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 班 2007年 1 月 日
幼儿反应 | 教师回应 | 观察分析 |
成成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示范图,自己低着头认真折着。 成成停下来,把纸递给老师。 成成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以后,他还是将纸展开,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折。 | 一堂折纸活动,我要求孩子们跟着自己的示范图,一步一步的这出小船。 老师看见成成没跟着学就说:“成成把你折给老师看看。” 老师看了看成成说:“成成,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成成应该怎样折。 | 教师和幼儿由于在心理、价值和角色的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冲突。 教师向幼儿传递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和教师示范的标准不一样的行为,是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 |
思考与对策: 教师应该允许对立、分歧、不一致的存在,如果幼儿永远服从教师,没有反抗行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可能暗示着孩子存在恐惧和自信心低下等心理障碍。 适当的师幼冲突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寻求更合适幼儿教育的手段及方式提高教育的艺术,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 |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
中三 班 2007年 1 月 日
幼儿反应 | 教师回应 | 观察分析 |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奇奇推倒了燕燕搭好的积木,燕燕向老师告状。 奇奇低着头没有说话。 奇奇仍然低着头不说话。 奇奇一脸不服气,扭头就想走。 奇奇却踢了老师一脚,跑开了。 | 老师和燕燕找到了奇奇,老师问奇奇:“奇奇,你为什么要把燕燕的积木推倒?” 老师皱着眉头说:“老师不是说过不能随便把小朋友搭好的积木推倒的吗?” 老师大声的说:“奇奇向燕燕道歉,帮她把积木一起搭好。” 老师一把拉住他:“我说的话你都不听了,快道歉。” | 这一幕在我们日常生活带班中很常见。当孩子在“过错”时教师大多数会下意识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这样无形中形成让幼儿感到紧张和压抑德氛围,而更大多数孩子直接德体验是惊恐、畏惧、无奈、服从。这样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幼儿慑于教师权威虚假服从,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也不明白规范行为的意义。 |
思考与对策: 尊重幼儿意味着将幼儿看成的主体,不轻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幼儿年龄小出现不正当行为在所难免,教师不应下意识的将责任推给幼儿,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训斥。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失范”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要,教师再不违反规范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理解应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 |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
中三 班 2007年 1月 日
幼儿反应 | 教师回应 | 观察分析 |
牛奶带来以后,孩子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 这时浩浩兴奋地把酸奶中地菠萝舀了出来说:“老师,你看是菠萝。”可话还没说完,果肉就打翻了,有些还调进了顾青莲的白牛奶里。 没想她却开心得说:“我得牛奶变菠萝牛奶了。”随后许多孩子都拿着小勺去向浩浩要果肉,这可大大出乎我得意料。 | 自从开始喝牛奶后,孩子们对牛奶产生了兴趣,我请他们每人带一种牛奶来,大家看看有那些牛奶品种和口味。 我以为这下糟了,顾青莲一定会大哭大闹。 于是我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他们来制作自己得花色牛奶,并给牛奶取个好听得名字。一些孩子将饼干放在牛奶里,取名“饼干牛奶”,有的把咖啡放进去,取名“咖啡牛奶”…… | 孩子得热情回应足以证明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索活动,只是他们得探索活动有一定得特殊性,探索活动应该更直观,因为孩子得认知和技能水平有限,而且形象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活动内容应该广泛而浅显,活动形式有趣,从而寓教于乐。 |
思考与对策: 孩子的探索活动应该来源于生活,所谓环境会说话,就是指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能冲击孩子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从幼儿发出第一声“为什么”“怎么样”开始,充满新奇和快乐的探索活动就拉开了帷幕。产生“牛奶”活动的前提是:孩子对“吃”有最直接、最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在“吃”的过程中找到许多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契机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育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以小见大。 |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
中三 班 2007年 1 月 日
幼儿反应 | 教师回应 | 观察分析 |
主题活动“车”产生以后,孩子们爱不释手,在区角活动中,他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车,停在“停车场”上。 诚诚拿起车说:“我的车开得可快了。”话音刚落,“嗖”他的车一下子窜到了教室的一端,教室里炸开了锅。 欣欣走过来说:“老师,我的车在塑料毯上开不快。” 玮玮也说:“我的车在毛巾上,开不快。” 孩子们纷纷涌向教室的各个角落,开始探索车在毛巾、地板,瓷砖地、塑料毯等不同材料上滑行的不同车速。 | 自由活动时,我请孩子来介绍自己的车。 没有孩子来介绍了,纷纷拿出车来比谁的车开得快?我想这是中班孩子的特点,他们喜欢用行为代替语言,喜欢在玩中学。 我默许了孩子的行为。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孩子感兴趣且富有探索意义的主题,对中班孩子来说也非常具有挑战性,我问:“你们知道车在什么地方开得最快?在什么地方开不快?” 一场更有意义、更富有情趣的探索活动开始了。 | 以“过程模式”为鲜明特征的主题活动,常常使教师很难把握预设的活动目标,因为孩子的行为常常会偏离教师的目标。 在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幼儿提供可攀援的“脚手架”,不断的支持他们向上攀登。因此教师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反应和需要,并及时、适时得调整目标。 |
思考与对策: 教师在调整目标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得目标不符合孩子得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考虑调整目标。 教师得目标脱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时,教师应调整目标。 当孩子在自主活动中产生新的需求时,教师可以调整目标。 当幼儿生成的活动具有探索价值,对推动主题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考虑是否调整一下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