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学考研试题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38:20
文档

新闻学考研试题答案

新闻史部分一、填空题:二、解释题:1、苏报案清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爱国报刊的严重行动。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色彩强烈的文章。1903年6月30日,在章太炎《驳康》发表的第二天,帝国主义租界当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在这场以洋人做法官,清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案中,章太炎被判徒刑,《苏报》被判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2、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严重摧残。1913年袁世凯了二次后,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摧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系统报刊全部
推荐度:
导读新闻史部分一、填空题:二、解释题:1、苏报案清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爱国报刊的严重行动。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色彩强烈的文章。1903年6月30日,在章太炎《驳康》发表的第二天,帝国主义租界当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在这场以洋人做法官,清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案中,章太炎被判徒刑,《苏报》被判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2、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严重摧残。1913年袁世凯了二次后,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摧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系统报刊全部
新闻史部分

一、填空题:

二、解释题:

1、苏报案

清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爱国报刊的严重行动。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色彩强烈的文章。1903年6月30日,在章太炎《驳康》发表的第二天,帝国主义租界当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在这场以洋人做法官,清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案中,章太炎被判徒刑,《苏报》被判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2、癸丑报灾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严重摧残。1913年袁世凯了二次后,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摧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系统报刊全部被,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0家,比辛亥前的500的家锐减了2/3,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场浩劫在新闻史上被称为了癸丑报灾。

3、四大副刊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副刊改革,它使副刊完全突破了消闲性质,而成为了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并出现了颇有影响的四大副刊,他们分别是。

4、反克里空运动

战争时期,一场以反对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报道中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克里董事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捏造假新闻的记者。《晋绥日报》在宣传土改中,偷卸新闻严重失实,造成了农明对党报的不信任心理,因此,从1947年开始,《晋绥》介绍了克里空这个人物,并进行了自我批评,随后该运动扩展到了全国。全国各区的新闻战线都开展了反克里空运动。

三、简答题:

1、陈独秀民主办报思想

陈作为启蒙报刊的首创者,不仅在报刊上大力宣传科学民主思想,而且科学民主的态度办报,表现在:

1,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部

2,确立以自由讨论的原则来编发稿件

3,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来撰写文章

2、《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期间同的新闻统治所作的斗争

1938年10月,《新华日报》从武汉迁到了重庆继续出版,制定了苛刻的新闻检查制度来阻挠《新》的出版发行。《新》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巧妙结合起来,同当局进行了长期的有利有节的斗争

1.在编辑上反检查

2.在新闻来源上反封锁

3.在发行上反阻挠

4.和南方局都十分关心《新》的工作

四、论述题:

简述小报的背景与意义

1.小报的概念

2.小报出现的背景 它在宋朝这个特殊年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多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

B  内部矛盾

C 新旧党争

3 小报出现的意义

   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封锁,满足了人们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要

   牟利为目的,商品性格

   客观上起到了表达的作用,社会进步性

邹韬奋新闻思想的核心与意义

1.列举邹生平 所办报纸

2.邹德新闻思想(韬奋精神)

 A 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气节

B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

C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 (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的特点

新闻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 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 12

新闻价值是相对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涅造,它也有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这就是新闻价值规律的核心所在。

2、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基本定位是什么?其职业角色冲突表现在那三个方面。

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着公众利益守护神、社会导向人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23

列举角色观。1 公仆 2 无冕之王 3 舵手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有哪些变化?

权能控制因素。定义,分类 ,变化

经济控制因素 定义 变化

文化控制因素 定义 变化 

三、论述题:

1、请论述中国媒介产业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

媒介产业的定义 及三个层次

媒介产业化的动因

A强化利益趋向和弱化控制趋向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

B信息行为的发展和利益行为的发展构成了媒介产业化的两大根本线索

C经济转型是媒介产业化的现实条件

新闻业务

1  新闻敏感:(《当代新闻采访学》P61)

2 (新闻编辑不再考)

3  延缓式导语:(《新闻报道写作通论》P124)

4  评论的时效性:

5  访问要对哪些条件进行选择:

   选择好访问对象;选择好访问时机;选择好访问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6 (新闻编辑不再考)

7  新闻报道“说话”方式有哪些:

   选择事实;选取事实中有利于自己的侧面;解释和评价事实;采用联系和对比方式。

8  理解“事实胜于雄辩”及运用时要注意的方面:

9  采访计划(方案)

一 采访的目的和重点:(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有新意的地方,比如一个事故的现场伤亡情况,事故的原因等)

二 选择采访对象:

   第一,掌握整体情况的人。

   第二,知情者、目击者和一般参与者。

   第三,事件的外围人物。

   (答题时,具体到采访中,指明哪些人是上面三类人)

三 选择采访方式:

   具体地是,开座谈会,采访,体验式采访,现场观察或网上采访(根据题目需要选择其中的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出来)

四 选择问题: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从正面、侧面和反面提问,问题有基本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尖锐性问题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

五 采访的顺序和时间:

   把选择的采访时机和访问场合出来。(在“搞好访问的条件”这个知识点中有)

传播学

1  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由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是被传播业界和学术界公认为开比较新闻学之先河的论著。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报刊的四种理论》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它包括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主义理论。

2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思想家,他对传播学的研究方式是艺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著作十分艰深。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风靡欧美,被称为“20世纪的预言者”,他也是最受争议的学者之一。(下面阐述他的三个主要观点并做简要评价)

3  “知沟”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于1970年在《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蒂奇纳的“知沟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蒂奇纳提出的“知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

4  新强效果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些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适度效果论仍低估了传播能产生的效果,于是提出了新强效果论。认为传播的内容、方式若能按传播学原理精心设计,大众传播是可以取得强有力的效果的。该理论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效果的重新评估。代表理论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社会期待理论。

5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他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人有自我感,而自我又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每个人本能的自然特征,而“客体我”展示自我社会的一面。“客体我”会向“主体我”发出反射,“主体我”会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他还认为人类在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就产生了自我概念。

6  马莱茨克模式:

他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此模式,以其条理性、周密性显示了大众传播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复杂过程。它考虑到了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反馈这五大因素,对每一大因素都加以完整考虑和详细地分项。该模式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可以作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清单。其分析比以前的研究更系统、全面,更具合理性。

7  传播学的确立:

   第一,传播学产生于美国及其原因;

   第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传播学的孕育阶段。只是一个个具体的传播问题,未考虑到传播学科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前后,是传播学的确立阶段,是传播学研究从分散到集中,系统地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体系的时期,开始用建立学科的眼光构建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传播学五大奠基人。。。对传播学建立做了巨大的贡献。

8  大众传播的受众控制:

第一,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对象可以用各种表情、动作、语言来表示自己对传播的反应,使传播者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图进行传播;公众传播的场合,传播对象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应,有时还可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大众传播场合,传播者和传播对象是间离的。从传播者看,为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进行调查了解受众的构成、倾向、兴趣等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传播。从受众来看,若大众传播不能满足其需求,会转向其他媒介,或提出其他意见,还会呼吁立法部门立法,用法律法规约束其传播行为。

9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P284-P285)

10 媒介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具体阐释;根据麦氏理论的缺陷进行正面说明;最后总结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

1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见《当代传播学》的分层效果理论)

12 比较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

第一,它们都是关于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它们所关注的个体大小不同,因而形成了这三个理论。

第二,个人差异论最早由霍夫兰提出,认为媒体信息包含特定刺激性,这种刺激与受众个人特性相结合,产生特定作用。因个人间的差异,使不同受众对同样信息有不同理解。德弗勒将这些差异分五种:心理结构不同、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不同、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素质不同。个体之间的这些不同,导致了受众中不同的成员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选择与理解。

第三,社会类别论:个体差异不妨碍受众有共同处,同一类别群体在一定方面有近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并对共同兴趣的内容做出大致相近的反应。可以用不同标准划分群,但尤其以阶级立场、政治观点使人最接近。大众媒体可根据类别不同有针对传播,能降低成本,提高效果。

第四,社会关系论:人的社会关系会对成员产生各方面影响,尤其是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比大众传播大,最终效果是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合力决定。具体地说:①传播者与受众联系越紧密则影响越大。②受众成员之间,受众与受众所属群体之间,彼此影响,也影响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人际影响与大众传播的方向一致时,它可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相反时,可能会较大地削弱大众传播的效果。最终的效果由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合力所决定

13 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最早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活动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来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是:1、它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它考察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内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它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应,而是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意义是:1、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其中“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的观点,将大众传播过程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不足之处是: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此外,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尽管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具体地联系实际说明)

14 研究方法题

内容分析法:

一 确定选题,提出假设

二 确定研究范围(总体):做一个抽样设计

三 确定研究类目和分析单位:一 分析单位:1、书面内容:单词 段落 句子 整条讯息

                                        2、影视内容:人物 镜头 角度 场景设置

                           二 研究类目:内容上:政治 经济 文化 国际新闻等

                                        态度上:表扬的 批评的 中性的

                                        类型上:会议 人物 经验 典型报道等

四 收集数据,分析资料:用表格 图表 或百分数等来表述研究数据

五 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是否与原假设相符

这些设计题给出的是框架,具体答题时要把题目中给的具体要求套在里面。这类题的规定并不多,主要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设计一些东西出来,让它有研究价值。

文档

新闻学考研试题答案

新闻史部分一、填空题:二、解释题:1、苏报案清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爱国报刊的严重行动。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色彩强烈的文章。1903年6月30日,在章太炎《驳康》发表的第二天,帝国主义租界当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在这场以洋人做法官,清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案中,章太炎被判徒刑,《苏报》被判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2、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严重摧残。1913年袁世凯了二次后,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摧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系统报刊全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