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 列 队 形 综 合 训 练》
教
学
设
计
水平阶段:水平四
年 级:七年级
上课教师:崔海琼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队列队形综合训练》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于水平四的学生来说,更要关注其运动的快乐感,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让“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由于在室外上课,往往存在操场面积大,人员多,环境吵杂等特点,而且学生在集合时,往往自由散漫,并且由于刚从各个地方的学校来到新的高中进行学习,因此教师第一节课教授队列队形课,有利于同一今后上课的口令,在规范上课纪律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身体素质上选择立定跳远,有利于发展学生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的对象是水平四,女生人 ,男生人 。学生各方面素质一般,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女生基础较好,男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特别是分组练习时,鼓励他们尽可能的多练习喊口令,锻炼自己。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
3、身体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艰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内容
1、复习课堂常规
2、行进间左(右)、左后(右后)转弯走
3、游戏:(1)反口令练习 (2)火车赛跑
六、重、难点
1、重点:行进间左(右)、左后(右后)转弯走的整齐性,以及前后距离的把握。
2、难点:行进间左(右)、左后(右后)转弯走前面的四位同学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七、教学策略
目标是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首先通过在准备部分中以标准完整的示范动作,简洁有力的口令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学习趣,提高学生的气氛;接着采用讲解示范法、分层练习法、集体纠错、巡回指导等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能更快、更有效的学习和体会队列队形的常用口令和技术动作。通过组织学生展示,对学生做出客观、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今后集合整队时的速度和效率。
八、练习密度和学生心率
练习密度预计在35%—40%左右,学生心率在115—145次/分钟左右。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
录音机一台
十、安全防范措施
充分热身,控制好每组练习的人数。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 | 七年级 | 人数 | 36 | 课次 | 第2课时 | 时间 | 2016-10-12 | |||||||
教学内容 | 1、复习课堂常规 2、行进间做(右)、左(右)后转弯走 3、游戏:(1)反口令练习 (2)火车赛跑 | 场地器材 | 篮球场一块、录音机一台 | |||||||||||
教学 目 标 |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 3、身体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艰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 |||||||||||||
重点难点 | 重点:行进间左(右)、左后(右后)转弯走的整齐性,以及前后距离的把握 难点:行进间左(右)、左后(右后)转弯走前面的四位同学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 |||||||||||||
教学过程 | 教 学 内 容 | 教师活动过程 | 学生活动过程 | 教学组织和要求 | 时间 | 强度 | ||||||||
准 备 部 分 |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检查服装装、安排见习生 4、宣布本课内容、任务,强调安全问题 二、准备活动 1、慢跑、喊数抱团 2、热身操 教学内容 | 1、教师领做。发口令,领做规范,有感染力,动作协调自然。 2、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韵律操、专项准备活动) 3、教师对各项准备活动提出要求。 教师活动过程 | 1、认真听讲并跟做、精神饱满。按教师口令完成队列调整。 2、按照要求进行热身,认真完成上肢的各项准备活动。 3、热身操部分,动作要认真、规范,积极活动身体各关节。 学生活动过程 | 一、教学组织 1、组织如图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2、组织如图 2 二、教学要求 1、静、齐、快 2、慢跑积极充分 3、分活动各关节 教学组织和要求 | 2 6 | 弱 中 | ||||||||
基 本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 三、复习队列队形 1、稍息 2、立正 3、向右看齐 4、短距离向前看齐 5、长距离向前看齐 6、蹲下 7、三面转法 8、踏步三面转法 9、齐步走 四、原地左(右)转弯齐步— 走、行进间左(右)后转弯— 走 动作要领:当听到“左(右)转弯”时,内侧同学慢慢的向左(右)转,同列的其他同学依次加快速度,保证同列同学在一个平面上,当同列同学都向左(右)转成90或180°后,按正常跑步走要求行进,左右间隔和前后距离保持好。 五、游戏 1、反口令练习 说明:1、游戏开始后动作出错罚做两次深蹲。2、每位同学只有一次机会,用完就自觉蹲下、等候终极惩罚。 反口令前后排PK大赛前后排大比赛,看哪方笑到最后。 2、火车赛跑 规则:四路纵队,后面同学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相同的距离比时间,用时少的队伍获胜。 |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动作要领,用清晰的口令带领学生集体练习 2、个别动作技术讲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共同完成练习任务 3、配合学生进行评价活动 4、集体小结并组织集体展示 1、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2、教师带领学生集体练习 3、教师指导分组练习 4、巡回指导纠正 5、教师评价 1、老师讲解游戏方法及要求并示范 2、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游戏方法及要求 3、老师组织学生游戏 4、教师发出口令游戏开始--游戏结束--讲评游戏结果及纠正错误。 | 1、仔细听讲,细心体会 2、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练习 3、能互相纠错,指出不足与长处,互相鼓励 4、乐于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指导 5、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6、班级凝聚力得到很好的体现 1、学生积极听讲,认真体会 2、乐于表现自己,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3、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4、发扬不怕苦和累的集体主义精神 1、学生认真听讲,熟悉游戏的比赛规则和方法。 2、学生认真看教师的示范。 3、游戏中注意安全,不能违反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4、积极参加游戏游戏的比赛。 5、对胜出的队伍进行表扬,失败的队伍接受惩罚。 | 组织如图3: 教学要求: 1、注意听讲,反应快 2、动作规范、整齐 组织如图4: 教学要求: 1、集中注意力,认真模仿 2、动作规范、整齐 组织如图5: 教学要求: 1、动作规范、符合教学要求 2、认真听讲,看清示范,团结协作 3、教师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讲解清晰,示范到位 4、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精神饱满有激情 | 3 5 12 2 5 | 小 中 中 小 中 | ||||||||
结 束 部 分 | 1、放松活动 2、整队总结 3、回收器材 | 1、放松练习 2、总结、评价 3、师生道别 | 1、进行放松练习 2、学生自评互评 3、师生道别 | 组织如图:6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 5 | 小 | ||||||||
课后小结 | 练习密度:35%-40% 最高心率:145次∕分钟 平均心率:115次∕分钟 |
队列队形练习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具有帮助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的个性等重要作用,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队列队形练习内容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等原因,学生不愿意练。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练习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由于新课标中“快乐体育”理念的冲击,队列队形练习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队列队形的练习太过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学生不愿意练,自然就无“快乐”可言。所以,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外乎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把它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调节教学气氛
例如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哪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评选出“优秀小分队”,予以表扬
中学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