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至4讲)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
1.(2015·宜宾一模)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据此说明 ( )
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
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
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
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
【解析】选C。私人也可以修史,“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可见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无关,故A错误;野史不如正史完整的观点过于绝对,故B错误;整体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原因是“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可见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故C正确;正史比野史更可信的观点过于绝对,故D错误。
2.“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分封制易导致割据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解析】选C。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对诸侯领土有一定,故C正确。D在材料中没体现。
3.(2015·衡阳一模)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选C。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礼法并重,故A错误;秦朝仍然是主义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故D错误。
4.(2015·洛阳二模)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
A.士族垄断仕途 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 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解析】选C。由材料中“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融……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等信息,说明当时选官制度多样,故C正确。“世家”垄断仕途只是当时选官制度的一种现象,故A错误。科举制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故B错误。科举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要内容,故D错误。
5.(2015·新余二模)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
【解析】选B。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土地买卖,符合“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B正确。
6.(2015·云南一模)明初招用商人把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北方边防卫所,换取贩盐执照,然后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在指定地区销售,晋商以此为契机崛起。这表明 ( )
A.商帮的活动是官营商业的新形态
B.盐业官营制度已正式废除
C.通过经济手段将商人组织化
D.改变对商人歧视
【解析】选C。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并非官营商业的新形态,故A错误;招商代运,并需领取贩盐执照,在指定地点支盐、销售,故而盐业官营制度已正式废除这一说法有误,故B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招用商人”“晋商”“契机”可以看出招商并制定相关措施组织商人进行经营,故C正确;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对商人歧视的变化,故D错误。
7.(2015·开封二模)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不能推测农村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错误;材料只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两地农村租佃经营状况,无法推测这种经营是否成为主流,故B错误;佃农用中下等米冲抵地租,无法推测农民所交地租是否有所下降,故C错误;由材料信息“夕贸市廛”“上米贸银”可知佃农将收获的粮食卖到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D正确。
8.(2015·郑州三模)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四书”,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解析】选B。解读材料看出,孟子地位的提升与朱熹有关,而不是孟子自己,故A错误;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并列,使之跻身“四书”,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在政治和理论诉求上有诸多契合之处,B正确;宋儒是儒学在面临佛、道挑战后形成的,C错误;D没有指出根本原因。
9.(2015·太原三模)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的尊重
【解析】选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表明作者强调君主治国要尊重,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学者言论强调的是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治国的理念,故C错误。
10.(2015·泰州二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解析】选D。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都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B、C不选;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
11.(2015·临川三模)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等。这一现象说明 (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选C。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印刷术的信息,故A错误;造纸术与“雌黄”不能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故B错误;“黄纸”是造纸术发明后纸的应用。涂写错字的“雌黄”和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体现了与黄纸应用相关的技术及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D错误。
12.(2015·武汉三模)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解析】选D。由与苏格拉底的学说“大相径庭的学派”可知,这些人不一定都是苏格拉底的门生,故A错误;都宣称“是苏格拉底的传人”与人文主义的泛滥无关,故B错误;C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从题干所述苏格拉底“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看出,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认同,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可与富也。……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音:cun意:烧火煮饭)者不知其几。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若使倾财而委之沟壑,则奢可禁。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二 随着城市的发展,实际工资的上涨,与之并行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在19世纪十年代,使得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陆楫的消费观,并概括指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欧洲工人阶级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消费社会”兴起的条件。(1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评述某观点,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该观点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出处可定位于明代,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方面史实可得出背景,尤其是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评述即要求有评有述,评主要涉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可知出现了休闲消费、提前消费(预付消费);第二问考查材料获取与解读能力,同时涉及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观点:反对禁奢,(2分)认为富有阶层的消费有利于扩大生产、促进就业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4分)评述: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了传统的本末观和禁奢观,有利于商品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分夸大了奢侈的作用,应正确看待。(6分)新现象:江南民众定期旅游,奢侈消费;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兴起。(4分)
(2)变化:希望在生活用品上有更多的消费;出现了休闲消费和提前消费(预付消费)。(6分)条件: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消费观念转变(分期付款);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国家)。(8分)
14.(2015·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我国高中先后使用的大纲版教材与新课程版教材部分编目对照。
对比现行的2007年新课程版高中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0年大纲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并进行评价。(22分)(特点表述明确清楚;评价可就这一特点所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观点正确,理由充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纲版教材的一个特点,然后,对该特点从进步性、局限性两方面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答案一:特点:大纲版教材以时序为主编写,属编年体通史;新课程版教材按知识分类为主编写,属专题史体例。评价:大纲版教材的优点是以时序为主构建历史体系,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时间发展线索,缺点是不利于对知识问题或某一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二:特点:大纲版教材能全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新课程版教材则注重某一方面的单一陈述。评价:大纲版教材的优点是把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知识整合在一起,便于掌握一定时期的历史全貌和时代结构。缺点是不利于对知识问题和专题进行拓展和整理,还存在中外知识割裂、缺乏关联的局限。
答案三:特点:大纲版教材知识建构简洁明了,新课程版教材则注重知识方面的拓展。
评价:大纲版教材注重总体把握,但存在与初中知识重复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