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姜义华等的《史学导论》
我读的书目是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等合著的《史学导论》,出版于19年。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史学导论》这本书与老师所讲的史学通论课相仿,都和史学理论有关。在我的印象中,由多人合著的书大多有结构不够明晰,思想不够统一的毛病,然而我读了这本书却没有这种感觉。我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当然由于版本较早,这本书有些人名翻译不够准确,里面有一些错别字等等,这些缺点也是有的。
关于绪论
《史学导论》的绪论部分比较长,大约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瑕疵,然而这一部分还是介绍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绪论部分回顾了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并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地位做出了评价。“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具有比一般科学更古老的历史。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文字产生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鉴戒史学、理性史学和科学史学三个阶段。”这里所说的鉴戒史学从赵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史学”,这大体包括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的史学。巧合的是,传统史学在中西方都起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然而中国的传统史学一直延续到戊戌维新运动之前,比西方多延续了大约600年的时间。中国的传统史学何以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理性史学为何姗姗来迟,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史学有5个特点,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5个特点是:
1.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中国的史书起源于行政的记录,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地位。这一方面使得历史文献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的进行,一方面也使得史学本身与政治紧密结合。
2.史学道德化。历史学承担了道德评价和功过评价的终极性功能,这就使得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起来。
3.历史循环论。在《史学导论》中,我认识到历史循环论是有它出现的根源的。“古代,农业文明速率与节奏缓慢,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同一规模、同一面貌不断重复产生,时间的流逝在那里除了几百年一次的周期性危机爆发时显得较为急迫外,确乎近于停滞,或仅仅平静而均匀地默默自行运转着,历史在时间上便显得没有发展,没有突破,充其量只有同样类型历史变故的循环往复。”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很长时期的运转就是这样显得从容不迫。
4.经史结合。经书在我国古代社会被看做真理,是只能解读不能更改的。史学在这一传统中得到极大注重,同时也成为表述与解读经典的工具。史学恒在经学的笼罩下,在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经学不变,史学也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5.编纂学发达。“中国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文献繁富而且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由于史家的层出不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秦汉以下,历代皇朝,史不绝书,反映出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连续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编纂学的发达固然有利于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连续性,却同时也强化了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惰性。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它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它在政治上的鉴戒作用,在社会生活上的教育作用在,在民族关系上的能聚作用。”然而当西方步入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史学悄然兴起并使中世纪史学黯然失色,为近代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厦则似倾未倾,传统史学的发展已日益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理性史学之光不仅过于微弱而且姗姗来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的面貌。”
在绪论中,作者还提出了“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大好理解的。在这里,科学是普遍性概念,历史学是特殊性概念。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历史科学是一门科学”。至于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我个人认为这是在强调“一切科学”都具有“历史学”的特性或者说“一切科学”都含有“历史学”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识结构进行控制与处理。”对这个概念我要谈几点认识。这个概念包括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者),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实际)和历史认识的中介(历史资料)三个要素。近代人们认识历史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过去或以历史事实为重心和以现在或以历史学家的重构为重心两种情况。以过去或以历史事实为重心者在我国傅斯年可以作为一个突出的代表。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然而任何历史认识总会不可避免地附带着历史认识者的主观看法,“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念忽略了历史认识的相对性,每个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再说,历史资料不等于历史实际,傅斯年的观点把历史资料与历史实际等同起来了。其实,历史资料只能部分地还原历史实际,客观的过去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站在现在的立场去评判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以当今的价值观去评价过去的历史,我们形成关于历史的概念部分是出于当前的目的和需要。但是,这种观念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是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他的这种观念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历史研究中贯彻科学实证的精神,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可靠成绩,多与这种科学主义的观念的建立相关。科学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看重证据的观念,傅斯年正是把历史资料作为历史认识的证据,所谓“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以现在或历史学家的重构为重心者,认为所有历史资料都必然会注入认识者的主观因素,其结果就是所表达的事实便会因人因事、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把历史资料看作历史认识自身的产物,或者说把历史资料完全看成是历史学家主体活动的结果,这就夸大了历史认识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失之片面的危险。这种过分强调现在或历史学家的重构的观点实际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历史资料与历史认识本身等同起来。历史认识作为认识无疑是具有主观性的,是历史认识者主体活动的结果,而历史资料是历史认识者藉以了解历史实际的客观依据。历史资料一经产生便成了客观的存在。我认为历史认识者相对于历史资料而言,历史资料是先于历史认识者的认识活动而存在的,历史认识者开始历史认识活动以前就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存在。
我以前大约是把历史看成是历史认识者对历史资料的认识、发现及其结果,而把历史实际这一极给忽略了。现在我认识到历史实际作为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也是历史认识的不可或缺的一极。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历史实际,而不是历史资料。我觉得应该把历史资料看成是历史认识的中介,看成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实际的媒介和桥梁。“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所同具的这种积极作用于其他两个方面的能动性,使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了活力的动态结构,使历史认识超越了两极思维的一般模式,而成为具有自身特征的三极思维活动。”
由于历史认识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历史认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这是有历史认识的三级(历史认识者、历史资料、历史实际)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历史认识主体来说,每个历史认识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有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的主观性,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历史认识是从选题开始的,“当人们带着一定的主观意图、一定的动机、一定的选择标准在无限的历史实际中确定其中某一部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已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全面而完整的再现历史实际了。事实上,从确定选题到之后的搜集与清洗历史资料,“所有这些环节,同样没有一个不受到认识能力有限性与认识者主观性的制约”。
其次,从历史认识的中介来说,历史资料具有残缺性与不完整性。这一点和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直接相关。不用说历史遗址、遗物、遗风等大多是残缺而不完整的就“以档案与文献资料而论保存的困难,定期的淘汰,自然的毁损,已经使它难以完璧供历史学家使用。因与实际利益冲突,它被篡改及大量销毁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我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二战结束时日本大量销毁档案等事件就是有力的例证。
再者,从历史认识的客体来说,历史实际自身具有未完成性。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无限接近历史实际却不能达到历史实际。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历史过程没有完成,人们也就不可以对它作出终结性的认识。文化大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被认为是绝对真理,而这在今天看来却是十分荒谬的。历史是发展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相对而言的。
我读姜义华先生等的《史学导论》感到有许多收获。但我觉得由于它是史学理论方面的书,我的阅读是接受式的,由于我的水平所限,不太容易从中悟出我自己独创性的东西,这一点敬请老师谅解。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4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05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4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1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5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85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95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29页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