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9:00:49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17、《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2.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3、简析下列句子(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
推荐度:
导读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17、《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2.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3、简析下列句子(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7、《猫》知识点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 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子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神态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1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2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3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6、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

(1)“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2)“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8、“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 

9、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   

18、《狼》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缀(zhuì) 

窘(jiǒng) 

苫蔽(shàn  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股

寐(mèi)  

少时(shǎo)    

积薪(xīn)   

奔倚(yǐ)  

顷刻(qǐng)     

变诈(zhà) 

 

三、(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只有 

 

(2)古今异义: 

     弛   古义:放下;今义:松弛 。 

     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从   古义:跟随; 今义: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3)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2、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3、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5、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6、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四、句子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

 

2、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五、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六、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

(结构)总结全文。 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17、《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2.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3、简析下列句子(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