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凤舞”科技人生 | ||||
适用年级 | 四、五、六年级 | 总课时 | 16 | 课程类型 | 学科拓展类(选修)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
背景分析 (500字内) | 一、校本特色 本学期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我校科技校本课程秉承“梦想伴童年,科技润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文化人,凤舞九天”的校训, 二、学生创新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科技与创新课程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科技活动选用材料简便,方法灵活,并且便于活动的展开和扩展,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愿望,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因此,我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办了以“五凤”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科技校本课程, 目的是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创新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科技活动。进一步了解科技价值,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绘画能力、创造能力等。 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2、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 3、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课程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 三、基础和条件 1、师资: 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电脑操作、具有科技制作绘画基础的教师。 2、设备: ①科技或美术专用教室、电脑教室、实物投影。 ②科技实验场地。 | ||||
课程目标 | 1、通过关于“凤”的科幻画,了解凤的特点,培养学生绘画能力。 2、经历以“电”、“光”等为主题的科普知识学习和科技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技能和发散思维。 3、知道生活与科技紧密相连的关系,学会观察生活、收集废旧材料,提高学生的利用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努力建构良好的教材结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越学越能体会到科技的博大精深,逐步挖掘学生们的科技探究能力。 5、让学生在科技课程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科技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真正受到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小学生的科技素养。 6、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活动中学习科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
c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教学主题 | 教学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类别 | 课时安排 |
第一单元 紫凤逐电 | 2 | 少年成就未来 未来取决科技 | 科普知识 | 1 | |
3、4 | 科幻画——紫凤 | 科幻画 | 2 | ||
5 | 电的来源 | 科普知识 | 1 | ||
6 | 小学生用电安全常识 | 安全知识 | 1 | ||
7 | 点亮小灯泡 | 实践活动 | 1 | ||
8、9 | 自制手动发电手电筒 | 小制作 | 2 | ||
第二单元 金凤御光 | 10、11 | 科幻画——黄凤 | 科幻画 | 2 | |
12 | 光是怎样传播的 | 科普知识 | 1 | ||
13、14 | 制作万花筒 | 小制作 | 2 | ||
第三单元 凤舞九天 | 15、16 | 科幻画——天凤 | 科幻画 | 2 | |
17 | 走进计算机 | 科技实践 | 1 |
根据学校“五凤”校本课程编排,分别以紫凤、金凤、天凤为主题设置三个单元,内容以单元为一个模块,相对,并安排了科普知识、科幻画、安全知识、实践活动、小制作。
2.内容选择
本着学校以“五凤”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科技校本课程的原则,从学校实际问题入手,充分利用简单易找的实验素材,选择了《少年成就未来 未来取决科技》、《科幻画——紫凤 》、《电的来源》、《小学生用电安全常识》、《点亮小灯泡 》、《自制手动发电手电筒》、《科幻画——黄凤》、《光是怎样传播的》、《制作万花筒 》、《科幻画——天凤 》、《走进计算机》。
内容形式
主要是利用学生好寻找到的素材,结合校园特色文化设计内容。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室制作作品,利用美术活动室绘制科幻画,利用电脑软件活动室学习科普知识。形式多样,学生喜欢。
3.适用对象及总课时
(1)适用年级:四至六年级
(2)总课时数:16课时
课程说明:各年级根据课表安排,充分利用科技与创新活动课开展活动。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制作活动的机会和调查研究时间。
4、重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二)学习方式: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有个性的。提倡小组合作,促进团队意识。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三)实施原则
《“凤舞”科技人生》以“五凤”校园文化为核心,以“梦想伴童年,科技润人生”的办学理念,结合校园环境和学生爱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枯燥乏味的科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体验科技的重要性。活动设计注重体验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
(1)体验性原则
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主确立的校本科技活动,通过孩子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感受到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知识性和可操作原则
学生在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的科幻画、小制作等基本技能、充分利用教师已有经验,网络等功能等进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得出方法。
(3)合作性原则
整个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绘画、制作等活动,体验合作分享的乐趣,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团体合作的能力。
(四)实施措施
1、领取活动器材、搜集生活中的塑料瓶、易拉罐等素材,买一些活动用的低值易耗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2、科学分组,小组合作。
3.作品展示 进一步完善作品。学生再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科技小论文等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
4.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习校本科技的知识,运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廉价物制作作品。
5. 科幻画:根据学习科幻画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大胆设计创新,自由发挥。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本课程评价由活动过程性评价和作品评价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呈现,活动过程性评价占40%,作品评价占60%。评价坚持一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 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经历进行肯定,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积极情感,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去体验探究科技的乐趣。 (2)过程性原则 活动中学习成果分环节落实,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讨论、操作等形式,师生及时给予反馈与评价,让学生边学习实践、边关注学习过程。 (3)多元化原则 根据本科目的目标,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宗旨,在评价方面坚持多元化原则,通过评价学生努力程度、探究兴趣、制作技能、合作分享、收获体验等方面,从而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度。 (4)参与性原则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本科目的评价过程。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表,明确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遇到的问题、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调动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通过科目反馈表,梳理学生活动的成效、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各环节的落实,不断向学生喜欢的科目发展。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素 | 评价等级 | |||
课堂评价(40%) | 日常行为 | 积极参与,课堂上坐姿端正,能按老师的要求,集中精力去做。 | A.好 (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 (2分) | |||
活动态度 | 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思考,态度认真,按要求操作,按时上交作品。 | A.好 (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 (2分) | ||||
发言 |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举手发言,并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有质疑精神,善于总结一些有价值的创新问题。 | A.好 (5分) B.比较好 (3分) C.一般(2分) | ||||
合作交流 | 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和同学讨论问题,乐于帮助他人,善于交流,遵守活动秩序。 | A.好 (5分) B.比较好 (3分) C.一般(2分) | ||||
作品评价 (60%) | 作品展示交流 | 作品交流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制作、绘画等形式,师生及时给予反馈与评价,让学生边学习实践、边制作、绘画完善。 | A.优+A(15分) B.优+B(10分) C.合格 (5分) | |||
撰写小论文 | 撰写内容完整,过程清晰,科学性强,论文有较高的质量。 | A.优+A(15分) B.优+B(10分) C.合格 (5分) |
主要参考文献 | |||||
备 注 |
单元 | 单元课时 | ||||
主题 | 总课时 | 第 课时 | |||
背景分析 | 包括该主题在本单元和本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三部分 | ||||
教学目标 | |||||
评价设计 | (针对上述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 ||||
" 学与教活动设计 |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按照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 (备注或反思) | |||
备注 |
表2 教学方案2
单元 | 单元课时 | ||||
主题 | 总课时 | 第 课时 | |||
背景分析 | 包括该主题在本单元和本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三部分 | ||||
教学目标 | |||||
评价设计 | (针对上述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 ||||
" 学与教活动设计 |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按照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 (备注或反思) | |||
备注 |
表2 教学方案3
单元 | 单元课时 | ||||
主题 | 总课时 | 第 课时 | |||
背景分析 | 包括该主题在本单元和本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三部分 | ||||
教学目标 | |||||
评价设计 | (针对上述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 ||||
" 学与教活动设计 |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按照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 (备注或反思)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