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练习 |
一 . 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 |
1 . “喜润恶燥”的脏腑是
A . 脾
B . 胃
C . 心
D . 肝
E . 小肠
2 . 能促进大肠传导作用的是
A . 胃气的降浊
B . 肺气的肃降
C . 小肠泌别清浊
D . 脾之运化
E . 肾的温化
3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A . 寒者热之
B . 辛温发散,以散阴寒
C . 补阳之法,消退阴气的相对过盛
D . 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E .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 . 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 . 阴跷脉
B . 阳跷脉
C . 足三阴经
D . 经别
E . 浮络
5 . 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A . 心气充沛
B . 血液充盈
C . 脉道通畅
D . 三焦通利
E . 肺肝脾功能正常
6 . 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 足太阴脾经
B . 足厥阴肝经
C . 足少阴肾经
D . 足阳明胃经
E . 足少阳胆经
7 .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液”内容:
A . 尿
B . 涎
C . 涕
D . 泪
E . 唾
8 . 下面哪种治法为从治法:
A . 通因通用
B . 寒者热之
C . 用热远热
D . 补泻兼施
E . 以上都不是
9 . 宗气积于:
A . 息道
B . 喉咙
C . 胸中
D . 气街
E . 脐下
10 . “格阴”病证的本质是:
A . 暑湿之邪过盛
B . 阴邪内盛
C . 温热之邪过盛
D . 阳盛于内
E . 逼阴外越
11 . “阳胜则阴病”的病理表现是
A . 实寒
B . 虚寒
C . 实热
D . 虚热
E . 虚实寒热错杂
12 . 凉燥病的发病季节是:
A . 冬季
B . 春季
C . 初秋
D . 深秋
E . 夏季
13 .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 . 精
B . 气
C . 血
D . 津
E . 液
14 . 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 . 汗
B . 尿
C . 粪
D . 呼气
E . 呕吐物
15 . 散于体表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之中的物质是
A . 津
B . 血
C . 液
D . 营气
E . 卫气
16 . 精气变化的过程体现的是
A . 气机
B . 气化
C . 气滞
D . 气脱
E . 气郁
17 .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是:
A . 木为水之子
B . 水为木之母
C . 火为土之母
D . 土为金之子
E . 火为木之子
18 . 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 . 肺与心
B . 肺与肝
C . 脾与肺
D . 肺与肾
E . 心与肾
19 . 以下各项,不属于“内生五邪”的是
A . 风气内动
B . 寒邪直中
C . 湿浊内生
D . 津伤化燥
E . 火热内生
20 . “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 . 心阳
B . 肝阳
C . 脾阳
D . 肾阳
E . 以上都不是
21 . 古人称“生痰之源”的为:
A . 脾
B . 肺
C . 肾
D . 肝
E . 三焦
22 . “左肾右命门”之说出自:
A . 《素问》
B . 《灵枢》
C . 《太素》
D . 《难经》
E . 《中藏经》
23 . 下列哪种说法不是《灵枢·脉度》所说:
A . 肺气通于鼻
B . 心气通于舌
C . 脾气通于咽
D . 肾气通于耳
E . 肝气通于目
24 . 下列各项中,与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最相关的是
A . 心
B . 肺
C . 脾
D . 肝
E . 肾
25 . 在下列五脏合五体中错误的是:
A . 心合脉
B . 肺合皮
C . 脾合肉
D . 肝合爪
E . 肾合骨
26 . 脾与哪季相应:
A . 春
B . 夏
C . 长夏
D . 秋
E . 冬
27 . 邪气是指:
A . 六淫
B . 痰饮和瘀血
C . 七情
D . 疠气
E .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8 . 能调节女子行经和男子排精的脏腑是
A . 脾肾
B . 心肾
C . 肝肾
D . 肺肾
E . 肝脾
29 . 决定疾病发生的是
A . 体质强弱
B . 六淫性质
C . 正邪斗争的胜负
D . 居住环境
E . 饮食情志
30 . 按五行相生规律,肺之“母脏”是
A . 肝
B . 心
C . 脾
D . 肾
E . 三焦
31 .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A . 反治法
B . 从治法
C . 治标法
D . 标本兼顾法
E . 以上都不是
32 . 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A . 脾
B . 心
C . 肺
D . 肾
E . 三焦
33 . 具有“泻而不藏”特点的是
A . 五脏
B . 六腑
C . 奇恒之腑
D . 五体
E . 五液
34 . 与脑的生理功能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 . 心肺肝
B . 心肝脾
C . 肺脾肾
D . 心脾肾
E . 心肝肾
35 .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 .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
B . 阴寒邪侵,伤及阳气
C . 脏腑机能减退
D . 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E .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36 . 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关系属于:
A . 制己所胜
B . 侮所不胜
C .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 . 己所胜轻而侮之
E . 以上都不是
37 . 肺的生理功能是:
A . 主气
B . 生气
C . 行气
D . 载气
E . 纳气
38 . 中医学认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质在体内的布散主要依赖的是
A . 髀主运化
B . 胃主受纳
C . 小肠的泌别清浊
D . 大肠主传导
E . 肾阳主温煦
39 . 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 . 心
B . 肝
C . 脾
D . 肺
E . 肾
40 .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 . 津液
B . 精液
C . 宗气
D . 血液
E . 营气
41 .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 . 生长
B . 生化
C . 承载
D . 受纳
E . 稼穑
42 . 下列各项,不属于“内风”病机的是
A . 肝阳化风
B . 风邪袭表
C . 阴虚风动
D . 血燥生风
E . 血虚生风
43 . 阳偏衰的病机指的是
A . 阳气虚损,热量不足,机能减退
B . 阴损及阳,机体阳气虚损
C . 阴邪侵袭,伤及阳气,阴盛则阳病
D . 阴寒直中脏腑,导致阳气受损
E . 脏腑阴阳失去平衡
44 .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 . 曲直
B . 稼穑
C . 炎上
D . 润下
E . 从革
45 . 形成神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 . 津液
B . 精液
C . 血液
D . 营气
E . 气血
46 . 脾虚泄泻,日久伴见咳嗽吐痰,治疗应以什么为主:
A . 宣肺化痰
B . 降肺止咳
C . 补肺气
D . 健脾燥湿
E . 以上都是
47 . 下面哪个病证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A . 蛔厥证
B . 脾虚腹泻
C . 阳虚外寒
D . 阴虚内热
E . 气血双虚
48 . 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
A . 四时气候
B . 昼夜晨昏
C . 地区方域
D . 情志因素
E . 以上都是
49 . 关于疠气的错误概念是:
A . 同六淫致病
B .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C . 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D . 无问大小,症状相似
E . 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在人群中传播
50 .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A . 整体观念
B . 五行学说
C . 精气学说
D . 阴阳学说
E . 比较、演绎、类比
51 . 外寒导致内寒的主要原因是:
A . 伤于气血
B . 伤于腠理
C . 伤于肺气
D . 伤于经络
E . 伤于阳气
52 . 能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的是:
A . 精
B . 气
C . 血
D . 津液
E . 水谷精微
53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未病先防”的内容是
A . 调摄精神
B . 早期诊治
C . 人工预防
D . 起居有节
E . 调整脏腑
54 .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 心肝脾
B . 肺脾肝
C . 肺肝肾
D . 肺脾肾
E . 心肺肾
55 . 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是:
A . 大肠
B . 小肠
C . 三焦
D . 膀胱
E . 胆
56 . 恐则:
A . 气消
B . 气上
C . 气泄
D . 气耗
E . 气下
57 .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
A . 冲脉
B . 督脉
C . 阴跷脉
D . 阳维脉
E . 阴维脉
58 . 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
A . 气能行津
B . 气能摄津
C . 气能生津
D . 津能载气
E . 以上均非
59 . 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 . 新感病邪
B . 过于劳累
C . 正虚未复
D . 邪未尽除
E . 饮食不慎
60 . 疾病的标本,实质上反映了疾病的:
A . 轻与重
B . 危与安
C . 虚与实
D . 表与里
E . 本质与现象
61 . 中医的“肾虚”是
A . 疾病
B . 证候
C . 症状
D . 体征
E . 状态
62 . 能使血液不逸出脉外是气的:
A . 推动作用
B . 温煦作用
C . 防御作用
D . 固摄作用
E . 气化作用
63 . 活动力极强、流动很迅速的气是
A . 卫气
B . 营气
C . 元气
D . 宗气
E . 清气
. 所谓“六淫”,指的是
A . 风、寒、暑、湿、燥、火
B . 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C . 六种病理变化现象
D . 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 .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65 . 七情内伤,最易损伤的脏腑是
A . 心、肺、肝
B . 肺、脾、肾
C . 肝、脾、肾
D . 心、肝、脾
E . 心、脾、肾
66 . 主司二便的脏腑是:
A . 肾
B . 脾
C . 大肠
D . 三焦
E . 胃
67 . 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路径的是:
A . 络脉
B . 孙络
C . 浮络
D . 别络
E . 经脉
68 . 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
A . 阳气的重要性
B . 春夏重在保养阳气
C . 秋冬重在保养阴气
D . 保养阴气的重要性
E . 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69 . 下列哪项不属于“风气内动”:
A . 风邪侵袭
B . 热极生风
C . 肝阳化风
D . 阴虚风动
E . 血虚生风
70 . 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 . 皮肤
B . 孔窍
C . 肌肉
D . 关节
E . 血脉
二 . 多选题(共30题,每题1分) |
1 . 心为:
A . 神之居
B . 脉之宗
C . 精之藏
D . 气之主
E . 血之主
正确答案:A,B,E 考生答案:
2 . 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 . 先天禀赋
B . 后天饮食营养
C . 自然环境
D . 肺肾的功能
E . 脾胃的功能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3 . 导致情志发生变异的因素:
A . 病理变化的影响
B . 地域因素
C . 社会及自然因素
D . 气候因素
E . 个体的气质
正确答案:A,C,E 考生答案:
4 . 下列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 . 滋水涵木法
B . 培土制水法
C . 益火补土法
D . 金水相生法
E . 佐金平木法
正确答案:A,C,D 考生答案:
5 . 与人的生殖机能成熟有密切关系的是:
A . 肾中精气的充盈
B . 天癸的产生
C . 肺气的充沛
D . 心神的充足
E . 脾气的升清
正确答案:A,B 考生答案:
6 . 和女子胞功能关系密切的内脏有:
A . 心
B . 肺
C . 脾
D . 肝
E . 肾
正确答案:A,C,D,E 考生答案:
7 . 瘀血致病可出现如下舌质变化:
A . 舌质紫暗
B . 舌有瘀点、瘀斑
C . 舌质红绛
D . 舌下静脉曲张
E . 舌质淡白
正确答案:A,B,C,D 考生答案:
8 . 肝与脾与以下哪项关系密切:
A . 血的生成
B . 疏泄与运化功能
C . 血的运行
D . 血的贮藏
E . 防止出血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9 . 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 热性干涩
B . 热为阳邪
C . 易扰心神
D . 易生风动血
E . 善行数变
正确答案:B,C,E 考生答案:
10 . 下列属于瘀血病证临床表现的是
A . 出血
B . 刺痛
C . 肿块
D . 舌质紫暗
E . 肌肤甲错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11 . 阳盛格阴,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A . 假寒象
B . 虚热证
C . 寒错杂证
D . 实热证
E . 真寒假热证
正确答案:A,D 考生答案:
12 . 蛔虫病临床多见:
A . 上腹疼痛
B . 肛门奇痒
C . 脐周疼痛
D . 寐时磨牙
E . 面色浮黄
正确答案:C,D 考生答案:
13 . 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A . 气滞血瘀
B . 气虚血瘀
C . 气不摄血
D . 气随血脱
E . 气血两虚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14 . 病情的轻重,除机体的正气状态外,常与什么有关:
A . 邪气的种类
B . 邪气的性质
C . 感受阴邪
D . 感受阳邪
E . 治疗不当
正确答案:A,B 考生答案:
15 .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于:
A . 排出体内浊气
B . 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到全身
C . 将水液下输肾和膀胱
D . 布散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E . 输精于皮毛,润泽肌肤
正确答案:A,B,D,E 考生答案:
16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 在液为汗
B . 在窍为舌
C . 主脉
D . 其华在面
E . 主血
正确答案:C,E 考生答案:
17 . 下列属于未病先防的是
A . 调摄精神
B . 先安未受邪之地
C . 早期诊治
D . 起居有节
E . 药物预防
正确答案:A,D,E 考生答案:
18 . 成书于汉之前的著作是:
A . 《伤寒论》
B . 《中藏经》
C . 《难经》
D . 《黄帝内经》
E . 《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C,D 考生答案:
19 . 《内经》记载中是以什么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
A . 舌
B . 齿
C . 爪
D . 骨
E . 发
正确答案:B,D,E 考生答案:
20 . 以水火既济达到阴阳平衡的脏器是:
A . 心
B . 肺
C . 脾
D . 肝
E . 肾
正确答案:A,E 考生答案:
21 .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A . 传其所胜
B . 制化
C . 母子相及
D . 传其所不胜
E . 所胜、所不胜关系
正确答案:A,D 考生答案:
22 . 交接于胸中的经脉是:
A . 足厥阴肝经
B . 足少阳胆经
C . 手少阴心经
D . 足少阴肾经
E . 手厥阴心包经
正确答案:D,E 考生答案:
23 . 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医学著作是
A . 《黄帝内经》
B . 《神农本草经》
C . 《伤寒论》
D . 《金匮要略》
E . 《难经》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24 . 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正确的是
A . 色泽鲜明属阳
B . 面见青色,与肝有关
C . 数脉为阳,迟脉为阴
D . 色泽晦暗属阴
E . 腹胀、便溏、面见青色,为肝病犯脾
正确答案:A,C,D 考生答案:
25 . 情志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 . 情志过激过久可成为致病因素
B . 情志与疾病之间具有双向作用
C . 疾病的病理变化亦可导致情志变异
D . 不同性质的情志刺激,其致病性质不同
E . 个体的气质不同,可导致情志的明显差异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26 . 属气机升降失常病机的是:
A . 气闭
B . 气脱
C . 气逆
D . 气滞
E . 气陷
正确答案:C,E 考生答案:
27 . 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脏是
A . 心
B . 肺
C . 肝
D . 脾
E . 肾
正确答案:A,C,D,E 考生答案:
28 . 下列说法哪些是对的:
A . 肺为气之主
B . 肾为气之根
C . 肾为封藏之本
D . 肾为水脏
E . 肾者胃之关
正确答案:A,B,C,D,E 考生答案:
29 . 偏阳质者具有的特点是
A . 易感风、暑、热邪
B . 易感寒湿之邪
C . 耐寒
D . 耐热
E . 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
正确答案:A,C,E 考生答案:
30 . 下列属于奇恒之府的是:
A . 三焦
B . 女子胞
C . 命门
D . 脉
E . 胆
正确答案:B,D,E 考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