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40:51
文档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
推荐度:
导读第六章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
第六章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

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1德国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

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前进的综合文艺”。他主张文艺中一切界限,他说:“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的规律的约束”。在他看来,兴之所至是创作的基本规律,因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必须破除。他最早用浪漫主义标明他们的文学主张。奥·施莱格尔(1767——1845)提出艺术美“无目的”,以此反对古典主义。

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在《断片》里说“生活是死的开始,生活是为了死的缘故。死是结束也是开端。是分开也是更近的结合。通过死完成了还原。”海涅曾经说他是“死亡诗人”,但是,他并不厌世。相反,他由于热爱生命而极度恐惧死亡,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他赞美死亡。

1805年以后,出现另一批浪漫主义作家,即后期浪漫派:阿尔尼姆、布仑塔诺、艾沁多尔夫和格林兄弟等。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民歌集被认为是给法国诗歌注进了新鲜血液。艾沁多尔夫的抒情诗质朴、明朗、乐观、具有民族风格,少有早期浪漫派那种朦胧、阴暗、神秘等情绪。格林兄弟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想象丰富、美丽神奇,表达了人民的正义感和智慧,嘲笑暴君和地主的愚昧无知。

浪漫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过渡期。拿破仑失败后,德国一方面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下,失去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所发展。本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沙米索、霍夫曼和海涅。

霍夫曼(1776——1822)创作具有二重性:既有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浓重的阴暗神秘气氛。他通过荒诞离奇的故事,讽刺和揭露官吏、市侩小市民庸俗丑恶生活,描写艺术家的幻想世界。在他的作品里,日常生活和奇异幻想交织一起,主要写自然的神秘,人生的阴暗,“夜”和幽灵的力量干扰人们的生活,人却为力。但他不像诺瓦列斯那样去美化夜和死,而使人感到引起悚惧的事物来源于庸俗的生活。正如海涅所说,霍夫曼“尽管画了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月食,但还是紧紧抓着了人生的现实”。其作品有《金罐》(1814)、《小查克斯》(1819)和《谢拉皮翁兄弟》(1819——1821)等。

海涅(1797——1856),19世纪著名民主主义诗人,在浪漫主义影响下进行创作。早期作品抒情诗集《诗歌集》主要收集他1827年以前的大部分抒情诗,抒写了他在亲情上的欢乐和苦恼,也有对法国资产阶级的赞颂,对教会、贵族的蔑视,对资本主义市侩气的反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方法上,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民主主义文学的过渡。

2、英国文学

湖畔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徇怀中世纪的宗法社会,创作歌颂大自然、美化宗法制农村生活方式的诗篇,以此抵制资本主义现实,故称“湖畔诗人”。

华兹华斯(1770——1850)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谣集》(与柯勒律治合写),在诗集第二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一篇序言引起了诗歌内容和形式上一场。这篇序言被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纲领和宣言。

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有拜伦、雪莱和济慈。拜伦、雪莱又被称为“恶魔派”诗人,此称谓来自于骚塞的攻击。 “恶魔派”诗人的宗主是拜伦。1807年他发表习作《懒散的时刻》表现了他不满现实和忧郁、孤独的情绪,受到了当时的权威杂志《爱丁堡评论》的冷嘲热讽:“这样的诗在英国受到过教育的青年中。十个人就有九个人能写的出来。而第十个则会比拜伦爵士写得更好。”

拜伦的第一次出国,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 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返回英国后根据旅途日记,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的写作,1812年2月出版,轰动一时,不到三天就卖光。作者在日记写道:“一觉醒来,成了大名”,马上成了英国的风云人物。为英国积极浪漫主义开拓了道路的司各脱看到拜伦的诗歌后自叹不如,遂改写历史小说。

《东方叙事诗》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包括有《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等6篇。在这些诗中,拜伦以东殴、西亚为背景,塑造了“拜伦式的英雄”。拜伦式的英雄有以下一些特征:①不满现实,是现存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和者,他们有火热的热情和非凡的性格,英勇无畏,决不妥协;宁愿在众寡悬殊的战斗中死去,决不放弃真理。②傲世,脱离群众,往往单匹马,好走极端,是孤军作战的个人反叛者和个人英雄,由于没有明确目标,总是以失败而告结束。

他被迫在1816年9月第二次离开祖国,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他这样写道:“假如这些全是造谣中伤的话,英国就不配我居住。”他出国时孤独而愤慨,对前途感到渺茫,个人主义和悲观情绪达到了高潮。他先居住比利时,不久定居瑞士,同年前往意大利,最后病逝于希腊。

在瑞士时,他遇到雪莱,雪莱帮助他克服一些悲观情绪。在雪莱的感召下,他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三章,情绪比前两章激昂。

在意大利时,他积极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活动,为提供经费购置军火,成为烧炭党人的地方领导人。本期是他创作的高峰,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四章。此外还有哲学诗剧《曼弗雷德》(1817)、神秘剧《该隐》(1821)、长篇诗体小说《唐璜》(1818——1823)等。

《唐璜》在思想内容上很有价值:①诗人在表现唐璜天性善良,热爱自由,厌恶虚伪的性格发展中,鲜明的展现了欧洲封建的暴虐与伪善,从苏丹王妃、苏格兰女皇玛丽、女皇叶卡杰琳娜,都是“一手是淫荡,一手是威权”的“吃人的野兽”。作品说明这是一个“粑糠”的万恶时代。②作者在暴露唐璜的放荡和随波逐流时着眼揭露社会环境的。王公贵族灵魂空虚、道德败坏,成天艳妆、盛宴、跳舞,女皇和王妃饱食终日、荒淫无耻。③讽刺、抨击了“神圣同盟”以后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讲究面子的伦敦城”里,人也成了商品,那里天天酝酿各种各样的祸害。

     《唐璜》在艺术上有创新:①故事中有作者议论、说明、感慨、回忆、展现,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秉烛夜谈。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高尔基曾说《唐璜》的作者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之一”。③辛辣的政治讽刺,代替了一般的嘲笑和讥讽。

1824年4月9日拜伦病逝。恩格斯所说的“满腔热情的辛辣讽刺现实社会的拜伦”,指出了拜伦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价值,他作品最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讽刺社会的力量。然而,综观拜伦的整个创作,也是有变化的:早期诗直率、尖锐,缺乏以微笑着置敌于死命的力量,缺乏含蓄和莞尔一笑的诙谐,常常是热烈、直接、炉火熊熊,然而缺乏剖析人生的冷静。后期诗升华、深刻了,能够平心静气的把事件叙述出来让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去领会深刻的真意。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诗叫《麦布女王》。诗人用梦幻和寓言形式,写麦布女王用仙法将一少女带到天上,同她驾车出游,观看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世界。

诗剧《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写普罗米修斯受尽三千年痛苦,不悲泣不求饶,预言朱比特必将完蛋,最后预言实现,普罗米修斯获得。

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 、《云雀》(1820) 等为著名。这些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表达了诗人高昂的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作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的作品不论早期,还是晚期,不论高潮,还是低潮,始终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它宣传自由、平等,极富鼓动性;它想象丰富、内容广阔、抒情性强,善用比喻和象征。

约翰·济慈(1795——1821)的创作只有5年,但成就很高。著名的有《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瓦尔特·司各脱(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共有7篇叙事诗,21部历史小说,著名小说有《艾凡赫》、《昆丁·达沃德》等。其历史小说既有浪漫情调,又真实地描写了历史环境,这为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作了准备。他善把人物和环境结合,通过人物遭遇来反映历史风貌,这种写法为现实主义作家采用。

3、法国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的倡导者是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

史达尔夫人(1766——1817)其论著有《论文学》(1800)和《德意志论》(1810)。两部论著中心思想一致,她从社会环境决定文学的前提出发,批判了古典主义摹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主张。认为这既不会获得作为古人的特色的那种原始力量,还会失去我们的心灵所能感受的亲切而复杂的感情;她主张向外国的浪漫主义学习,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认为诗应该是“感情的神化”。她对浪漫主义文学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和原则,是法国浪漫主义最早的理论家。她把西欧文学分为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学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学,南北方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在史达尔夫人的词典里,南方文学即为古典文学,北方文学即为浪漫文学。她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科学性,却最早给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作了界定。主要作品有小说《黛尔菲娜》。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受耶酥教会的熏陶,怀疑的意义。曾以护教面目出现写《教真谛》,攻击伏尔泰、狄德罗的启蒙观点,大力宣扬天主教。其主要作品有《阿达拉》(1800)和《勒内》(1801),都是《教真谛》中的片段。他因《阿达拉》和《勒内》成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

夏多布里昂多以杜撰的方法描写人们从未见过奇异徇丽的自然和异域风光,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最早歌颂荒凉和萧条之美。善于描写奇异的人物和事件,善于用浓浓的诗意去描绘主人公的忧郁与孤独,并置根于浪漫主义情调之中,这就使得各个阶层中的对现实不满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他的创作被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开始。马克思说他是个“漂亮的文学制造商”,“一身浪漫主义的化装,在新造的词句中炫耀出来的”,雨果却非常崇拜他。

在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的影响下。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不符合舞台演出要求不能演出。但是,《克伦威尔·序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说古典主义是“艺术的灾难”,远离了真与美之路。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就在崇高背后,恶与美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否定了古典主义崇高、伟大的美学原则。所以,《克伦威尔序言》成了法国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公开决裂的宣言。

“欧那尼决战”。1830年2月25日,法兰西国家剧院上演雨果的《欧那尼》,保守派和浪漫派斗争甚为激烈,在一大批青年的支持之下,演出才得以胜利。这次所谓的“欧那尼决战”成了法国浪漫主义最后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欧那尼》在反对古典主义方面有何价值?①它一改古典主义贵族王公的主人公为绿林好汉。②它一改古典主义服从理性而以爱情为主,并且感情奔放。③它无视悲喜剧的界限和“三一律”的,场景多变,悲喜交替。在《欧那尼·序言》中,雨果进一步说:“浪漫主义,归根到底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此外,小说家大仲马、缪塞、乔治桑也以其小说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纵深发展。

     

四、美国文学

美国的历史不长,美国文学的历史也不长。战争后,美国作家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年轻的共和国使人满怀信心,造就了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的浪漫色彩,作品中出现了美利坚民族独有而过去从未表现过的题材:美国的历史传说、风俗人情、自然景色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的民族特色。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欧文和库柏。

        

华盛顿· 欧文(1783——1859),美国建国后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称号, 詹姆斯·费尼莫·库柏(17——1851)是小说领域里公认的第一个采用民族题材的美国作家。   进入30年代后,美国文学创造了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能表现资上升时期民族精神的文学,这便是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对时代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理解,他把不理解的、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所引起的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抽象的“善”与“恶”。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都是世界上固有的一种“恶”造成的,他把抽象的“恶”当作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倾向。他的小说有“道德小说”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字》。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1)是作为描写航海生活的通俗小说家而闻名的,其小说有“海洋小说”之称。

瓦尔特·惠特曼(1819—1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民主诗人,他极力宣传“自由言论、自由劳动、自由人”,美国19世纪的民主精神在其诗集《草叶集》中得以充分的发挥。“草叶”的含义如下:作家认为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着广阔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之。

《草叶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反映了对民主理想的渴求。

第二,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赞美人。

第三,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我”,这个形象体现着作者的人格,实际上代表着具有民主思想,决心创造成新生活的浪漫主义集体形象。

《草叶集》打破了英国传统的美国诗歌,创造了“自由体”诗歌新形式,这一重大革新在美国诗歌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  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抗鼎——雨果

一、生平与思想

维克多·雨果(1802——1885)15岁以长诗《读书之益》应征,受法兰西学院褒奖。青年时代,他政治上同情保王党 ,文学创作上受古典主义和夏多布里昂的影响。

1826年,雨果才开始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1827年他完成剧本《克伦威尔》及序言,猛烈地砰击了为君主政体服务的古典主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1829年9月25日《欧那尼》脱稿,1830年2月25日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并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30年代末40年代初,雨果的思想和创作发生危机,他错误地认为民主政治条件尚未成熟,需要一个过渡段,而七月王朝的君主政体是理想的形式,他的保皇主义一度抬头,并且与奥尔良王朝妥协,而王朝也利用他的声誉极力拉拢他。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路易·菲力普授予他“法兰西世卿”,此后作为作家的雨果沉默12年之久。

1848年的欧洲,使雨果完全转向共和主义,成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政变,雨果坚决反对,失败后于年底国外,经过十几年的流浪生活,才回到巴黎。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围困巴黎时,他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大炮,以爱国之情。1871年巴黎公社,开始时他不理解这次,后来挺身为社员辩护,坚决反对凡尔赛刽子手血腥群众。他由同情保王党、保皇主义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主义),其最高水平没有超过1848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水平。

雨果的思想很复杂:他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黑暗,另一方面想通过仁慈、博爱、改良主义来消除这种黑暗;一方面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充满同情,另一方面他又用人道主义来衡量人民的,主张“宽恕”,宣扬人道主义原则。

雨果的主要作品有1829年完成的以反对封建暴君为主题的《欧那尼》;1831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53年写政治讽刺诗《惩罚集》,表达了对共和政体的信念和对拿破仑三世的严厉批判;1862年写《悲惨世界》;1866年写《海上劳工》;1869年发表《笑面人》;1872年发表诗集《凶年集》;1874年发表《九三年》。

1874年的《九三年》是经过作家10年准备才问世的,从这部小说可以清楚的看出雨果的人道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

二、《巴黎圣母院》

作品虽然是一个历史题材,但故事经过作者的大胆想象和夸张后,所体现的精神是当代的。

第一,它深刻的揭露了宗教的愚妄和黑暗。作品中的修女在宗教来世主义的毒害下,在“介于房屋与坟墓之间”的小屋里忏悔,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不到几年便悲惨的死去。主人公爱斯美拉尔达不愿意满足副主教克洛德的兽欲,竟然陷于冤案,被送上绞刑架。   

第二,作品抨击了封建的国家机器。作品中,封建的国家机器以及王家检查官,演出了一场场骇人听闻的法庭丑剧。作品还描写了阴森恐怖的监狱,惨无人道的酷刑,甚至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路易十一,是他下令把“平民斩尽杀绝”,造成了血染巴黎的大。

第三,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广大下层平民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以爱斯美拉尔达和加西莫多为代表的下层平民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巴黎的流浪人虽然外表粗野,但最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他们为了拯救阶级姐妹,敢于舍身相救,与封建血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作品有力地反映出七月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复辟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形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雨果善用美丑、善恶强烈对照的艺术,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一幅光明与黑暗抗争的图面。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①人物间的对比。②人物自身外表与内心的对比。作者通过女主角爱斯美拉尔达与四个男人间的关系上,表现了自己对真、善、美的鉴别标准,划清了美丑、高下的界限。

侍卫队长法比,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实际上他是一个轻浮的,他对少女有口无心,逢场作戏,他所爱的是其表妹。当少女落难时,他不肯见一面,当少女上绞刑架时,他与贵族小姐正在举办婚事。他仪表虽然俊美,但心里空虚、腐朽。

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心中充满尘世欲望,他为满足私欲,耍尽阴谋诡计。作者用强烈的对照原则,揭示了克洛德恪守禁欲主义而心藏淫欲的本质矛盾。他的职业使他憎恶女性,然而人的本能又使他“一件丝袍衣裙声音能够使他眼睛充血”。当满足不了他的私欲时,便把少女交给法庭,“一个是我的床,另一个是绞刑架。”这是内在的丑恶。

畸形儿加西莫多,是吉卜赛的弃儿,被吉卜赛人用来换走雷姆地方的一个妇女的小女儿(爱斯美拉尔达)。他外貌奇丑,驼背、突胸、独目、耳聋、跛腿,看起来仿佛是一个打碎了而没有好好并拢起来的巨人像。他曾冒死把爱斯美拉尔达从绞刑架上救下来。为了爱,他痛恨自己的丑。当少女死后,他才得到了爱,外形的丑陋遮挡不住内心的美,这是一种内在的美。

诗人甘果瓦是一个“无决断”的庸人。他受爱斯美拉尔达的活命之恩,但是,并不知恩图报。在女郎受难之时,他无力抗争,无动于衷,一任事态的发展。

爱斯美拉尔达是真善美的化身,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把作品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哲学高度。她天生丽质,舞姿也美,人不能清楚辨认“是人、是仙、是天使”,体态美与灵魂美集于一身。更重要的是她内心善良,富于同情心。为了救诗人甘果瓦,与他结为瓦罐婚姻。虽然加西莫多曾劫持过她,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她送水给他喝。她嫉恶如仇,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坚决拒绝,宁死不屈。雨果把爱斯美拉尔达描绘成中世纪黑夜中的明灯,她虽然被残杀,但这盏明灯发出的真善美的光辉却更加灿烂夺目。

作者用夸张手法,以爱斯美拉尔达的外表美衬托其心灵更美,以加西莫多外形丑衬托其内心美。用对比手法,使爱斯美拉尔达的美与加西莫多的丑进行对比更见其美丑,让女郎之善良对比克洛德之丑恶,让女郎的痴情对照法比之薄情,让女郎的同情心对比甘果瓦之无义。女郎内外统一,更引人喜爱;加西莫多内外矛盾更引人同情;法比内外矛盾更令人厌恶;克洛德内外矛盾更觉其阴险。

三、《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曾用几种文字同时在欧洲出版,被誉为“社会的史诗”,20年代被译入中国。

《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是矛盾的。

首先,再现了下层人民悲惨、屈辱的生活和命运。小说第一部和第二部通过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的遭遇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小说的序言中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其次,描绘了1832年6月5日的共和党,这一历史事件构成小说后三部的中心情节。虽然这场失败了,但它继承了17年法国大的传统,有力回击了拿破仑三世的倒行逆施。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认为共和党人的是正义的。

再次,作品还宣扬了用“仁慈”、“博爱”拯救社会的人道主义。作者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出发,企图用“仁慈”、“博爱”来消除社会弊病,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冉阿让表现出来的。

显然,作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说法兰西是自从以来人类向前走的最有力的一步,但是,又通过人物形象说明仁慈、博爱具有巨大的力量。

《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浪漫主义因素随处可见。

文档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