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散步》课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3:48
文档

《散步》课例

关注文本,以读促悟,珍爱亲情——《散步》教学课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内丘镇中学:姚晓敏【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优美散文。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春日散步的情景,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这篇文章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强化“生命”,淡化了伦理,突出了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
推荐度:
导读关注文本,以读促悟,珍爱亲情——《散步》教学课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内丘镇中学:姚晓敏【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优美散文。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春日散步的情景,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这篇文章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强化“生命”,淡化了伦理,突出了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
关注文本,以读促悟,珍爱亲情

——《散步》教学课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内丘镇中学:姚晓敏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优美散文。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春日散步的情景,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这篇文章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强化“生命”,淡化了伦理,突出了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理解。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三口散步这样的场景虽然也时有所见,但中学生未必能像作者莫怀戚那样在情感上有深层的体验与思考,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可能仅仅是“尊老爱幼”,所以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最终领悟作者借散步表达的深意。有两处关键地方需要注意:一是面对分歧时“我”所作的决定;二是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处蕴含的深刻含意,以理解文章关于亲情、责任及生命的主旨。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散步》一文,要在学生运用前面课文中所学的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丰富的蕴味,让学生深深地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真情,并进而懂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以及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这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关爱家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教具:多媒体

教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唤起体验(约2分钟)

夏日的街头,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在黄昏夕阳下漫步的人们,看到他们一家家都是那样的其乐融融、温馨幸福,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图画。今天我将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分享他们一家四口浓浓的亲情,去感受他们祖孙三代之间的相亲相爱。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约2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这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的亲情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关爱家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三、朗读品味,感悟亲情(约12分钟)

1、 听音频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投影出示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散步”的过程。

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路上产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温和、谦让与体贴,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大声朗读,也可轻声诵读。)

(投影显示朗读要求:朗面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 、“我”是个中年男子。B、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C、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自由诵读,圈点勾画文中最能体现浓浓亲情的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朗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有效手段,多种方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文中你最喜欢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采用下面的句式回答,并说出理由。(四个人一组合作探究,推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它美在            。

例如:我最喜欢第5段的“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因为它美在:语言平实中见灵气,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它学生也可补充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精美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体会探究文章的人性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合作探究,重难点研读(约20分钟)

请简要谈谈听读本文后的感悟或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大家探讨。(投影出示要求)

要求:先读出有关段落、句子或词语,再谈感悟。

合作探究,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学生可能谈到的要点: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明确:“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我”。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均等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明智的决定,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美德。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她疼爱孙子,了解孙子的心思,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4)“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明确: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多么和美的家庭。

(5)“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到更广泛的境界。 

小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表达了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理解。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首美妙的亲情诗。

五、课堂练习,抒写亲情  (约5分钟)

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我们身边的亲情吧。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手机短信,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例:

1、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妈妈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爸爸、妈妈,献上我的谢意,为了这么多年来你们对我付出的耐心和爱心。祝你们快乐!

2、用我的心抚平你额上的条条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丝丝白发------这些都不能够感谢您对我的培育之恩!谢谢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动笔后小组推荐优秀短信交流展示)

六、总结全文,升华亲情(约2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更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用我们的心观察生活、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这样才能让爱永住我们每个家庭。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七、真诚行动,珍爱亲情(约2分钟)

同学们,亲情不是这一节课的短暂时间就能感悟得到的,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亲情也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落实到行动。请同学们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然后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我背母、妻背儿    尊老爱幼

儿子→走小路                 走小路                   整个世界

               中年人:承前启后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我看到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读书,而且很认真地圈点勾画,这种习惯很好。请你们把自己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最能打动你们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好吗?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4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因为它美在初春南方的田野,有大块小块的新绿,有密密的树上的嫩芽,还有咕咕地起着水泡的冬水,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生:我也喜欢这里,“咕咕”这个拟声词好象让我听到了冬水流动的声音,感觉它在欢快地流动。

师:非常好,不但调动了听觉器官,还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感觉水在欢快地流动。

生:所有的生物都充满了生机,这一切的东西还让人想到了生命。

师:是呀,生命是生机勃勃的。

生:看到这儿,真想到田野去踏青。

师:我也挺喜欢这儿,现在谁来读一读呢?

生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好象让我看到了那一幅美丽的图画。其他同学谁还能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呢?

生:我最喜欢第2段中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因为它美在语言很朴实,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赖和信任,还表现了儿子的孝顺。

师:说得非常好,能发现语言的平实美

生:这一句如话家常,不经意间传达出了和谐的母子关系。

师:回答得很好,这里表现了一种人性美。那还有能体现出这种人性美的句子吗?

生:有。“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它美在一家人很和谐,母亲和儿子都听“我”,妻子也听“我”的,夫唱妇随,是个很贤惠的妻子。

学生笑。

师:说的好,夫唱妇随,可以使家庭更和谐。

生:第2段中也有“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春天暖和了,想让母亲出去走走,这样可以使母亲的身体健康。

师:你很有心,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我”对母亲的关心、孝顺。别的同学找到了吗?

生:第6段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它美在一家人相互体谅,相互谦让。

师: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主意呢?

生: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母亲年龄大了。

师:也就是多为母亲着想。

生:母亲喜爱孙子,为了让孙子高兴。

师:你从哪儿能看出母亲对孙儿的喜爱呢?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

师:多么和美的一家子呀!还有哪个同学要发言?

生:我有一个词不懂。第3段中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什么用“熬过”而不是“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呢?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探究好吗?

生:我认为“熬过”说明母亲过这个严冬不容易。

生:我听我妈说冬天老人容易感冒,咳嗽,文中的母亲年龄大了,也可能体弱,严冬会使她生病,所以说熬过。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能把生活体验用于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语文就得这样。非常棒!

生:我喜欢第7段中的景物描写,它美在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作者这儿写景有什么用意呢?

生:写出了孙儿喜欢走小路的原因,小路有意思。

生:我认为这里更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疼爱,为了让孙儿高兴。

师:很好,景美,人更美。让我们一起读,并跟着作者一起走进那条小路。

学生齐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你很感动,或是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探究。

生:最使我感动的是第8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很温馨,很幸福的一幅画面,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呀!

师:心中有了爱,一家人才能其乐融融。

生:对称的句式,有一种节奏美。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太棒了,找出这么多例子。同学们鼓掌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老师很佩服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你能不能把最后一段读一下呢?

生读。

师:现在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生:说明母亲和儿子是我们的全部,突出他们在我们生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生:母亲,儿子,还有我和妻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就是一个世界的缩影。

生:“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

师:说得很透彻,为我们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年人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对父母有赡养的责任,对孩子有抚育的责任。家庭是如此,那么推而广之,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而言呢?

生:我觉得一个人除了对父母和孩子担负一定的责任之外,必须对他人也担负一定的责任,对工作也得担负责任。

师:是的,除了对家庭的责任之外,还要对他人,对工作负责。

生: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还必须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担负责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师:很好。对于整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对社会、对家庭、对整个世界都肩负着一种责任,这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和妻子背起的决不只是对母亲和孩子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而应该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整个世界的承前启后的责任。

(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责任感再把第8段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8段)

……

【教学反思】

《散步》一文的选材极其平常,内涵却十分丰富。细读品味可使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篇幅短小,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中以读促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人性美,结果学生讨论发言较积极,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课堂生成反观教学设计,本课例成功之处在于:

1、关注文本,以读促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叶圣陶先生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本文语言清新优美,平易朴实,然而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朗读上。我在教学《散步》时,始终在“读”字上做文章,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文章优美的画面,动人的细节,感受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谊。我觉得朗读不应只是出声的“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而是应该走进文中角色,进入情境。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情感的熏陶,我对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指导学生读出各个角色应有的语气、语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和人性美,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深切地感受作为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要求具体,形式多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对重点的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入文本,仔细品味,升华亲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但初一学生,知识的储备还不是那么丰富,自主能力也有所欠缺。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句子或是词语,并说出理由。果然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还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而其他同学也能积极地补充阐述自己的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人性美这一重点就在这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完成了。

挖掘课文主旨,理解作者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文的难点。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中年人在家庭、社会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任。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我总是多鼓励、肯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教学理念。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当中,我设置了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手机短信,送给你的亲人的活动。由于学生都还沉浸在莫怀戚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和父母的距离,使学生懂得了爱父母,懂得了感恩。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最后在老师的激情引导下,师生齐唱《常回家看看》,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不足之处:

就是“朗读品味、感悟亲情” “合作探究、重难点研读”之时,朗读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景物描写的品读环节中,只重品味,没有重诵读,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让学生在仔细品味的基础上再好好读一读的,让学生潜下心读进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人性美。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发言虽然很积极,但理解不够深入;也有一部分学生发言少,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发言,教师没能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关注到全体学生。今后在备课、设计教案时,要尽可能考虑到班上的大多数人,尽力做到既备课又备人,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关注到全体学生。

这节课虽然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高尚情感。但本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没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能使学生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相关素材】

1、《散步》课件(见文件夹相关素材)

2、《散步》音频朗读   《常回家看看》MP3音频视听 《让爱住我家》《懂你》(见文件夹相关素材)

3、课堂练习(学生妙笔生花短信集锦)(见文件夹相关素材)

4、参考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出版。

《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主编:王义秀 臧传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档

《散步》课例

关注文本,以读促悟,珍爱亲情——《散步》教学课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内丘镇中学:姚晓敏【课前分析】教材分析:《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优美散文。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了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春日散步的情景,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这篇文章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强化“生命”,淡化了伦理,突出了中年人对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