,主要是在社会、经济方面。
本公路57省道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公路,公路等级的提高对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本公路的改建,可缩短里程,为国道分流、实现市县“十五”公路网建设、开发侨乡,促进小城镇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从而保证沿线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9.3.2环境损失
(1)生态环境损失
公路在建设中征用山林、果园和农田,损坏原有的水土保护设施,加剧水土流失。在坡度较大或地质构造不良的地段,开挖面裸露被雨水冲蚀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土石渣堆放时,若措施不当,遇暴雨被冲入河流,将蚕蚀农田、破坏耕地,降低土壤肥力,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2)空气环境损失
公路施工期,施工扬尘、沥青烟气给施工场地附近敏感点带来影响,尤以下风向为重。施工扬尘还影响到施工场地附近的农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农业产出。
(3)水环境损失
公路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公路营运期管理处、养护工区人员生活污水的排放可能对附近水体环境产生影响。公路建设和营运初期水土流失量增加,排入河道,影响顺利排洪。公路建成后,公路路面径流带着含油污染物进入水体,影响水体环境质量。
(4)声环境损失
公路施工期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邻近的村镇人群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干扰。公路建成以后对周围居民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在60dB左右,属于低声级影响,主要影响人群的正常睡眠,从而影响人群的工作效率,导致经济损失。
以上各种环境损失见第6、7章的分析评价。
10 公众调查
10.1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为了解公路沿线地区民众对建设项目的反应,本次评价收集了沿线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公路建设的态度、意见和要求,以供工程设计、规划和施工参考。本次公众调查采取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10.1.1对单位团体的调查内容
(1)对工程的总体看法和态度;
(2)工程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
(3)工程建设是否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
(4)工程建设对沿线人文、景观、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
(5)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的影响;
(6)工程建设对防洪水利设施的影响。
10.1.2对个人的调查内容
(1)对工程的了解程度;
(2)对目前交通现状的满意程度;
(3)本工程对公路沿线居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4)本工程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5)对工程建设的态度;
(6)对沿线居民拆迁影响的态度。
10.2被调查对象
本次公众调查共收到单位表12份,个人表85份。
被调查的单位是拟建公路沿线部门、企事业单位。
被调查的个人为沿线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群体,在被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占75%,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
被调查对象统计结果见表10.2-1和表10.2-2。
表10.2-1 公众参与团体调查对象统计表
单位性质 | 数量(个) |
部门 | 8 |
事业单位 | 3 |
企业单位 | 1 |
分 类 | 人数(人) | |
性别 | 男 | |
女 | 21 | |
年龄 | 30岁以下 | 49 |
30-60 | 34 | |
60岁以上 | 2 | |
文化程度 | 大专以上 | 16 |
高中 | 32 | |
初中以下 | 37 |
10.3.1团体表调查结果
团体表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0.3-1。
被调查的团体中,对该项目的支持率为92%,认为工程建设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的占100%,认为工程建设非常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占42%,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占58%,认为工程建设对沿线人文、景观、旅游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的占58%,一般的占33%,不利的占9%。认为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的影响较大的占33%,影响不大的占67%。认为工程建设对防洪水利设施的影响不大的占58%,无影响的占42%。
表10.3-1 公众参与团体调查结果统计
序号 | 调 查 内 容 | 调查结果 | ||
数量(个) | 比例(%) | |||
1 | 对工程的总体看法和态度 | 好(支持) | 11 | 92 |
不好(反对) | / | 0 | ||
无所谓 | 1 | 8 | ||
2 | 工程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 | 非常有利 | 8 | 67 |
一般 | 4 | 33 | ||
不有利 | / | 0 | ||
3 | 工程建设是否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 | 非常有利 | 5 | 42 |
一般 | 7 | 58 | ||
不有利 | / | 0 | ||
4 | 工程建设对沿线人文、景观、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 | 非常有利 | 7 | 58 |
一般 | 4 | 33 | ||
不有利 | 1 | 9 | ||
5 | 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的影响 | 影响较大 | 4 | 33 |
影响不大 | 8 | 67 | ||
无影响 | / | 0 | ||
6 | 工程建设对防洪水利设施的影响 | 影响较大 | / | 0 |
影响不大 | 7 | 58 | ||
无影响 | 5 | 42 |
表10.3-2给出个人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在被调查的85人中,有67人对项目有所了解,占79%,有18人从未听说过,占21%;有19人对目前的交通状况持满意态度,占被调查人数的22%,53人认为一般,占62%,13人认为不满意,占16%;认为该工程对沿线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44人,占52%,一般的有32人,占38%,认为不利于沿线经济发展的有9人,占10%;认为工程建设非常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的有32人,占38%,一般的有43人,占53%,认为不利的有7人,仅占9%;对工程建设持赞成态度的有60人,占70%,无所谓的有25人,占30%;在调查中,还了解了沿线居民对拆迁影响的态度,认为可以克服的有60人,占71%,认为没有影响的有14人,占16%,订为影响较大的有11人,占13%。与此同时,沿线居民希望建设单位能做好宣传工作,及时与当地村委会沟通,拆迁安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并做好森林、墓地和土地的保护,另外还对交通噪声、道路的施工和道路的出口提出了建议。
表10.3-2 公众参与个人调查结果统计
序号 | 调查内容 | 调查结果 | ||
数量(个) | 比例(%) | |||
1 | 对工程的了解程度 | 开会宣传过 | / | / |
听人说过 | 67 | 79 | ||
从未听过 | 18 | 21 | ||
2 | 对目前交通状况的满意程度 | 满意 | 19 | 22 |
一般 | 53 | 62 | ||
不满意 | 13 | 16 | ||
3 | 本工程对公路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 | 非常有利 | 44 | 52 |
一般 | 32 | 38 | ||
没有利 | 9 | 10 | ||
4 | 本工程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 非常有利 | 32 | 38 |
一般 | 43 | 53 | ||
没有利 | 7 | 9 | ||
5 | 对工程建设的态度 | 赞成 | 60 | 70 |
反对 | / | / | ||
无所谓 | 25 | 30 | ||
6 | 对沿线居民拆迁影响的态度 | 可以克服 | 60 | 71 |
无影响 | 14 | 16 | ||
影响较大 | 11 | 13 |
11 方案比选
11.1基本方案及比较方案简况
本公路除基本推荐方案外,还有比较线方案(A)和利用老路方案(B)。详见第2章2.1.2节介绍。
11.2方案比较
11.2.1基本方案与(A)方案比较
本工程的57省道为57省道青田~文成~瑞安路线的文成段,文青公路则全部在文成县境内。由于我们在比较路线说明章节中已对本工程可研中的57省道路线(包括青田、文成和瑞安)加以说明,因此,在方案比较时也针对上述说明的路段进行比较。
(1)基本方案的主要优点
57省道和文青线建设里程较(A)方案短3.02km,投资少2382万元。对文青公路而言,行车里程较(A)方案短5.0km。但对57省道而言,则长1.788km,根据文成交通规划看,基本方案文成、青田间车辆要多于瑞安方向,基本方案社会效益好于(A)方案;基本方案隧道总数少,照明费用省;因基本方案较(A)方案线位低,对地表土和植被的破坏少,土石方量少,有利于环保。
(2)比较方案(A)的主要优点
57省道行车时程短1.788km,且可利用4.0km老路改造。主要缺点是建设里程长3.02km,投资大。文青线的行车里程长5.0km,社会经济效益差,由于路线爬升高度高,地形条件更差,其行车条件较基本方案有较大降低,因设有3处回头弯,平曲线半径30m,对拖挂车影响较大。文青线中石洞坑回头弯上下线靠得近,山体横坡陡,施工时干扰大,对山体表土和植被破坏亦大,水土流失量大,不利于环保。
基本方案与(A)方案比较见表11.2-1。
11.2.2基本方案与老路改造方案(B)比较
利用老路改造的主要优点是:减少2座长隧道,计4210m,日常照明费用和管理费省。主要缺点是建设里程和行车里程较基本方案长11.618km,如果考虑纵坡对运输费用的修正,则行车里程更长。现分别从工程投资、营运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
表11.2-1 主要技术经济比较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基本方案 | A方案 | A—基 |
1 | 路线长度 | km | 23.312 | 26.333 | +3.021 |
2 | 公路征用耕地 | ha | 13.104 | 14.868 | +1.7 |
3 | 公路征用非耕地 | ha | 40.275 | 45.697 | +5.422 |
4 | 拆迁房屋 | m2 | 4240 | 2910 | -1330 |
5 | 平曲线个数 | 个 | 77 | 104 | +27 |
6 | <一般最小半径个 | 个 | 16 | 35 | +19 |
7 | 回头曲线 | 个 | / | 3 | +3 |
8 | >5%纵坡 | m/处 | 5840/12 | 2950/6 | -20 |
9 | 路基挖方 | m3 | 1132371 | 1855860 | +7234 |
10 | 路基填方 | m3 | 1251845 | 2412097 | +1160252 |
11 | 路 面 | m2 | 117247 | 13750 | +20261 |
12 | 大 桥 | m/座 | 404/3 | 496/4 | +92 |
13 | 中、小桥 | m/座 | 1602/22 | 1530/24 | -72 |
14 | 涵 洞 | 道 | 67 | 79 | +12 |
15 | 长 隧 道 | m/座 | 4210/2 | 4340/2 | +130 |
16 | 短 隧 道 | m/座 | 487/4 | 430/4 | -57 |
17 | 路线交叉 | 处 | 3 | 3 | 0 |
18 | 防撞护栏 | m | 7300 | 8410 | +1110 |
19 | 管理设施房 | m2 | 3500 | 3500 | 0 |
20 | 估算投资 | 万元 | 30440 | 32792 | +2352 |
a、2座长隧道计4210m,可节约工程投资:
×1.99万元/m×1.2(其他费用率)=10053万元
b、老路增长11.618km,增加工程投资:
11.618km×885万元/km=10282万元
两者比较接近。
(2)运管费用比较
a、长隧道每年电费和管理费支出按每延米100瓦照明计算,每天12小时,加上管理费支出,每年约187万元。
b、增长行车里程11.618km,按建成初期2006年交通量1538mvu/d计算,运费要增加:1538×11.618×3.4855元/车·km×365天=2273万元。
两相比较运费增加2093万元/年。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运费的支出则更多。
(3)环境保护方面的比较
按文青公路每公里征用土地1.923ha计算,增加用地:1.923×11.618km=22.341ha(335亩)。
施工时对地表土层的破坏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
从上述比较可见,基本方案优于(A)、(B)方案。
12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2.1环境管理目标
通过环境管理,使拟建公路的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和同步实施的“三同步”方针,使环保措施得以具体落实,使地方环保部门具有监督的依据。通过环保防治措施的实施管理,使公路的建设期和营运期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的程度,使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协调持续地发展。
12.2环境管理、执行、监督机构的落实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本工程的环境管理机构是温州市环境保护局,即由温州市环保局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依据环评报告书内容提出的环保方面要求,负责本工程的环保竣工验收工作。
本工程建设指挥部,需具体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首先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工程措施落实在设计中,建设单位和环保管理机构应对有关环保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在招投标阶段,承包商在标书中应有环境保护内容,中标后合同中应有实施环保措施特别是有关水土流失防治的条款,并应明确违约责任。建设单位在施工开始后应配1名以上的专职人员,负责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监督,重点是防治水土流失、施工期噪声等。各个施工队伍中应配一名环保员,监督环保措施的实施。运营期间的环保管理与监测必须由专门的部门实施。
温州市环保局可委托文成县环保局、文成县环境监测站对公路在建设和运营过程的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给予监督和指导。
12.3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必备的一种手段。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在公路建设项目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路建设前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资料监测,第二阶段是公路建设过程的污染监测,第三阶段是公路投入运行后的污染监测。第一阶段的监测一般由建设单位委托环境评价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第二阶段的污染监测可委托当地环保监测站完成,由建设单位支付必要的监测费用。第三阶段的监测可委托当地(县市)环保监测站进行定期常规项目的监测。环境监测内容可参照表12.3-1。
表12.3-1 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实施阶段 | 监测内容 | 监测时间及频率 |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建 设 期 | 大气 | 施工高峰期5天,每天5次 | 施工繁忙地段、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场地、灰土拌合点边缘50m处 | NO2、TSP、CO等常规项目 |
噪声 | 施工高峰期连续监测一昼夜 | 施工繁忙地段或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场地边缘50m处 | 连续等效声级 LAeq | |
工程污水 | 施工高峰期连续监测2天 | 桥梁施工或大型施工场地附近水体 | COD、DO、pH、SS,必要或可能时加测N、P | |
营 运 期 | 大气 | 运营初、中、远三个周期,每期5天,每天5次 | 同环评报告 | NO2、TSP、CO |
噪声 | 每年一期,每期监测一昼夜 | 同环评报告 | L10、L50、L90、LAeq、 |
13.1项目概况
57省道暨文青公路全长14.588km,其中57省道6.918m,文青公路7.67km。全线采用车速40km/h的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8.5m,路面宽7.0m。总投资21000万元。全线设大桥2座,中小桥11座,隧道5座,其中1座为长隧道。共占地26.31ha(395亩),路基挖方1073232m3,路基填方611250m3,拆迁房屋1900m2。沿线行政区域属文成县玉壶镇。
13.2环境现状
(1)社会经济
文成县人均耕地为0.40亩。
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条件制约,文成县经济发展长期落后,1997年脱贫。“九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12.9%,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57省道原属三级公路,文青公路原属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两公路的改建工程大部分前期工作已完成,有的路段已经实施。本公路是57省道与文青公路改建工程中的衔接工程。
(2)生态环境
公路途经区域植被良好。文成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0.6%。
本公路主要途经乡镇为玉壶镇。该镇现有耕地1658.6ha,占全镇面积的22。67%,人均耕地1.3亩。地形以低山米,占60.5%,丘陵占23.82%,河谷盆地占11.96%。耕地中以旱地最多,占54.55%,灌溉田很少,只占9.25%。
(3)水环境
途经区域水系分属飞云江水系和瓯江水系。公路所处区域正好是分水岭。沿线有三条溪河,李山隧道以北为下西坑,以南为炉基坑,以东为东坑,前者属瓯江水系,后两者属飞云江水系。这些溪流的水功能均为Ⅱ类水质。沿线评价范围内无划定的水源保护区。2001年文成县监测站对炉基坑下游东溪断面的监测数据表明,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4)空气环境
沿线途经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良好,达到二类区标准。
(5)声环境
沿线无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也没有工业噪声源。沿线只有2个小村庄。监测数据表明,它们的环境噪声均能达到1类区标准。说明沿线的声环境是很安静的。
13.3环境影响
13.3.1营运期环境影响
13.3.1.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1)57省道是战备公路,是104国道的内线,该公路等级的提高,对加强国防意义重大。本公路的建设可实现县市“十五”公路网建设,为国道分流,开发侨乡,促进城镇建设,发展旅游业,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本项目占地26.31ha(395亩),拆迁房屋1900m2,必将造成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耕地减少,农业产值下降,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及由拆迁安置引起的社会压力。公路造成村庄之间的分割,给村民出入、交往带来不利。
13.3.1.2生态环境影响
(1)本公路在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用各类土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上。本公路建成以后,共占地26.31ha,其中耕地有4.88ha。耕地中约80%为基本农田,计3.824ha。公路的建设,使玉壶镇的人均耕地减少0.004亩。
(2)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沿线植物的分布状况,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对沿线动物生境也有所影响。
(3)公路在营运期对生态景观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整体景观的切割和色彩的冲突上。只要做好公路的人工覆绿,进一步优化公路设计的曲线造型,使公路在色彩和造型上与外部沿线环境协调,则公路不仅能作到不破坏景观,并且可以造就新的景观特点,使公路成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能起到丰富周围景观的作用。
13.2.1.3水环境的影响
(1)路面径流
公路路面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石油类和SS。从公路的线路走向可见,本公路跨越河溪较多。在雨期,路面径流分散在各条江河中,不形成集中污染。再加上本流域多为山溪性河流,河水暴涨暴落,混合后污染物浓度被迅速稀释。因此公路路面径流基本不会对沿途经过的水体造成明显的影响。
(2)生活污水
本公路设2个管理处,1个养护工区,虽然工作人员不多,也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每个管理处产生污水0.45t/d,养护工区产生污水4.5t/d,各管理处、养护工区设化粪池、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和粪便。处理后的粪便可用于肥田,净化池的生活污水可用于公路绿化带浇灌及自然蒸发或自净,尽量不排或者少排入附近水体。
13.3.1.4空气环境影响
通过污染物的源强计算,选择上虞至三门公路作为类比预测分析对象,本公路在远期营运时候NO2浓度超标范围小于20m。
13.3.1.5声环境影响
本公路沿线只有2个村庄,石良坎村和炭场村。
由交通噪声的预测结果可知,石良坎村的声环境没有影响,辐射声级在公路营运的近、中、远期年份均低于背景声级(人群活动声),与背景声级叠加后,仍能满足GB3096-93的1类区标准要求。本公路交通噪声对炭场村的声环境影响也不大。辐射声级在近、中、远期年份均可昼夜达到4类区标准。与背景噪声叠加后,近、中期仍可昼夜达到4类区标准,远期年份夜间超过4类区标准1dB。
13.2.2施工期环境影响
(1)社会经济影响
·本公路永久性占地26.31ha,将拆迁部分居民住宅(1900m2),工程全部工期约3年,将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影响粮食(或其他作物)的生产。征地拆迁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
·随着公路开始兴建,物料运输及施工人员来往将使附近的公路上的流量增加。高峰期若调度不当,将造成交通拥挤甚至堵塞。
(2)生态环境影响及水土流失
本公路在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高填深挖、取弃土场、临时设施区、桥梁、隧道口以及整个施工过程中,影响的方式主要有:引起水土流失;引发塌方;破坏植被;临时占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水体;景观破坏。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了植被破坏以外,最大的影响是造成水土流失。本公路途经区域——玉壶镇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6.23%,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公路建设中损坏了原有地表植被,使原有的蓄水保土功能降低,在施工中开挖、填筑、堆土、弃渣等动有的土、石方量很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是:诱发滑坡、坍塌,危及交通安全;淤积河道,降低行洪能力;降低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资源;破坏景观,影响水质。
详见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
(3)空气环境影响
施工阶段,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工地扬尘、施工车辆尾气及路面铺浇沥青的烟气。道路的堆场扬尘影响范围100~150m,灰土拌合扬尘影响范围200m,沥青烟气影响范围300m。
(4)水环境影响
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其中桥下部结构施工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利用围堰形式施工,并设置沉淀池,对溪水水质影响不大;施工人员居住分散,各施工营地产生的污水量小。但本线路沿线水域多是Ⅱ类水质水体,因此生活污水不得随意排放。应设临时厕所,并由环卫部门及时运走。
(5)声环境影响
在公路建设期,各种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施工噪声,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除了打桩作业外,其他施工阶段的一般施工噪声的达标距离,在昼间约需60m,而在夜间则需200m甚至更远。
沿线有2个村庄,最近住户离公路距离都在60m内。这2个村庄的第一排住户将受到70~80dB的施工噪声影响。尤其是石良坎村,将受后坑大桥和石良坎大桥的作业影响,影响时间更长。在这2个村庄附近施工时,应采取临时隔声围护措施,以减少这种影响,夜间则应停止施工。必须连续作业时,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
(6)固体废弃物影响
公路建设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筑路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方。
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加以收集,由环卫部门运走。对弃方应及时清运到需要填方的路段加以利用。
13.4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及建议
13.4.1设计阶段
·公路设计与村镇规划相协调,少占农田,少砍伐经济林、少拆迁。
·纵面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深挖高填的土石方量。
·排水设计中尽量减少雨水滞留时间。
·对路基及开山段边坡设置必要的防护工程。
·3座大型桥梁设计中,采用封闭防撞护栏,在桥堍设集水沟、集水池,以防危险化学品车辆事故对附近水体的污染,给抢救工作预留时间。
·选用低噪声的路面材料结构。
·纵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上坡的坡度。
13.4.2建设期
(1)防治水土流失是建设期环保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
·施工中应有足够的排水设施。
·取土时应将表土集中放置,妥善处理,工程完工后作为回填表土,以利植被恢复。
·挖方填方的路段以及临时堆放的土方,应注意压实,并选取最佳的堆放坡度,以免遇雨流失。
·临时性占地在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清理,恢复植被。
·拆迁安置中不随意倾倒废土弃渣,安置完毕后植树绿化。
·河道清淤时的淤泥应妥善处理,不应随便放在河边,以免遇雨冲刷流失。
·钻孔灌柱桩作业时的泥浆水不可直接排入河中,应经过沉淀后再排出。
·弃渣场地应进行正规设计,周边设排水沟管,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应清理地表,以备利用。
·对8#弃土场应另行选址,选择附近山坡地进行堆放,不要占用水田。
(2)全线施工中建议采取临时围护设施减小作业噪声的影响。夜间禁止桥梁打桩。确需连续作业时,应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群众。
(3)施工场地应洒水抑尘;灰土拌合场、料场等选址应避免下风向200m内有居住人群;沥青熬炼应选择厂拌工艺并带有除尘等环保设施,并离村庄等敏感点距离300m以上。
(4)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应采用临时厕所并及时运走,不准未经处理排向附近河道。生活垃圾应及时收集并集中清运。
13.4.3营运期
(1)石良坎村农户进行搬迁;炭场村的临路一侧采用绿化林带。林带长200m,宽5m,常绿树种,乔、灌、草优化配置。
(2)加强道路两侧的环境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回顾性地评价环保设施的作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3)加强公路检查,淘汰不合格车辆,降低车辆辐射声级和尾气排放浓度;加强交通管理,完善警示标志,避免堵塞,减少交通事故,减少刹车、起动的次数,降低由起动、刹车引起的噪声,减少由怠速引起的高浓度尾气排放。
(4)严格执行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制订并切实执行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以防止减小有毒有害化学品对大气及水体的污染。
(5)规划部门及土地管理部门在安排公路沿线土地利用时,沿线60m范围内不安排新建居民住宅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敬老院,20m内不新建永久性建筑。
(6)各管理处、养护工区附近的水体为Ⅱ类水体,附近无其他纳污水体,本着保护水环境的角度和从高要求的角度来看,建议处理后的粪便可用于肥田,净化池的生活污水可用于公路绿化带浇灌及自然蒸发或自净,尽量将污水回用而不排入水体。
13.5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环保投资共979.37万元,占工程总概算21000万元的4.66%。
(2)项目投产后由于里程缩短、旅客时间节约、公路晋级产生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净现值为2907万元,投资回收期20.17年,并能承受一般风险。
(3)57省道等级的提高具有加强国防的重大意义。公路的建成可突现县市“十五”公路网建设,有利于沿线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应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减缓此类影响。
13.6公众参与调查
本次公众调查共收到单位表12份,个人表85份。
沿线单位和个对对本公路建设普遍持赞成态度,多数认为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沿线群众对土地利用、房屋拆迁补偿比较关心,要求按国家妥善处决。
13.7方案比选
从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比选的结果,认为推荐的基本方案优于比较线(A)方案和利用老路(B)方案。
13.8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本地区的总体规划,项目的建成将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本工程的建设和营运中,将会对沿线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保法规,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