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号 | 一 | 二 | 三 | 总 分 |
得 分 |
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
A. 血缘 B. 地域 C.信仰 D.出身
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 分封制 ② 宗法制 ③ 礼乐制度 ④ 集权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秦朝开始使用的“始皇帝”称号和夏、商、西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不同的是 ( )
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是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5.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里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月、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
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君主,集权
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6.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B. 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二府三司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如今不许为翰林,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 )
A. 宋朝 监察、控制地方官 B. 明朝 巡查地方、监察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 巡行郡国、监察诸侯国 D. 唐朝 代天子出巡、监察地方法纪
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为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体现其变革的是( )
A. 采取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官 B. 从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开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9. 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某统治的失误导致弱地方强 ③ 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④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权力不宜过大,必须保持政令畅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史料记载:“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内阁开始有了决策权 B.明朝统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开始威胁皇权
11.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时说:“权稍薄弱,则有,有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君主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动荡是权力产生的前提
C. 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权是制度的基础
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的主要依据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室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14. 北宋时期,行驶监察职能的御史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台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下列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 三公九卿制 ② 三省六部制 ③ 中、外朝制度 ④ 内阁制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16.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火炮
C.刀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人死亡亿万千人
17.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18.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 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B. 中国失去了岛
C. 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 外国公使可以进入中国
19.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主要赞颂了( )
A.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B. 左宗棠收复
C. 曾纪泽收回伊犁 D. 刘永福南下抗法
20. 近代历史上,地区被割占与下列哪些条约有直接关系( )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辛丑条约》
A B C D
2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表现在(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2. 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管历史的书籍,日本侵略者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日本的奴化思想 B. 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
C. 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D. 消磨人民的民族意识
23.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杂税……即照日本臣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该条约vvbkfmc0frfjc尺寸 D.开办银行
25.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6分)
26.秦朝主管军事的官职是 。
27.元朝在全国设立十个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 和
28. 清初,使皇权受到的权力机构是 。
29.《马关条约》中规定开通商埠,开放 四地为商埠。
30.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31. 1937年8月,召开了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三、材料题(共四大题,共4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制度后,历代许多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世,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 地理位置 |
晋 | 同姓 | 今山西 |
卫 | 同姓 | 今河南北部 |
鲁 | 同姓 | 今山东北部 |
齐 | 功臣 | 今山东南部 |
宋 | 商朝后裔 | 今河南东部 |
燕 | 同姓 | 今北京一带 |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并说明理由。(6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期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5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3分)
3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大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掉不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都是官职的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吴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4分)
高一第一次月
1.选择题:
1-5 AAADD 6-10 AABDC
11-15 CCBCC 16-20 ADCBA
21-25 DDCBB
2.填空题
26. 御史大夫
27. 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四川、青海地区
28.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29.沙市。重庆 杭州。苏州
30.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
31.洛川会议
3.填空题
29. 御史大夫
30. 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四川、青海地区
31.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32.沙市。重庆 杭州。苏州
33.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
34.洛川会议
3、材料题
32. (1)秦始皇不给宰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宰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官都是宰相,相劝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相权收到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摄政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明初废除中书省,设立三司使后宰相全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爱香胡惟庸擅权的姿态。
(3)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约制作用,废除丞相后,君主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加强了政治。
33. (1)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2)作用: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 。
不可以;分封制导致后来的王国问题加剧,最终导致周朝的灭亡;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发展,被后世一直沿用。
34. (1)变化:由世袭官爵到按军工授爵。基础:贵族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 东汉变化: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望族称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变化:由门第望族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基础:士族地主的衰弱,庶族地主兴起。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量人才。
35.(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
(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3)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人民的主要工具。
(4)清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