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改变观念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婴儿只有喜、怒、悲这几种基本情绪。事实上,婴儿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思维模式。而成人的嫉妒、害羞、挫折感一般都能在其婴儿期找到雏形或根源。
对于害羞。马里兰大学内森·福克斯最近的研究发现,婴儿期的害羞最早是出于本能。他用脑电图扫描仪监测一组9个月大的婴儿的脑部活动。面对陌生人的问候,那些性格内向的宝宝显得紧张、焦虑不安,大脑中掌控忧虑、恐惧情绪的区域变得很活跃。而性格外向的宝宝则会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脑电图扫描显示他们大脑中掌控积极情绪如“愉快”的区域会活跃起来。 福克斯在对这组孩子进行了15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在婴儿期的害羞情绪是否延续至关重要。在被研究的对象中,被父母过分保护和得不到父母鼓励以克服害羞的孩子、在焦虑情绪中长大的孩子在成人后仍然容易感到害羞、容易焦虑。而那些拥有自信、敏感的父母、能够在父母帮助下从保护壳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能够克服婴儿期的害羞与笨拙。
所以我们明确的观念就是:人们在婴儿期就存有害羞心理,但它也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其次,要了解成因
要想有针对性地改变孩子害羞的个性弱点,首先要分析他的成因,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信心,其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对事物易于敏感,容易心虚。
2、家教过于严厉。家庭管教过于严厉会使幼儿没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性格得不到全面发展。
3、教育方法不当。因家长和老师不注意教育方法,无意中屡屡伤害孩子的自尊,致使幼儿胆小紧张。
最后,对孩子的害羞心理要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据国外报道,下列5种方法可供选择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1. 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表现得很有创意、很有爱心时,应加以勉励,建立其自信。有了自信,克服害羞就简单多了。
2. 避免当众嘲笑孩子。当孩子称呼长辈或做事害羞时,父母不要责怪或嘲笑,因为那样只会增加压力,令他更退缩。
3. 引导孩子与其他孩子玩。可以带孩子欣赏其他小朋友游戏,在他兴趣正浓时,趁机鼓励他参与。
4. 不要因为孩子“害羞”相责。害羞只是一种行为,不是疾病,不必太在意。指责只会加重害羞心理。
5. 不要操之过急,要顺其自然。
一般说来,欲赶走过度的害羞和焦虑,父母需要做到:
1、放开手脚。
从新生儿开始让宝宝自由探索世界,例如任由他把玩各种安全的物品,任由他在屋里爬行、任由他抓住各种小虫子进行研究、任由他独自吃饭虽然掉的比吃的多。不能因担心安全和害怕受伤或仅仅是嫌麻烦而总对宝宝说“不”。 宝宝只有对这个世界认识越多,才越能建立起一种对外部环境和任务的信任。宝宝的自信就建立在对世界信任的基础之上,自信的宝宝很容易就能调适并克服婴儿期所存在的害羞心理。
2、练习交往、锻炼能力。
平时让宝宝多和邻居、亲戚主动打招呼,或适当通过走亲访友、参加集体活动等让宝宝拓展视野,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多与陌生人接触,使宝宝见惯不怪,如此则有助于克服害羞心理。
另外,平时要注意培养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成败都应予以予以就事论事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家长对此要保持重视,要随时回应宝宝。对宝宝的尊重和理解能增强其自信心,让他更积极主动地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任何困难都依赖大人。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后,他就不会轻易焦虑,害羞也会自然化解。
3、家长应和老师密切配合。
改变孩子易害羞的性格缺陷,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很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引导要有耐心。
首先,对孩子的要求应适当。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应适当,要与孩子的能力水平平衡,不要过于严格,如果过于严格孩子就会在小朋友面前不能很好的发挥老师教给他的任务。
其次,共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家长要有意培养孩子充分的自信心,通过常带孩子到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来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害羞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害羞内向、沉默寡言,常常意志不坚定,所以家长要利用外出的机会多带孩子见见世面。家长和老师应有意选择一些简单的、易于实现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这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
再次,批评要谨慎。老师和家长批评孩子要慎重,要问清楚原因,不能贸然批评孩子的“过失”,更不能用尖刻的语言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胆小、孤独。
总的来说,孩子的心灵非常脆弱、稚嫩,容易受到伤害。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只要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联手,用爱心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呵护和引导,就能让他们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如何克服害羞心理
一、害羞的表现
害羞的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人有点害羞心理是正常,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往就不过分。有些人的害羞是短时间的,比如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总免不了“老实”或“安静”一会儿,待混熟以后,便会与其他人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有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着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等的害羞心理,这就属于不良的个性表现,需要加以克服和改变。
二、害羞的原因
1.先天原因:有的人生来性格内向,其气质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2.教育不当:有的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致使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之地,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尤其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过于敏感,希望自己有个“光辉形象”。为此,他们谨言慎行,唯恐有错。此心理状态导致了其在交往中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腼腆,进而形成害羞的个性。对此,应予以正确指导,鼓励其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否则便会越演越烈。
3.缺乏自信:这属于认知偏差,是因不能客观正确评价自己造成的。天哪认为自己属能力平庸之辈,在与人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致使他们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他们愈加不自信。
4.挫折经历:据统计,在害羞的成人中,约四分之一在儿时并不害羞,他们是在长大后才变得害羞。这可能与遭遇过挫折有关。他们以前开朗大方、积极主动,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三、辅导
1.丢下包袱。
就是要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前行,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许多害羞者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将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2.树立自信。
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尽看短处。否定自己是对潜力的扼杀,是能力发挥的障碍。虽然不能盲目乐观,但起码要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有了自信,在实践中就可扬长避短。万事开头难,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当害羞者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他们的将是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再有第二次、第三次,他们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3.学会交往。
人际交往可帮助一个人慢慢地摆脱害羞。害羞者可以一边与人交往,一边观察别人是怎么交往的,在实践中学会交往的技巧。
4.意念控制。
每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紧张、羞怯时,就暗示自己镇静,什么都别想,把面前的陌生人视作熟人。研究表明,一个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用自我暗示的意念控制方法来突破这开头的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5.增强体质。
户外锻炼,这是增强神经系统的最有效方法。性格内向、气质为粘液质或抑郁质的人,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应会得到缓和,害羞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