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2:05
文档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的不朽史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
推荐度:
导读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的不朽史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的不朽史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红军长征的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和体会长征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巧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去搜集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理解“逶迤、磅礴、 

   只等闲”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并会写“丸、崖、岷”3个生字,理解“逶

          迤、磅礴、只等闲”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策略及资源:

1、教学策略:

   讲授法、实践法、谈话交流、 学习和小组合作

2、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课件、工具书   

一、导入

出示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

教师课件出示的简介。(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七律吗?谁了解长征?接下来我们一一进行学习。

二、教学过程

(1)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

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要押韵;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了解相关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故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3)出示学习目标

(4)学生分小组自学生字词,教师随堂检测。

我会读:远征 、万水千山 、等闲、 逶迤  、磅礴  、 腾细浪 、岷山 、走泥丸(注:汇报时要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

 最后进行pk展示,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气势。胜出的小组 

 可以奖励加分。

 (六)感悟远征难

同学们刚才表现的真棒。这首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7)集体朗读

(8)当堂检测

 1、我会读:

      逶迤    磅礴   腾细浪   岷山  云崖暖  走泥丸

 2、我会接: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

(9)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练习册《七律. 长征》第一课时做完。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再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2、根据重点词语的意思,逐句分析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语的意思,能逐句分析理解诗意,并

          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及其中国工农红

          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及资源:

1、教学策略:讲授法、实践法、谈话交流、

             学习和小组合作

2、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课件、工具书   

1、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长征的艰辛与气势磅礴,接下来我们继续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

(2)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谁能读出红军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个别读)指导朗读:语气要坚定,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平淡的语气)

(3)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让我们读出红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吧!齐读)。

2、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比喻和夸张的写法)

(2)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指导朗读:突出五岭和乌蒙的气势磅礴,后面的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平淡,表现红军不怕难。(个别读——齐读)

(3)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蔑视困难,面对千难万险,毫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学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结果不费一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看到这个情景,你们心情如何?

(高兴,欢快、喜悦)

 教师引读: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大渡河又是怎样的情形?“寒”: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看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翻过了岷山,回头看看,万水千山都已被英勇的红军战士踩在了脚下,都已被远远的抛在了身后,那是何等的高兴呀!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抓住关键词,尽开颜)

(2)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再来一遍,读出喜悦的感情。

师:真好!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了这漫漫二万五千里,他们靠的是什么?(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那颗眷念祖国的心,为了祖国富强的心。他们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

(3)这就是“长征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三、配乐齐诵,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近80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生齐诵全诗)

4、当堂检测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充分显示了中国党领导的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5、课后作业

1、搜集的诗词,或有关长征途中的故事;

2、练习册《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做完。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腾

万  乌蒙             走     英勇无畏

水  金沙江           暖     

千  大渡河           寒     乐观向上

山   雪山            喜   

                         ……

文档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共2课时)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的不朽史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