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 ——从出口退税说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41:20
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 ——从出口退税说起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学校:厦门广播电视大学专业班:09秋工商管理专科姓名:占清池学号:0935********指导老师:曾立前2011年09月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OntheLow-PricingcompetitioninChina’sForeignTrade--anAnalysisonExportTaxRebate摘要近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
推荐度:
导读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学校:厦门广播电视大学专业班:09秋工商管理专科姓名:占清池学号:0935********指导老师:曾立前2011年09月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OntheLow-PricingcompetitioninChina’sForeignTrade--anAnalysisonExportTaxRebate摘要近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

——从出口退税说起

学    校:厦门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班:09秋工商管理专科

姓    名:占清池

学    号:0935********

指导老师:曾立前

2011年09月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

——从出口退税说起

On the Low-Pricing competi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an Analysis on Export Tax Rebate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中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争夺国际市场,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为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提供了口实。目前,出口低价竞争已成为困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为解决出口低价竞争问题,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整顿出口秩序,近期更是加大了应对的力度,相继调整了出口退税税率,提高了资源税税率,加强了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数量控制,出台了《低开出口行为处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出口低价竞争缘何积重难返?其症结究竟何在?本文拟研究出口退税改革对出口贸易中低价竞争现象的冲击,进而深入解析与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方向——走出低价竞争。

关键词:低价竞争  出口退税  外贸出口  竞争优势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xport is maintaining a rapid growth. China's trade surplus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a new image to the whole world as a trade superpower. Although the export scale,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improved, China's export growth has been mainly relying on high "quantity" of the exports, taking the extensive mode of growth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sump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 and the dependence of external resources.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of market, many enterprises use low-pricing competition to scramble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which not only causes export market disorder, low efficiency, but also provides some countries with the excuse to exert trade sanction of anti-dump exports on China. Currently, the low-pricing competition of exports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everely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w-Pricing competition, China has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export order. Recently the country has strengthened its power to solve the problem , adjusted the rate of export tax rebate, raised the rate of resource tax and kept the quantity of resource products under strict control and unveiled a series of policies,such as " Interim Punishment Measures for Lowering Export Invoice Value " .But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ies are not satisfactory. Why is the low-pricing competition so common? What is the exact cause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the export tax rebate reform onto low-pricing competi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then comes to an acut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shake off low-pricing competition.

Key words: price competition export tax rebate  expor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1  中国对外贸易低价竞争的现状及特点    2

1.1 低价竞争的出口商品呈扩大趋势    2

1.2 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增多    3

1.3 低价竞争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3

2  出口退税的改革过程    6

2.1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的历史演变    6

2.2 出口退税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7

2.3 出口退税改革的新方向    9

3 低价竞争形成的原因基于出口退税的考量    11

3.1 探究造成低价竞争的原因    11

3.2 出口退税对低价竞争的影响    13

4  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向——走出低价竞争    16

4.1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16

4.2 实施差别化策略,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16

4.3 提高管理水平依靠规模经营降低管理水平    18

4.4 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9

4.5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质量    19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绪 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商品和劳务进出口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业务。一个企业要想扩大出口,显而易见,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中国很多企业都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来占据国际市场,低廉的商品自然收到国际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在低价出口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冲击,特别是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全面改革,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形势,企业必须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来面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总体来看,中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中国企业的竞争也往往习惯于价格竞争,但是这种价格竞争,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为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提供了口实。目前,出口低价竞争已成为困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1

中国对外贸易低价竞争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中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争夺国际市场,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为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提供了口实。目前,出口低价竞争已成为困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1.1  低价竞争的商品范围呈扩大趋势

    (1)原材料及资源性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加剧。一些原材料、矿产品和传统工艺品等大宗商品出口一直是中国外贸的优势领域,中国出口的羊绒、兔毛、生丝、丝织品、淡水珍珠、铅、锌、钨及稀土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了50-90%。外贸改革过程中,中国大宗商品出口的统一经营被打破。在地方主义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分散经营、多头对外、掠夺式开采、抬价收购、压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局面,“羊毛大战”、“蚕丝大战”此起彼伏。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46%。中国淡水珍珠的年产量占全球95%,收入却不足10%。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资源产品的出口,但并未根除这一领域低价出口的现象。目前,低价竞争开始向资源的初加工产品渗透,焦碳、粗钢等产品放量出口,价格走低,出口秩序混乱。

  (2)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出口低价竞争的主要领域。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低价竞争最集中的领域。目前,中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2004年,中国羊毛衫出口的平均价格约为7美元,2005年下降到了3美元。纺织品出口大省浙江化纤染色布的出口均价为0.8-0.9美元/米,袜子均价为每双0.21美元,领带均价为每条1.6美元。另外,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的出口额增长了约五成,但平均价格的跌幅却超过了20%。尽管受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今年以来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产品的出口价格有所上涨,但价格竞争仍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手段。

(3)低价竞争向机电产品出口蔓延。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小五金、家电、通讯器材、交通工具等产品也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的现象。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轿车和越野车的出口平均单价大幅下降。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但金额只增长了302%;越野车出口数量增长334%,金额增长仅为120%。另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手机出口平均价格为72.7美元/只,同比下降15.3%。机电产品出口价格下降使人们不禁担忧国内家电、汽车的“价格战”可能会走出国门,延伸到国际市场。

1.2  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增多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出口低价竞销的主角。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并借此获得了更大的成本优势,加之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的时间不长,急于打开国际市场,为了拿到订单,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近年来,随着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也开始参与出口低价竞争。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的低价供给以及一系列优惠同样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成本,使其能以更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如LG在中国生产的空调就因低价倾销受到了美国的反倾销调查。另外,一些外商利用中国资源开采成本低、出口不严等漏洞,在中国开采、加工并大量低价出口资源性产品,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产品出口的恶性竞争。

1.3  低价竞争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1)  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企业长期发展缺乏后劲

  外贸出口中,低价出口虽然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量,但出口利润往往并没有相应增加,很多企业利润甚至下降或者亏损。企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在盈利较少的情况下,企业会减少研发投入,从而导致其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在盈利较低的情况下,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无法对员工进行培训,不能及时更新设备,从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另外,长期低价竞争,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利润水平大幅度降低,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技术创新与加大研发投入,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2)  引发较多的国际贸易争端

  由于国内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导致其生产成本较低。在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时,由于没有其他竞争优势,只能打价格战,出口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不合理的成本加低廉的利润进行定价,必然会对进口国同类产品产生冲击。为保护本国厂商利益和国内就业,进口国必然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从而可能引发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争端。

    (3)  浪费了国内有限的资源,破坏了国内生态环境

  中国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占相当大比重,比如纺织品、皮革制品、化工品、建材品、矿产品、焦炭、钢铁等,这类粗放型产品出口越多,对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就越大,国内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就越大。同时,在低价竞争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一定出口额,企业必须扩大产量,从而势必造成对国内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生态灾害,严重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  损害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声誉

  在低价竞争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难有保证。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出口成本,常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次充好。部分“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差,给国外消费者留下了不良印象,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信誉,甚至会影响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其他优质出口产品的印象,对其他产业产生牵连和冲击,影响中国出口市场的扩大和出口额的增加。

     (5)  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导致外贸的贫困化增长

    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它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经济福利的变化。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条件却在不断恶化,近20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了20%-30%。中国进口的多是资本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呈刚性 ,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增,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国际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使中国支付了较高的进高的进口成本。进口价格上涨,而出口价格不升反降,从而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外贸经济效益下降,外贸的贫困化增长。

                    2  出口退税的改革过程

2.1  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演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出口退税制度也几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历经数十载的变迁,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多次变动,其演变过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以便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2.1.1 出口退税制度的起动阶段(出口退税率的稳定期:1950年至1993年) 

    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有关部门在制定《货物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时,就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做了相应规定。1958年,中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的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随之中止。此后,中国开始实行国家专营的外贸出口。对国营外贸企业而言,退税与否主要只涉及财政内部的利税转移阅题。 

    1983年,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 

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恢复退税。1985年将工商税分为产品税、、营业税和盐税。同时,为增强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1985年3月,(1985)43号文正式批准了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的规定》,决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进口产品征税、对出口产品退、免税办法。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 

    1988年以前,中国只退生产环节的和最后环节的产品税。1988年以后实行彻底的退税,对实行产品税的出口产品核定综合退税率,根据产品所含税款情况,退还以前所有环节的流转税。从出口退税的负担来看,1985年至1987年,外贸企业和工贸企业的出口退税退库,地方外贸企业和工贸企业的出口退税退地方库;1988年所有的出口退税负担改为全退库;1991年,改为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负担退库,地方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负担90%,地方负担10%;1992年、1993年改为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由承担,地方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负担80%,地方负担20%。由于当时并未推行规范化的,出口产品的营业税和其它一些流转税被纳入消费税系列,加之当时外贸出口数量不大,所以综合退税率并不是很高,一直到1994年税制改革前,中国的平均出口退税率只有11.2%,并且退税率调整并不频繁。 

2.1.2 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3年) 

    1993年12月13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的出口货物税率为零;第二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出口适用税率为零的货物,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可以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另行规定的除外。出口应税消费品免税办法,由税务总局规定。1994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的主体地位,启用了新的出口退税机制。 

2.1.3 出口退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 

    2003年10月13日酝酿已久的《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终于浮出了水面,主要内容从2004年1月l号起执行,故这次改革被称为“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这次改革本着“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原有的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三是建立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四是推行外贸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五是累计欠退税由财政负担。

2.2  出口退税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2.2.1 出口货物退(免)税运用范围较窄

目前,中国出口货物退税仅限予和消费税,并未涵盖所有的间接税,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中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因此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必然对出口企业产品出口和退税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是实行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间接税除、消费税以外,还有营业税及随同、消费税、营业税附征的相关税费。目前中国对劳务征收营业税,而出口产品退税只限、消费税,从而造成劳务出口(修理、修配劳务除外)无法实行退税。另外,根据出口退税属地管理的原则,只要产品的消费地在国外,则相应产品报关出口时可给予退税。目前中国只是对事先登记备案的出口商产品出口实行退税,而对自然人携带产品出境并来实行退税。 

2.2.2  出口退税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出口退税尽管属中性,并非税收优惠,但由于受市场缺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往往达不到“征多少、退多少、来征不退、彻底退税”的理想状态。国家可充分运用“多征少退”或“少征多退’’的次优出口退税理论,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目的的,发挥出口退税宏观经济运行的杠杆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出口退税的宏观作用发挥不明显。从“多征少退"退税理论的运用情况看,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前,中国综合退税率(一国一定时期实现的应退税额占应退税出口额的比例)为15%,改革后综合退税率为11%,比改革前降低了4个百分点,与17%基本税率相比,差距为6个百分点。征税税率大于退税税率差额部分,国家不实行退税,由出口企业转入出口产品销售成本,即由企业自行负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多征少退’’理论的实际运用,但实际情况是,出口货物退税率的普遍下调,目的并非在于增加中国的福利,主要是因为欠退税数额太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从“少征多退”理论的应用情况看,如果出口退税率达到名义税率,由于企业实际税负往往达不到名义税率,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达到“少征多退”目的的。但目前,中国只有少数列名机电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品的退税率达到名义税率,大多数出口产品其退税率小于征税税率,因此“少征多退”几乎并未付诸实践。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看,体现中国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占相当比例,且出口产品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较小。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各国竟相压价而使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出口市场脆弱,一旦某一产品市场有风吹草动,马上就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出口。

2.2.3  出口货物主体的退税待遇不尽公平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管理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出口需要,企业联合出口、代理出口、生产企业收购产品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应运而生。一方面出口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出口货物经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但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和生产型出口企业的退税待遇是不尽相同的。就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相比较,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的是超国民待遇。例如对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准予退税,对老外资企业间开展的进料加工结转业务实行免税等,都是外资企业单独享有的优惠,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存在着待遇方面的“落差”,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就内资企业而言,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同样存在退税待遇差别。

2.3  出口退税改革的新方向

2.3.1  实施“战略性出口退税”

    从税收的基本原理来说,实行出口退税在税法中的理论依据是国民待遇原则和间接税属地主义原则。因此,“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的出口退税做法是国际上通行的、保证出口退税中性的基本措施。而且,中国要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变,从长期来看,在税收设置中也必须确立中性税收的主导思想,但是,中性税收主导思想是以“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为理论前提的,当市场失效时,中性思想就不再适用了。而目前,一方面,国家财政不足;另一方面,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时期,而这仅凭市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这特殊时期,税收的设置要渗入思想,将税收和税收中性统一起来并以税收为主导。 

2.3.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1)充分发挥出口退税调整外贸总量和结构的杠杆作用,促进外需增加

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和超过70%,出口如果下降,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很大压力。此外,出口下降还会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进而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可以看出,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步增长,仍然要靠内需与外需“两部发动机”一起转。积极开拓外需,扩大出口,需要制度的支持,出口退税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2)统一实行国民待遇,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不同出口主体的退税待遇不同,不仅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原则,而且使企业不能从统一的起点上开展公平竞争,不利于规范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基于此观点,要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退税上的超国民待遇,使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营造有利于扩大外贸出口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企业类型上讲,要统一流通型外贸出口企业与生产型出口企业的退税待遇。

3 低价竞争形成的原因——基于出口退税的考量

3.1 探究造成低价竞争的原因

   ( 1) 中国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是出口低价竞争存在客观的资源基础。中国出口企业技术水平相对不高资金相对匮乏,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力要素供给上,因此,一直以“薄利多销”“以量取胜”作为市场竞争策略。以工业品为例,根据《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3)》的有关资料通过对42种工业品出口价格变动指数的计算,自1995年至2009年,价格上升的只有 24种,持平的有 5种,下降的有 35种。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价格竞争仍然是支撑中国贸易增长的主要手段。由于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价格相对低廉,且这一局面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仍会拥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可以继续采用低价竞争。但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并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产品进入的成本较低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进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和供给过剩。比如,世界对桔子罐头的年需求量为20万~25万吨,而中国的生产能力却达到40万吨,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2)  出口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没有改变,低价竞争可以获得短期利益。价格竞争涉及的行业一般都是垄断竞争行业,行业内厂商之间是垄断竞争关系:一方面由于垄断的存在每一企业在市场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额,并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降低价格会使本企业短时间内增加一定的销售量;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存在可替代性,企业竞争激烈。当部分企业销售量增加时,必然导致其他企业同种产品销售量下降。因此,企业通过低价竞争可以在短期内增加销售量和销售收入提高市场占有率并挤出竞争者。然而,这在长期并不奏效,往往导致价格大战,并形成所谓肥水流入外人田,外商坐收渔利,国内企业遭到各种贸易壁垒的局面。

  (3)  企业多数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低价竞争实属无奈之举。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品牌。目前,虽然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到整个货物贸易出口的9O% ,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多数出口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比较接近,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处于技术下游。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其关键技术也主要掌握在外资手中。以彩电为例,在其1O4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只掌握了6O%,严重制约着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在技术创新力,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企业在向国际市场扩张时往往力度不足,最终只能通过提供低质量、低技术和低价格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比如,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一件针织衬衫大企业的售价大约为3.75美元,毛利约1美元;一般中型企业的售价大约2.75美元,毛利非常微薄;可很多小企业为了打开市场,甚至1美元就卖,招致各种贸易壁垒不足为怪。  

    (4)  产品价格构成不完全、不真实,出口企业能够以所谓的低价进行竞争。中国出口产品低价往往是以牺牲劳动者福利和环境为代价获得的,产品价格大多没有反映劳动者福利和环境成本。事实上,一些出口企业为了得到低廉的生产价格,往往无视职工基本福利。通过支付低工资、经常无偿加班加点、减少职工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来压低成本。这不仅损害了职工利益,而且也招致发达国家推出SA8000标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及产品进行核查。同时,中国许多出口是通过浪费资源、恶化环境取得的。中国出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的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很大,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较大的外部不经济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这部分环境成本往往没有计入生产成本,致使中国出口价格偏低,并在国际市场遭受环境壁垒及反倾销的双重壁垒。

  (5)  国内与国外市场分隔,出口企业能够利用低价竞争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化,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分隔性,通过低价竞争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国内外市场相隔甚远,产品需求弹性存在差异,因此出口企业可以实施价格歧视,即通过国外定价低于国内定价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倾销为例从国内市场拿出一单位产品到国外销售,只要在国外市场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在国内市场减少一单位销售所损失的收入,就可以增加国外市场的销量直到国内外市场的边际收益达到相等,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应该说如果不考虑低价竞争对贸易造成的危害的话,低价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出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选择。

3.2  出口退税对低价竞争的影响

3.2 .1有利方面

一些学者指出,出口退税率下调是一种“中长期利好”。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还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竞争更多集中在价格上,存在某些产品出口数量剧增,但出口金额却“蜗牛爬行”甚至减少的怪现象。一些出口商,不靠商品盈利,就指望出口退税挽回成本。下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从技术优势、产品质量、增值服务上占领国际市场,真正盈利。

  第一,可以加快退税进度,规范进出口行业环境。此次“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原则,使企业最受益。国家此前对企业连年拖欠的出口退税款,从2004年起全部由财政偿还。这无疑将使企业拿到实实在在的退税资金,不需或减少了向银行贷款,企业负担相应减轻,资金周转更加灵活,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地方共担机制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也调动地方退税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打击出口骗税和规范行业环境。

  第二,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出口退税率,直接造成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就增加1%.如果提价,又会从价格上削弱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外贸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创造自己的特色,通过创新,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出口企业上的支持力度,更多地通过市场的方法培育与发展其竞争力,短期可能是有损的,长期则是有利的。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将降低企业的获利空间、生存空间,有利于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摆脱部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的局面,而且为规模大、实力强的出口企业提高更多的市场机会。只有经得起宏观的企业,才能成熟地走向市场。

第三,可减少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中国许多商品出口到国外后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认定。屡屡遭遇的反倾销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影响很大,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其中虽然不乏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但也与中国许多商品竞相压价导致价格太低有很大关系。出口商之所以能压价,主要原因是有国家的退税支持。经过出口退税调整,降低了退税率,减少了国家补贴,相对提高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和认定机会。

3.2.2 不利方面

     第一,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公司利润,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非常直接和快捷。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利润的减少。这样必然会使外贸企业考虑提高价格来抵消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带来的利润下降的不利影响,但是这样做将使其竞争力下降,企业将面临丧失订单、丢掉市场的风险,这令企业左右为难。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会下降4. 9个百分点。照此计算,这次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左右,则出口约下降两位数。企业出口成本会加大,产品价格会上升,而产品竞争力、出口额则可能下降。据有关机构统计,出口退税下调1个点,一般贸易成本增加1个点。有统计报告说出口退税调整影响最大的将是占中国企业总数23%的出口型企业。如占中国出口贸易较大比的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退税率由现行17%降至13%,低了4个百分点,而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将增加1%,这意味着生产机电和棉纺织服装产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4%。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部分抵消其冲击,但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最终将对外贸出口造成影响。一些原本生产保本微利商品的企业有可能放弃出口,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进而使中国出口增速和总量扩大受到较大影响。

第二,抑制外贸企业出口,扭曲对外贸易结构。是由、省、市、县四级分享,因此,要地方分担出口退税,不仅要确定与省级的比例,而且要确定省、市、县的比例。对于出口企业所在地来说,除了极个别的初级产品外,绝大多数产品都将含有外地成分,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收购产品或者本地产品出口,出口所在地企业都要承担出口退税。比如,我是内蒙古的企业,在北京采购了原料,在内蒙古出口, 25%的收入就由北京地方拿了,而出口时,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要内蒙古承担,这在上就有失公平。那么,有的地方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出口,或者拖欠出口退税,这样会沉重打击出口。另外,由于出口越多,出口地分担的出口退税越多,因此出口地不仅会收购外地产品出口,而且将使用外地原材料,不仅会削弱外贸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还会恶化出口产品结构。由于大量上游料件的出口,将使中国出口总体的产品出现低度化,另外还会给企业带来性亏损。

第三,行业竞争加剧。近几年,国内市场的饱和促使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出口订单。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企业将处于两难的境地。若提高产品价格,很可能使企业面临失去客户的风险,其产品出口竞争力将下降,以物美价廉赢得海外市场的企业及其产品很可能因此市场份额缩小,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品改为内销,在国内市场竞争已很激烈的情况下,外销的产品返回来涌入国内市场,必将加剧国内市场饱和,升级价格战。出口企业如果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又无法容纳其产品,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成本又会上升。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产品单一、资金不足,靠低价打市场,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加剧这些企业的困难,并可能波及上游产品生产企业。若不提高出口价格,企业将出现收益下降,出口退税率下调将加剧这些企业的亏损。尤其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大。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利润本来就低,有些企业主要依靠出口退税来维持,而退税率下调后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导致部分企业转产或倒闭,将造成新的人员失业和下岗。一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更面临被踢出局的险境。

4  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向——走出低价竞争

4.1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防止出现因过度低价竞争导致的产业缩水,维护产业安全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废除竞争保护垄断的法律完善价格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奖励优质优价、惩罚恶性竞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减少贸易摩擦诉讼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家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损失。当前应特别强调出口产品价格构成的完整与真实,全面反映对劳动者福利的保障,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并在价格中有所体现。

国有应该对有效的产权制度负责。前面我们已经谈过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所以完善市场秩序就首先要在转型中国努力构建以完备的财产保障为导向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要承认多元利益主体财产权的合法性,以国家法律为后盾保证产权的清晰。其次,在整个转型时期,要使市场正常有效地运行,就需要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制定出有关市场的经济和市场规则。一方面用来保障市场多元化主体财产所有权及其利益不受侵犯,并且保护财产所有者对其财产的处置权;另一方面用来约束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制止他们在追求各自利益时对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干扰与损害。以上两个方面的约束力量,通过国家和国家政权的强制性作用来消除阻挡市场正常自行运行的障碍。

总之,国家的作用实际上应定位在:塑造市场基础上的竞争经济,产业要随时代变化而灵活地实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给企业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并以效率为基准推动企业竞争。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做法是值得中国在转型时期学习和借鉴的。各国都存在经济干预。问题是经济干预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取代市场还是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转型时期应致力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实施保证和促进市场效率的经济。

4.2实施差别化策略,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市场地位的竞争,在更深层次上的核心竞争力之争对竞争的成败则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重视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是进行管理观念的更新。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环境、范围、对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资本管理为中心,企业通常以扩大规模、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为手段,形成价格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企业管理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柔性化、网络化。无形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必须从原来的以“硬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软管理”为主,从资本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树立重视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服务、重视智力系统的管理等新的管理观念。

    (2)  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表明,企业创造的财富50%来自技术,50%靠管理,但在技术创新的有效利用中,80%来自管理。由此可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将为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而组织系统又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载体。因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

   (3)  开拓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源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培育、挖掘、发展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事产品创新、开发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要通过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和技术经验交流等.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树立“高科技加规模经济”的经济方针,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经营观念,努力实现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学习创新型转变。

    (4)  建立创新机制。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求胜的法宝。创新是一个系统工具,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并且这种创新应同时兼有适应市场需求和引导市场需求的双重功效。企业具有一个运转良好的创新机制对培养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5)  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我们的产品成本过高,而成本过高的深层原因除原材料因素外就是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落后。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与研究机构、高校联合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6)  进行营销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要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市场营销工作去实现。这样,就需要建立以市场开发为核心,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加强营销创新培训工作,注重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提高营销人员素质.这对促进营销创新工作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4.3  提高管理水平依靠规模经营降低成本

当产品具有价格需求弹性时,价格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势必继续使用。然而价格竞争绝不是那种只顾短期利益的恶性竞争,真正的价格竞争应该是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体现。那么,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来降低成本呢?第一,研究精益策略,降低固定成本企业高层应该学习和坚持精益管理思想,在企业扩张或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杜绝一切形式的盲目求大心里,坚决采用精益思想和策略,设法把厂房、设备折旧等固定成本控制在最低。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经营层就聪明地决定,只购买737飞机,通过设备简单化这一项就可以在零配件成本、培训成本、采购成本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获得优势。再比如,理光公司刚刚落户深圳的时候,中方员工看中了深圳地皮空前的升值潜力,大胆地向总部提出了多买一些土地储备起来的建议,高层没有接受。在我们看来如此出色的建议不被高层接受,着实有些“怀才不遇”的感觉。总部领导为此做出了解释,我们是做OA(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并不做房地产,公司杜绝一切与主业不相干的投机行为。目的是,始终把企业的固定成本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第二,组织起来,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部门管理者应该协调各相关部门和班组,将他们组织起来,针对设计和生产流程中诸多系统性浪费,比如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库存低减、效率提升、良品率提高、空运费降低、材料利用率提高等课题,运用工业化解决问题模式,开展有计划的降低成本改善活动。只要企业能够促使这些课题改善活动持续地(比如每半年一个PDCA循环)开展下去,企业竞争力也会持续提高。第三,全员参与,消除一切浪费鼓励所有员工识别自己身边存在的细小问题,并进行主动改善,设法杜绝一切浪费。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必然汇聚成巨大的管理成效。只要全体员工都能关注成本,主动改善,让浪费无处藏身,那么企业就可以获得持续的成本竞争优势。如何促进员工参与改善是另一个重要命题,在此不多赘述。第四,帮助供应商提高,全面提升供应链能力当然,强调降低固定成本、各种费用成本以及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并不排除管理者对材料采购价格的关注。适时与供应商协调合理的价格,保障供应商挣取合理的利润,进而帮助供应商改善管理,和供应商一起做强整个供应链,是先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正道。

4.4  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低价竞争是建立在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基础上的要彻底解决低价竞争问题,必须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此,应制定相关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同时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比重,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需要说明的是,产品的改进往往需要增加投资,进而增加产品成本。虽然从短期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但从长远看,随着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出口价格会提高,出口竞争力也会得到明显加强。  

4.5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质量

    根据中国国情劳动力要素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难以承担技术较复杂的生产与加工产品附加值很难得到提高,劳动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根据WTO规则,对于低价竞争引起的贸易摩擦可以通过企业间磋商、间磋商、以及贸易争端解决3种途径解决。合理地利用企业问磋商和间磋商,能够有效解决中国低价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贸易摩擦的发生。作为本国企业的代表对于保护本国正当的出口利益有着直接责任。当前中国应强化服务功能适时发布信息调整和规范产业结构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完善行业自律的相关措施为出口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帮助,鼓励企业逐步摆脱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  

结 论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WTO允许的,每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出口退税的促进出口,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许多国家,这一经过多年积累和实践己日趋成熟。实践证明,它在中国的外贸体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国际竞争局面更加严峻,保持出口退税的连续性,加强出口退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把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地退还出口企业,是对企业出口的一个直接有力的支持。现今,出口退税仍是保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应逐步加以完善。

    可以肯定的是,要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重新确立中国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走出低价竞争这一顽疾,树立自己的品牌,获得世界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蓦然回首在厦门广播电视大学的三年大学时光,我百感交集,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终生难忘。

    在此,我衷心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曾立前老师。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过程中,曾老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的教导。在此,我对曾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晓农,雷涛. 出口退税新政的效用分析及建议. 现代经济,2004, (9)

[2]  刘干平,赵建国. 退税率下调对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天津经济,2004, (5)

[3]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4]  陈海东.出口退税新解评. 佳庆税务代理报,2007,(7)

[5]  刘真. 出口退税新的积极作用. 对外经济实务,2004, (5)

[6]  亚当·斯密(Adam Smith,LL.D). 国富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7]  哈维·S·罗森. 财政学(平心乔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  布阿吉尔贝尔.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9]  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Addison Wesley,edition,2002. 

[10]  孔祥平. 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管理与研究,2004,(4)

[11]  杨小凯,张永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 徐海宁. 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13]  史玲,陶学荣. 论中国出口退税的困境与出路.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14]  Jefer Ramon J.The impact of state sovereignty on glob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The 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5]  Chao.Export duty rebates and expor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3 

[16]  Ann Saecomano.China may review VAT refunds.Journal of Commerce,2003,[17]  Malini Hariharan.CAN:Asian Chemical News.Sutton,2003,10

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 ——从出口退税说起

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学校:厦门广播电视大学专业班:09秋工商管理专科姓名:占清池学号:0935********指导老师:曾立前2011年09月中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争问题——从出口退税说起OntheLow-PricingcompetitioninChina’sForeignTrade--anAnalysisonExportTaxRebate摘要近年来,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