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湿地,即“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指鄱阳湖在天然、人工、常久、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能够保持--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易变性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该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系统的状态。鄱阳湖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著名学者张友茂先生说:“鄱阳湖生态湿地,是长江下游的气候的肺脏。”。
鄱阳湖生态湿地:烟波浩渺、水域辽阔。漫长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东南季风大量水蒸气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湿地鱼米之乡。
鄱阳湖生态湿地,是湖泊化的淡水水产养殖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水域中有鱼类 122 种、浮游植物 50 种。鄱阳湖还有200万亩草洲,水草丰美,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1983年6月,江西省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 3 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5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
鄱阳湖生态湿地,其特征有:
(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
(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水文、土壤、气候,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生产力高效性。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4)效益的综合性。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经济效益。
(5)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鄱阳湖生态湿地,其功能有:
(1)湿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2)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湿地蒸腾作用产生大量水蒸气,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3)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4)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
鄱阳湖生态湿地,要先规划后发展:
一、建设条件:鄱阳县坐落在鄱阳湖边,紧靠鄱阳湖东岸,拥有鄱阳湖水面51800公顷。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进行生态湿地保护建设,使之成为旅游观光的场所。
三、市场分析:进行湿地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山江湖区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生态经济需要以建设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先导,围绕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建设,加强国民生态教育,是建设现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鄱阳湖流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挖掘和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力度;改善社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提高山江湖区尤其是鄱阳湖流域中上游社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全球白鹤和白鹳的主要越冬地,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珍禽候鸟的第二故乡。近年,受长江洪水顶托、倒灌及人为等因素影响,鄱阳湖区洪涝干旱灾害频繁,鄱阳湖湿地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问题突出;鄱阳湖存在的一些问题千万不能忽视,重视和保护鄱阳湖湿地要从现在做起。根据鄱阳湖湿地不同地段的生态状况科学造林或种草;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鸟类为中心,扩大候鸟保护区范围,积极开展珍稀水禽生活习性、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规划建设环鄱阳湖经济圈,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和渔业,把鄱阳湖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和优质农林产品供应中心;开发鄱阳湖区生态旅游资源;加大对《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紧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保证鄱阳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鄱阳湖湿地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须建立统一的综合管理机构,加大湿地生态环投入。
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
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资本积累问题、人才问题、创新问题、移民建镇后农民的生计和发展问题;其次,必须总结过去几十年来在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产业升级;再次,着眼全局、统一思想、高效管理,一心一头谋发展. 理顺好了这些问题. 其总体思路也就明确了. 即:思想、着眼全局、扩大开放、积累资本、加快产业升级、逐步把鄱阳湖区建成资源深加工精品基地和出口基地.
对策与措施
1 建立鄱阳湖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鄱阳湖区的水旱自然灾害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大天敌. 因此,防灾减灾必须综合防治,除要加强江河堤防外,更重要的是省内有关业务部门在省的统一协调下联合攻关,建立能快速反应的灾害预警系统,从而使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既成的灾害进行准确的实时监测和灾后评估,为未来的灾害预警提供依据,实现前期预警、实时监测、灾后评估、综合防灾减灾. 另外,邻湖地区秋季干旱频繁,除应用上述技术建立预警系统外,更重要的是蓄水(包括设施的改善)、和节水灌溉,使灾区人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2 大力发展替代产业
移民建镇实施以来,利用各种渠道如小额信贷、科技扶贫等已摸索出一系列替代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
a。 避洪农业 一是在移民建镇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发展这一产业具有以下特点:季节恰当(1—5月,避洪)、营养价值高、产量高(22500kg/hm2左右)、市场需求大(国内需求10′104t,5—10月份正是北方缺薯时期)、技术易掌握(江西绿苗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供应种苗、农田耕作技术简单)、价格适当(0. 90-1. 00元/kg鲜品)、平原地区易形成产业化、增加农田复种指数、既可鲜食又可加工;二是种草养鹅,利用湖区枯水季节湖滩草洲和荒地地种黑麦草养鹅和水禽,汛期来临前既可出售,这样既避洪、又可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产业.
b。大水面增值保护生产繁养 在鄱阳湖区全面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的同时,大水面人工放流渔业资源措施,通过自然增殖与人工增殖相结合的措施增加渔业资源.
c。 “三网”养殖 即通过网箱、网栏、网围养鱼.
d。 退田还湖区部分可利用的低洼地开发 1998年洪涝后,鄱阳湖单退和双退的土地11. 7′104hm2,其中相当一部分低洼地可以利用进行农-特渔综合开发,如湖边种草、岸边养禽、水面养鱼、育珠等.
3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湖区人力资源的基础在农村. 九江市每年外出打工人员特别多,农村青、壮劳力有一技之长或头脑比较灵活者都在外地打工.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员的优势,为自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但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 国家和地方宜制定有关优惠,鼓励这些人员回家兴办企业,既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又可解决当地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剩余劳力的转移. 另外,在家务农的人员要加强农业技术(包括种、养、加、病虫害防治和肥料、农药的科学施用等)的实用性培训,以适应农业产业升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要求. 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优惠,以吸引、培训和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相关主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加快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为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服务.
4 防治污染和血吸虫病
无论丰枯水期,鄱阳湖有机污染物80%以上均来自上游五河,湖盆区只占15%左右;进入鄱阳湖的重金属大多也由五河汇入,特别是饶河. 因此,湖区水域水质的主要保护措施是要对五大河流入湖的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 同时要严格控制湖内乱抛、乱排及污物泄露现象,对湖区拟建的大型工程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血吸虫病直接威胁疫区数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大旅游安全隐患.
5 加强候鸟保护,合理开发生态旅游
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范围过小,面积只有22400hm2,鸟类的保护权与湖泊的管理权相分离,加之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存在着空间上的重叠,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使一些保护与措施难以落实.
6 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宏观管理
鄱阳湖区是一个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临湖有12个县市,邻湖还有13个县市,同时还有五条江河注入该湖.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时往往出现各行各业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各行其是,缺乏全局观念. 因此,必须在行政上精简管理机构、各部门统一思想和行动步伐,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在运作上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是支柱产业,还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必须逐步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样才有生命力;加强宏观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办事效率.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筹集开发资金. 以加速该区域的发展.
7 更新观念,思想,开放思维
实质上,九江市有十分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特点,主要表现在:临长江、依庐山、开放城市、城市建设在整体规划和布局上有更大的空间. 通过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来提速区域经济振兴是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新路. 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一切要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观念,抢抓机遇,发扬井冈山精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坚定信念,鄱阳湖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