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实用复习材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3:21
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实用复习材料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一文学文化常识 1、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2、关于作者及背景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推荐度:
导读《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一文学文化常识 1、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2、关于作者及背景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2、关于作者及背景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词语、句子翻译            

1、词类的活用

手自笔录(名作状,用手)          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   腰间挂着)    

日再食  (“日”名作状   每天)(“食”名作动  给……吃)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重点实词

余幼时即嗜学(         ) 无从致书以观(          ) 假借于藏书之家(       )  

不敢稍逾约(          )  益慕圣贤之道 (      )(       )  乡之先达  (        ) 

援疑质理(       )(      )俟其欣悦(      )           负箧曳屣 (       )(       )  

 媵人持汤沃灌 (       )  以衾拥覆(       )   寓逆旅(         ) 

 烨然若神人(           )   緼袍 敝衣处其间(         )(        )  

 4、句子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理解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分析课文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无书可读---借、抄   无师请教---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学行路苦---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生活苦---乐以忘忧

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3、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7、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预约”中“走”可否换成“行”?“稍”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行”古义为“走”,“走”古义为“跑”,用“走”表示急迫心情。“稍”是稍微的含义,起强调作用。

五、拓展练习        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囊萤夜读【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悬梁刺股(战国苏秦刺股学习、汉代学者孙敬的悬梁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六、中考链接

一、【广东省广州市】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10.翻译“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二 【湖北省鄂州市】(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   (             )  ⑵稍稍宾客其父   (             )

⑶无从致书以观 (             )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三、【山东省济宁市】(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            )    ②闭户益读书   (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四、【四川省自贡市】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五、【云南省昭通市】三(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师谓其父母曰               

12.翻译: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一、广东广州市【答案】8.⑴做标记 ⑵通“贴”,粘贴  ⑶给予 ⑷竭尽、用尽 ⑸意动用法,以……为亲

9.C

10.(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1.D

二 【湖北省鄂州市【答案】11.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三、【山东省济宁市】【答案】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意思对即可。

四、【四川省自贡市】

【答案】14 .C    15.B    16.D    17.D

五、【云南省昭通市】【答案】11.(2分)⑴假(借)  ⑵谓(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实用复习材料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一文学文化常识 1、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2、关于作者及背景 (1)宋濂字  景濂   ,号潜溪, 明 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勉励后学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