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建史》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8:13
文档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写在前面的话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
推荐度:
导读《中建史》复习资料写在前面的话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
《中建史》复习资料

写在前面的话

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

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010年考研建筑历史的考研真题对《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构造上》、《建筑构造下》五本书的总结,突出比较容易考到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另外本资料参考了《中国古典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分类图典》、《外国建筑历史图说》、《西方古典柱式》等书。

通过近几年的真题来看,特别是2008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交大的建筑历史和构造考试越来越灵活,每年都有一部分题是在交大自己推荐的5本复习书中根本找不到答案的,这就需要参考者自己博览群书或者在考试中避而不答。面对建筑历史考试,我个人认为记忆的部分很重要,特别是对图的记忆,交大的教授喜欢考那几座经典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这几座建筑分别是:独乐寺的山门、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正殿、晋祠圣母殿、永乐宫三清殿、广胜下寺、应县木塔。以上几个建筑出了应县木塔,其他都要求能随时随地画出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应县木塔考平面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考立面和剖面的可能性不大,从几年来收集的几大著名学校的真题来看,同济大学曾经考过一次应县木塔的立面外,基本没再出现过。因此以上几个建筑的立面、平面和剖面是重中之重。另外几个建筑群的平面也很重要,如天坛的坛区、紫禁城,这部分要注意天坛的设计思想,紫禁城是如何建三大殿烘托出来的。这些问题在书上有原话,本资料当中也有再现,考前一定要记住,除了要记住文字的部分还要参考者跟着文字把图绘制出来。

对于外国建筑史,重要的还是记忆图,多立克教堂的立面、围廊列柱、帆拱+鼓坐+穹顶、雅典卫城、几种柱式、罗曼建筑教堂的剖面、哥特式教堂的剖面(主要是韩斯主教堂、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的西立面等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主要注意密斯凡德罗的两座建筑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罗格皮乌斯的包豪斯等等。在本资料的后面都有体现,对于这些图能多记忆一点就尽量多记忆一点,这样准备比较充分。

另外,如果时间允许我将本资料总结之后,再把交大这十几年建筑历史和构造真题和研友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同时还请各位朋友和我一起把答案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史

绪论

##木构件承重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代表。木构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

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构架建筑的分类:(1)穿斗式建筑: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在柱头搭接檩条,将一榀榀的房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房架。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材料少,柱子密集,只适用室内空间较小的建筑。(2)抬梁式建筑:柱子上搭粱,在梁端搁置檩条,再在梁上支撑短柱,短柱上再搭短梁,如此层叠,梁总数3-5根。特点:抬梁式木构架,用材料较大,柱子少,采用跨度较大的梁,能满足有较大室内空间的建筑。

##斗拱是中国古典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斗拱的发展状况: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特征已经形成,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唐:斗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的样式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然比较简单。(3)宋:斗拱发展到宋代被认为是已经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4)明清:元起斗拱的尺度渐变小,明清时斗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了差别。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斗拱因位置的不同,因而名字不同作用也不相同:(1)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2)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3)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上,支承角梁和屋角。

##斗拱的构件:(1)斗: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2)拱: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3)昂:斜向的悬臂梁,作用与拱类似。

##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真实、有机。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空间。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其他: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中国古典建筑常以群体组合见常,特别擅长利用院落的组合手法,以达到各类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目标。院落式有房屋、走廊、围墙组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空间。

A.院落的围合方式:(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围墙围合;(2)在住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常称为“廊院”;(3)在住房前东西两侧各键一座厢房,前设院门和院墙,称为“三合院”,若在前院再建倒座,则称为“四合院”。

B.中国建筑群艺术手法:沿一条轴线纵向不知一系列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使人们在经过这些院落和建筑后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拜,或肃穆。

对于一座大型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三至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基本单位仍然是院落。

 

第一章 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三~五节 封建社会建筑

##A.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汉: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发展促进建筑生产的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特点:a.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b.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架已经形成。c.斗拱已经普遍使用,虽然形式很不统一,但是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而承托向外挑出的屋檐。

(2)三国、晋、南北朝:由于佛教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佛塔、佛寺、石窟。

B.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隋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特点:a.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b.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c.木构架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d.建筑的艺术加工真实、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e.斗拱的结构技能极其鲜明。f.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g.设计与施工有了进一步发展。

(2)宋:两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是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潮。特点:a.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b.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c.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d.建筑色彩和装修有了很大的发展。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f.园林兴盛。

C.封建社会后期:(1)元:元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发展迟缓的状态,建筑也发展缓慢,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特点:木构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明显逊于两宋时期。主要表现在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架被简化。

(2)明:明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特点:a.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b.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性的定型的木构架。c.管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d.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少,梁柱的整体性加强。e.砖已经普及到民居砌墙。f.琉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广泛。

(3)清:建筑大体上抄袭明代。特点:a.提高群体水平。b.简化单体设计。c.提高装修设计水平。d.砖石建筑未有突破性发展。e.建筑技术仍有所创新。f.住宅建筑百花齐放,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园林达到极盛时期。

 

第二章 城市建筑

第一节 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A.第一阶段:城市的初生时期,城墙用夯土技术比较原始。城市各要素散漫而无序地分布,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居民区按照氏族的关系聚居,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B.第二阶段:里坊制的确立时期,城市被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和市,里作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被纳入定时启闭的市当中,里和市都围以高墙。统治者的宫廷和官署位于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夜禁。这个时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C.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城市呈长方形,城市作规划严整地棋盘式分割。统治者的宫殿位于城北居中的位置。居民和市场纳入到组成棋盘格的“里”中。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规模壮观。

D.第四阶段:开放街市时期,宋起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宣告了沿用1500年的里坊制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街市。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第一节 概说

##住宅的类型:(1)木构架抬梁、穿斗和混合式;(2)竹木构架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称重式;(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

木构井干式: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

砖墙称重式:砖墙承重的住宅普及形成了山墙式住宅

碉楼:碉楼是用砖石砌成的碉堡式的房屋,非常坚固,内部有三四层楼,平顶,窗户小,有很好的防御性,流行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羌族地区。碉楼特点是平面呈方形,用石墙或者土筑墙与纵向排列的木柱、密肋梁组成承重的结构系统。

阿以旺:维吾尔地区常见的一种住宅,平屋顶,土木结构,带外廊。所谓的“阿以旺”是指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天窗高出屋顶40-80CM。

 

第二节 实例

##北京四合院特点: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倒座为会客厅,客房,院大门咋整个院子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多一间主要作为门房和男仆的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的小院内设有厕所。

内院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联系,内院正北是正房,又称北房和北屋。它是全院规模最大的建筑,供长辈居住。正房的左右两侧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内院东西两侧的房屋为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由耳房和东西厢房山墙构成的院子为露地用于堆放杂物,也有在此布置假山。连接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用抄手回廊连接,便于在雨雪天气行走。

后院为全院的服务区,以后罩房为主,布置厨房和仆人的居所,后院有井,在西北角的一间设有住宅的后门。

##四合院的特点:(1)四合院的中轴线对成,等级分明,次序井然,宛如北京城的缩影。(2)四合院经过长期规制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做法规范且成熟。主要建筑抬梁硬山顶,次要房屋也有用平屋顶。房屋墙承重,不对外开放,朝院内一面采光。(3)四合院朴素、适用、色彩以灰砖青瓦为主。整体体现出尊卑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分、雍容大度的气质。

##江苏天井式住宅:整体呈“凸”字形;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卫城一个天井;上楼的楼梯在入口右手边;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两次间为卧室;第二入口为楼层建筑和两侧的厢房卫城的天井;后楼开间和进深都很大,明间起居的大堂,其余各间均为卧室。两个院子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连接廊,成为“备弄”(夹道)。后院后面为一条横向的院子。

##福建土家楼:A.土楼的共同特点:(1)以祠堂为土楼的中心;(2)无论方楼还是圆楼、弧形楼均已中轴线对成;(3)基本居住模式为单元式住宅。

B.土家楼的技术特点:(1)出于防卫的需要,土筑的外墙很厚。(2)地处南方,主义防晒,将檐口向外伸出,利用建筑的阴影减少阳光的辐射;(3)在建筑内部,采用活动是的屏门,空间开阔通透,有利于空气的流通;(4)外环设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5)注意风水,保留坐北朝南,但是忌讳背水。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发展为四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出现之前,即便是最隆重的宗庙、官室也用茅草该屋顶,夯土筑基;(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构架建筑是一种梯形复杂的组合体,而非庭院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时期。(3)宏伟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工程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分布着许多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天子的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用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诺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的宫室,其发展趋势为:(1)规模变小;(2)宫室中前朝部分的纵向建筑和空间层次得到了加强,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自由布置富有园林气息的宫苑结合,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和刻板的庭院组合。

##北京故宫的艺术手法:北京故宫主要的手法是在长1.6公里的轴线上,连续布置对称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出三大殿的宏伟、庄严、崇高以衬托出皇帝的崇高与神圣。

    北京故宫经过六个封闭的庭院后、到达主殿:(1)大清门以北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宽的横向院子,形成了一个“丁”字型的空间,北端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这里配有华表和金水石桥,构成了建筑群的第一个高潮。(2)进入天安门是一个较小的庭院,锦缎是与天安门形象和体量近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了加强。(3)进入端门后是一个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尽端的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大的体量,达到了建筑的第二个高潮。(4)午门内是太和殿门院,宽度达到200余米,豁然开朗。(5)通过太和殿庭院后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型的高台上,四周门、殿、廊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第二节 坛庙

##天坛:

天坛的艺术手法:(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2)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与宁静。(3)以圜丘和祈谷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5)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和“天圆地方”的象征,充分显现了崇天的意识。(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

祈年殿的象征手法:(1)以圆象征天,以蓝色象征蓝天。(2)殿内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3)内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月。(4)外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5)内外圈两圈共二十四根檐柱象征二十四节气。(6)再加上4根龙井柱,共28根柱子,象征二十八星宿。(7)再加上上层的8根童柱,供36根柱子,象征三十六天罡。

##晋祠圣母殿:

    总述:圣母殿是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副阶周匝,殿身呈5间,因此立面上看,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

    外观:角柱生气特别明显,檐口、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观显得富丽、轻盈和唐辽的雄浑风格有些不同。

    结构特征: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一圈,深一间的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圣母殿为单槽殿堂型构架,为了增加前廊的深度,其构架采用了减柱造,殿身前4根檐柱不落地,并将殿前正面的门、窗槛墙退到单槽的缝上。这样前廊取得了深两间的空间。殿内部分深3间6架椽,整个殿内无内柱,上部砌上明造。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佛寺、道观以及清真寺

##佛寺演变概说: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佛光寺正殿:

    概说: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结构特征:(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山门总述: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三年(984年),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单檐四阿顶。建于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槽”样式。柱子收分小,但侧脚显著。阑额上用普拍枋,且阑额作垂直切割。梁架上仍设有叉手和托脚。

    山门外观:正脊鸱吻形制遒劲,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板门直棂窗古朴简洁,台基低矮。建筑整体形象雄健,壮观。

    观音阁总述: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进深4间8架椽,面阔5间。外观有两层,有腰檐和平座,内部三层,屋顶为歇山顶(宋称九脊顶)。台基为石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形式,外槽面阔5间,进深4间8架椽。内槽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木构架结构为殿阁式。

观音阁结构特征:柱子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子的交接采用了插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檐柱和夹层的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因此在外观上看,整体形成了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上和平座层楼板下的斗拱之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强度。梁架部分有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大部分天花是平誾,仅在当心间用八角形藻井。

    观音阁梁架结构处理的特殊性:(1)整个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和石柱础之间可以发生位移,起到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从而起到隔震作用。(2)斗栱的榫卯结构式具有“柔性构造”的特点,观音阁雄大的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作用,从而起到减震作用。(3)由内外槽斗栱构成的铺作层,形成了3道水平的刚性环,有利于保持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4)采用抹角栿、递角栿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构架的稳定性。

##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

    摩尼殿总述:殿身呈近似的正方形,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但是两山墙面的次间仅半间,进深仅有12架椽。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除了正面抱厦为3间之外,其余各面抱厦仅1间。外檐檐柱封闭在砖墙内,内部有两圈柱网组成。檐柱也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整个摩尼殿除了四面抱厦有对外开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外,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道教建筑总述:道教建筑一般为宫、观、院,其布局形式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的。都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对成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规模偏小,且补间塔和经幢。

##永乐宫三清殿:永乐宫三清殿是宫中煮点,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面阔7间,进深4间,平面采用减柱造,且减柱甚多,仅余下中间3间的中柱和后内柱,供8根内柱。上覆单檐四阿顶,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和正脊均呈曲线。殿前附有月台两重,踏步两侧均有象眼。殿身除前檐有5间,及后檐当心间开门外,其余用墙封闭。

##建筑特征总述: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建筑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以及道观有所区别。比如,此类建筑有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常用砖石砌成劵拱或者穹顶,一切装饰都用可兰经或者植物与几何图案等。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见多的外系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的拱劵门和半球形的穹顶,结构的礼拜寺殿堂。较晚建造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已经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了。

 

第二节 佛塔和经幢

##佛塔总述:我国佛塔早期受到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分为:大承佛塔(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叭塔以及金刚宝座塔)以及小承佛教的佛塔。

##大承佛教佛塔: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多层木构架建筑,他使用了斗拱、柱、枋等木结构构件,并且逐层向内收缩。出现较早分布于全国,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早期楼阁式塔采用单层塔壁结构,后因为刚度欠佳采用了双层塔壁结构。在建筑材料上,也从早期单纯使用木材过渡到砖木结构混合,最后过渡到砖石结构。

(2)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隐出斗拱、阑额、门、窗等各种装饰纹样。大多不供登临眺望,有的虽然可以登临但因为窗户较小,眺望效果不好。密檐塔多分布于在天黄河以北至东北一带,平面呈正方形、六角形和十二边形。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3)单层塔:大多作为塔墓或者供奉佛像,塔的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外形大力模仿木构架,隐出柱、枋、斗栱等各种构件。

(4)喇叭塔:多作为寺主塔和僧人的墓,分布以、内蒙居多,明起塔身高瘦,清代出“火焰门”。

(5)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5坐宝塔,以一座较高大,四隅较小,仅次于清明两代,上面他的样式或者为密檐塔或为喇叭塔。

##小承佛教佛塔: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且清秀,极富当地民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佛塔有明显的不同。塔多为单建,亦有群建。

##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

    总述:释迦塔建于应县城角,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7年)。塔建在八角形两层砖台基上面。底层有内外两圈柱,都包裹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外檐柱外有一圈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而内、外两圈柱网构成《营造法式》中的“金箱斗底槽”样式。塔身亦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4层暗层,即高9层。各层檐柱与其下的暗层的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

    木构架结构特点:(1)平面采用八角形,减少了风压,增强了抗风能力。(2)总体来看,整个佛塔总体比例偏粗壮,有利于结构的稳定。(3)采用内外两圈柱网,将中心塔柱扩大到内环上,大大增加了塔的刚度。(4)五个平座层和四个暗层的铺作形成了9道水平的刚性环。(5)平座暗层内添加了斜撑和立柱,把平座柱网与其上下铺作相联系,形成了整体框架,将四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6)合理布置结构细节:如各个次间墙内都加斜撑,大大提高外檐柱的稳定性,楼梯也逐层移位布置,避免垂直布置楼梯带来结构不利环节。(7)尽量避免使用大料,多用小料,有利于减轻塔的自重。(8)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荷载重量最大,柱身最高的底层,内外槽柱用2.6米和2.86米的砖墙包砌起来,起到稳定柱网的作用。

##减柱造:山西省洪桐县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乐宫三清殿都为减柱造的代表,所谓减柱造是指在建筑中,任意抽取掉内柱的做法。

广胜下寺结构特点: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正殿采用减柱造,任意抽取了殿内的6根柱子,将4榀屋架架设在大内额上。后因内额跨度过大而不得不加设柱子作支撑。说明了减柱造在这里是失败的,广胜下寺的减柱造因为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是仍是一次新的革新。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 概说

##园林发展:A.奠基时期: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它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识的关键时期。

    B.唐宋至明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呈现几个特征:(1)理景普及化,即由都城向地方性城市扩散。(2)园林功能生活化:早期一向追求自然意趣,人工建筑物较少,但随着园林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相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逐渐增多。(3)造园要素密集化:早期院子大且布景稀疏。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加以及对山水奇险的追求,导致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4)造园手法精致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早期对景观的认识着重于景观内在的本质美的体认,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后期对画意一般的追求,“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1)中国园林既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2)道家崇尚回归自然,而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儒道两家均把自然和人看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儒道两家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3)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是出世思想。而儒家看重经世之术,讲究治国平天下,认为冶园是一种行义求志之举,和做官是一个道理,是入世思想。从历史来看,汉初至六朝,园林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其他时间都是以儒家思想占主导。这就解释了唐宋之后园林越发的世俗化,园中充满了世俗的生活内容。(4)日本的园林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其风格与中国园林的风格迥异。

 

第三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手法:

A.园林布置:a.主题多样。b.隔而不塞。c.欲扬先抑。d.曲折迂回。e.尺寸得当。f.余意不尽。g.远借邻借。

B.水面处理:小园水面处理以聚为主,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烟波之兴,分则曲折迂回,可起溪涧探幽之趣。水面分隔以桥、廊、岛等,使水面空间既分隔又联系,相交融渗透。

C.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注意块体、缝隙和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

D.建筑营造:(1)活泼:建筑不刻守三间、五间,半间、一间也有出现。(2)玲珑:建筑处理不笨拙,装饰轻盈和家具精致。(3)通透:建筑不壅塞,室内外空间交流通透,有利于远眺,又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层次和深度。(4)朴素:建筑淡雅而且不华丽庸俗,和江南的自然风光非常和谐。

##江南五大私家园林:留园、拙政园(江苏苏州);个园(江苏扬州);寄畅园(江苏无锡);退思园(江苏吴江)。

 

第七章 建筑意匠

第一节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建筑意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影响甚至决定古代建筑设计结果的社会文化意识。

##营造中的观念形态: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1)祭坛作为至地方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天以及从属于天下一等级若干神灵交流的场所。(2)州郡县依其在国内的位置寻求天上的星宿为其对应物。(3)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识,把握一层次事物中的序,是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B.物我一体的自然观:(1)受到上帝创世学说的影响,欧洲古典文化将人与自然看成被创造之物,而人类流又是被赋予了享用、改造、管理和控制自然的。因此自然与人常常作为对立面出现在矛盾关系之中。而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影响下,自然包括了两个部分:自与然,即人类自身以及周围物质本身。(2)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影响下,欧洲的园林与中国园林也呈现出迥然的意趣——a.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是作为人对立面的自然之物,而中国园林中却包含了更多作为主力与灵魂的建筑物;b.欧洲的园林呈现出不少被管理、统治的痕迹,而中国园林也有不少修剪,但却不留痕迹,合乎与实务本身的发展规律。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

C.阴阳有序的环境观:(1)认定方位是有主有从的,南向成为了中国多数地区建筑的重要朝向。(2)赋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以相互依存有又主从的关系。(3)序的观念同礼制中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想结合,在建筑中体现出等级观念。

D.其他观念:(1)内向性:半封闭性环境,给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格,促使建筑都是防御性的内向型空间,大多数建筑群大都以院落空间呈现在上。(2)尚祖制:加强了文化源头的魅力和权威,对祖制的尊奉使营造长期都因袭前世而少有突破。比如中国木构架在数千年中,在工艺日益趋于成熟的同时却少有在木结构体系类型上既有体系之外的突破。

##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与西方的古典建筑强调立面构图中的竖向矩形迥异,大量中国古典建筑在宋代柱高不越间的影响下呈现出横向长方形。因而总体强调的是水平感。即使少了的楼阁式佛塔也因其是木构层的叠式或表现多重水平线外观,而大大弱化了垂直式建筑的竖向意味。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一~六节 

##名词解释:

    须弥座:建筑下的太极,最早用于防潮,后来出于等级制度的需要。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和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等级建筑。

    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般用于园林建筑,形式比较随意,有的他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

    礓礤: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

    寻杖绞角造:若木寻杖转角望柱上相交搭接之后又伸出一段时,称为“寻杖绞角造”。

    寻杖合角造:若木寻杖与转角望柱相交搭接之后且止于望柱时,称为“寻杖合角造”。

    坐槛:园林建筑对栏杆的处理比较自由,石栏杆形体往往比较低矮,沿桥侧或月台布置可以兼作坐凳。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阁常在临水的一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又称吴王靠、美人靠、飞来椅等。

    开间: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眼珠之间的距离。各间面宽度之和称为通面阔。

    步:在屋架上的檩与檩中线间的水平距离,清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开间的总和即称为总进深。

    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起,向两侧逐渐升高,促使檐口呈现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为了保证建筑有更好的稳定性,将建筑的前后檐柱以及两山中的檐柱向内倾斜,将四角的柱子向建筑矩形平面中心倾斜的做法。

    都柱:在秦汉建筑遗址中,厅堂的仅设一根柱子,这柱子称为“都柱”。

    副阶周匝:在殿或者塔等建筑主体外面加一圈回廊。

    举架:举指屋架的高度。为了使建筑的屋面取得曲面效果,清代采用举折法,从建筑横断面看屋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由多条直线组成的折线。宋代用举折。

    推山:庑殿顶建筑处理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需要而将正脊向两端推出,是四条垂脊取得从45°直线变成柔和曲线的效果。

    收山:歇山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屋顶正脊自山面柱中线向内收进,使屋面看上去不至于过于庞大。

    圆作:南方的住宅和园林建筑中,有用圆木做梁的称为圆作。

    出际:又称为屋废,檩头伸出山墙以外的部分。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斜向构件;托脚:支撑在平禣的斜向构件。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开十字形槽口,插在平座的斗栱内,而平座的檐柱又立在下层檐柱斗栱内,但向内退了半个柱径。缺点是削弱了柱子的整体强度,而且外观不够稳定;有点事构造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缠柱造:将上层的檐柱立在下层檐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外观上都比较稳定,缺点是要增加钭梁。

    罩:用硬木雕刻成透雕或者浮雕的几何图案、动植物,常用于室内起着隔断作用以及装饰作用。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

    古建筑中各开间因位置的不同而名称各异,正中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两侧为次间,再外为俏间,最外为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的间数。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类型:A.金箱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如佛光寺正殿;B.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两个区域,如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阁;C.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D.分心槽:用一侧的中柱将平面分成两部分,如蓟县独乐寺山门;E.减柱造:将若干内柱抽减掉,如广胜下寺、永乐宫三清殿。

##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宋与清关于枋的名称差异 

宋 

阑额 

清 

大额枋 

宋 

由额 

清 

小额枋 

宋 

内额 

清 

内额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位于大额枋之上,支承斗拱的构件。

    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用以缩短枋、梁的净跨度。

花牙子:用在柱间的挂落下,形如雀替,已经变成装饰性的构建。

内额:即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填以的垫板,位于柱脚处称为地栿。

##斗栱:

斗栱的发展:A.汉:斗栱的形式很多,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性已经形成,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B.唐:斗栱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同后来的样式已经相差不远,但是补间铺作的形式仍然比较简单。C.宋:斗栱发展到宋代认为已经是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较为充分。D.元、明、清:元起斗栱尺度渐小。明清时斗栱的尺寸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差别。斗栱的结构机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大。

斗栱的构件:

A.斗:a.坐斗(宋称:卢斗),位于一攒斗栱最下面的构件;b.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翘(宋称:华栱)上的斗;c.齐心斗(宋称: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梁端的斗;d.槽生子(宋称:散斗),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梁端的斗;

B.栱:a.翘(宋称:华栱),向外出挑的栱;b.瓜栱(宋称:瓜子栱),里跳或者外跳,跳头上的第一层横栱;c.万栱(宋称:幔栱)里跳或者外跳,跳头上的第二层横栱;d.厢栱(宋称:令栱),最里跳或者最外跳挑檐檩下的,或者天花枋下的横栱。e.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f.正心万栱(宋称:幔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C.昂:a.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座斗栱或者斗栱里跳之上。b.下昂: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足材:材的高度分为15分,宽度分为10分,作为建筑尺寸的衡量标准,縶为高6分,宽4分。1材加上1縶高为21分,称为“足材”。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到杠杆的作用,分为上昂和下昂。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者;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者。

踩:翘或者昂自坐斗起出跳的次数,清代以踩计,宋代以铺作计。算法为:大斗+衬头枋+耍头+跳头×出跳数==铺作数,一跳即四铺作,两跳为五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A.庑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一般用于皇宫和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B.歇山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正脊、四条垂脊以及4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顶。

     C.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两端伸出于两边的山墙以外,又称挑山或出山。

     D.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是悬出山墙,山墙大多高出屋面,山墙一般为砖石。

     E.攒顶:宋称尖顶,用于面积不带的建筑屋顶,如亭、阁、塔。特点是无正脊,由无数条垂脊交汇于一点,再在其上覆以宝鼎。

    F.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者辅助用房的屋顶,常附于城墙侧面。

##屋面曲线:

A.檐口曲线:自唐起大殿檐口已有明显的曲线,宋代《营造法式》中已经有了很详细的阐述,元起又恢复了平直,明清亦是如此。檐口呈现曲线是檐柱自当心间起,向两端逐渐“生起”的原故。为了使檐口翘得更高,在屋角处使用了生头木等构件。

B.屋脊曲线:汉代起正脊已经有生起,唐、宋、元建筑均在脊檩的两端置生头木。明清又恢复平直。

C.屋面曲线:汉代文献中已经有“反宇向阳”的记载,建筑通过举折和举架的办法使屋面的横向断面上形成曲线。在檩的两端由于有衬头木的存在,屋面也依纵轴线形成曲面,因而屋顶形成了一双曲面,不但有利于排水,还能为室内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并且是屋面外观变得柔和与秀丽。

##鸱吻的发展:

A.早期的鸱尾比较简单,尾尖向内倾伸,外侧施鱼鳞状纹饰。

B.中唐、辽代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内,为鱼尾。

C.宋代则分为鸱尾、鸱吻、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

D.元代鸱尾渐渐向外卷曲,有的已经改称为鸱吻。

E.明清正吻的尾部完全外弯、端部分又卷曲,且兽身多雕附小龙,名称改为大吻或者兽吻。

##天花、藻井、卷棚:

    A.天花:a.平誾,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b.平棋,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内施以大木方格或者木板,再在板下施以彩绘或者贴以彩色图纸。

B.藻井:藻井是一种高级天花,一般位于殿明间的正中,如帝王的御座或者神像之上,形式为方形、矩形、六角形或者圆形。

C.卷棚:又称轩,室内天花的一种,位置位于檐柱与前后金柱之间。

 

第八章 清代建做法

##大小木作:大木作是指木构架建筑主要的承重部分,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A.大木大式:又称为殿式建筑,使用斗栱,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中的主要建筑,面阔为五至十一间,进深多至十一架椽,用单檐、重檐的庑殿顶、歇山顶、攒顶,建筑的尺度一般用斗口来计。

    B.大木小式:为大木大式建筑的次要用房和一般民居,面阔为三至五间,进深七架椽,用单檐的悬山和硬山顶,建筑的尺度以明间面阔和檐柱的柱径为标注。

##屋角起翘:

     A.水戗发戗: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或者起翘很小,仅在近屋角的位置向上反翘,因为嫩戗(仔角梁)不起翘或者起翘很小。

B.嫩戗发戗:特点是在檐口至屋角有很大的起翘,是仔角梁倒插在老角梁上。

中国古典建筑史补充

##名词解释:

卷杀:将栱端削成柔美的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者曲线组成。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部分。收分:自柱身起向上逐渐缩小。

礼制建筑:以天地鬼神为崇拜核心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

塌坊:供出租用的客栈。贡院:科举的考场。

櫵楼:全城报时的鼓楼,一般设于城中心地区或者公署之前。

窝铺:位于城墙之上士兵值夜之用,又称冷铺。

串楼: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和雨淫。

工官:城市建设和建造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国家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将作:兼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墓土木之工。

阙:多立于宗庙陵墓之前,作为铭记公爵,功绩或者装饰之用。

都料:掌握设计和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其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的设计与现场施工管理并以此为生。

减柱造:在庙宇、祠等建筑中大胆、随意地抽去若干柱子。

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马面: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突出的矩形台子,以便从侧面攻击进攻的敌人。

驰道:大街分为3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即是驰道。

碧纱罩:槅扇轻巧、隔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以摘下。

落地罩:在建筑内檐装修的木雕花罩的一种,凡从地上倒梁(或者枋)的花罩都可以称为落地罩、

名堂: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祭典和朝会的场所。其用途是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或者颁布政令等。

副阶周匝:在殿身或者塔身周围设有一圈外廊。

邦克楼:教礼拜寺中常设有召唤信使的光塔,即是邦克楼。

抱厦:又称乌龟屋,两建筑做锤子交叉时,插入的部分或者在主建筑的一侧突出的一间或三间。

栱眼壁:镶嵌于两组斗栱之间的板壁,多用木板。

砌上明造:不用天花,将梁架全部暴露出来。

顺栿串:用于檐柱与内柱之间的联系构件,加强联系。

月台:在建筑正房或者主殿前突出的与前阶相连的平台。

寻杖:栏杆上的横向水平放置的构件,最初为圆,后来逐渐发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形式。

象眼: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石条层层退入砌成。

建筑意匠: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稳定的影响并决定建筑设计结果的观念文化意识形态。

过白:要求后的建筑与前栋建筑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位于后栋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栋建筑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看见一条发白的光线。

剪边:屋面的一种做法,即是在屋脊和檐口的部分采用与屋面的不同颜色,以及不同类型的瓦种,以突出屋面的边际。

铺首:门扉上环形装饰物,大多冶兽含环之状。

 

##殿堂型、殿阁型和厅堂型、厅阁型木构架的差别

A. 殿堂型、殿阁型木构架建筑的特点:

a.全部构架由柱网、铺作、屋架三个水平层自下而上逐层铺设;

b.殿阁型木构架平面为整齐的长方形,分为:分心槽、单槽、双槽和金厢斗底槽;

c.外檐柱和内柱同高,各柱头间由阑额相连,柱脚由地栿相连。

d.铺作层由铺柱与内檐柱上的铺作组成,铺作间由明乳袱等拉结,形成稳固的水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水平构架的稳定。

e.屋架层有草栿、矮柱、各檩与柱缝对准,也允许错位。

f.殿堂型构架只需叠加柱网和铺作层就形成了殿阁型构架。

B. 厅堂型、厅阁型木构架建筑的特点:

a.厅堂型构架采用分缝做法;

b.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

c.梁架由长短不等的梁柱组成,内柱随着梁架举势而增高;外檐柱比内柱短;

d.厅堂型斗栱分散于外檐柱和梁柱节点上,斗栱结构技能趋于衰退;

e厅堂型构架做法大大简化,显示出勃勃生机;

f.厅堂型构架用于楼房就成了堂阁型构架。

 

第十章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概述:近代中国深受二元经济的影响,导致建筑和城市的发展都没有完全转型,出现新旧两大体系建筑并存的局面:(1)新体系建筑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转型的建筑体系。其形成有2个途径:一是从早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输入和引进。二是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新体系建筑史建筑发展的新事物,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主流也是近代中国建筑研究的主要内涵。(2)旧体系建筑史原有建筑的延续,仍属于与农业文明相关的建筑体系。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起,终止了管工系统的传统建筑,而民间建筑活动并没有终止,但它毕竟是旧事物,自然不能成为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主流。但其作为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遗产,以及中国古典体系建筑延续到今天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忽视。

##发展过程:A.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体系建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的状态,迈出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通过对西方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中国新体系建筑形成。

B.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师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一方面探索了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找到融合点;另一方面,有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跟时代潮流,可惜这个时期十分短暂。

C.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12年的战争状态使建筑业十分萧条,近代建筑活动发展到内地偏远地区。战后现代建筑发展很快,普遍活跃,加深了中国建筑界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但处于战争状态时建筑实践很少,总体上看是建筑的停滞阶段。

##近代中国建筑的意义:处于现代化转型初期的近代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度时期。既有新城市、新建筑的迅速转型,又有传统建筑的缓慢发展,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又经历了近现代历史搭接。近代中国建筑的时空联系错综复杂,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

##建筑类型:

    A.居住建筑:(1)传统住宅延续和发展,属于旧体系建筑,传统建筑在近代推迟转型;(2)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属于外来移植的新建筑体系,如花园洋房、多层公寓。(3)传统住宅适应了现代城市生活,受到外来建筑影响,而形成的新型建筑,如里弄住宅、竹筒楼、骑楼、碉楼等。

B.近代公共建筑的形成途径:(1)传统旧类型基础上沿用和改造;(2)从外国同种类型的建筑上引进、借鉴和发展。

C.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途径:(1)传统旧式建筑的基础上沿用和改造;(2)从外国同种类型的建筑上引进、借鉴和发展。

第十四章 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

##概述: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思潮十分复杂,既有新建筑又有旧体系建筑,既有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又有“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折衷主义思潮,又有“现代建筑思潮”,既有外国建筑师的思潮又有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和形式:

A.洋式建筑:

a.途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

    b.风格:(1)早期流行被称作“殖民地式”的外廊样式。(2)欧洲古典式建筑陆续涌现。(3)折衷主义:西方折衷主义在中国流行了很长时间,成为了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c.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折衷主义建筑自身充满了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社会发展新需求同建筑固有法式的矛盾。折衷主义建筑局限于旧形式的模仿和组合,在形式上并没有创新,而且即便在形式上能取得很高的形式美,但却存在着严重忽视建筑技术、经济、功能的问题。

折衷主义建筑进入中国,是我国呈现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景象。对长期封闭的中国建筑体系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就这一点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折衷主义建筑史是在外来侵略的背景下输入的,带有浓烈的侵略色彩,其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相悖。

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来看,折衷主义建筑是新事物;其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盛期发展,单从世界建筑历史坐标来看,它是旧建筑体系的余晖,属于旧事物,它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发展,一定程度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

B.传统复兴:

a.概述: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出现各种中西交汇的建筑形式,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土建筑“洋化”,二是外来建筑本土化。前者缺乏生命力,流行了一段时间便趋于淘汰。后者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这股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有中国建筑史推向高潮。

b.传统复兴潮流的背景:(1)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充满了不文明的色彩,“五四运动”后随着民族一是的高涨,激发起了对西方建筑的不满,“发扬吾国建筑之固有形式”成为中国建筑界甚至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是促使传统复兴建筑创作的一个背景。(2)国民提出,要采用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特别是公署建筑。(3)中国文化从属于政治,在“中道西器”、“中体西用”的文化笼罩下,“中国固有形式”由建筑的风格问题,转变成了关系民族存亡和保存国粹的政治问题,导致对传统复兴的热衷追求。(4)当时的中国建筑师既有道器建筑观,又有折衷主义建筑观,都是忽略建筑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功能性,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建筑的风格、形式上的问题上,掀起了对传统形式复兴的高潮。

c.三种设计模式:(1)仿古做法的“宫殿式”——中山陵藏经阁;(2)折中主义做法的“混合式”——上海式图书馆;(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仁立地毯公司。

d.传统复兴的意义: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古典样式,并没有构成严谨的体系或者主义。传统复兴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建筑师明确了“传统复兴主义”或者“传统复兴学派”的结果。而是与这些建筑相关的社会背景有着关系。

C.现代建筑:

a.现代建筑意义: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活动与欧、美、日本建筑师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现代建筑的多渠道起步。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筑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十分缺乏。导致中国“现代建筑”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总的说近代中国现在建筑的薄弱为新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

b.实例:

(1)上海市虹桥疗养院——奚福泉,这座疗养院呈阶梯型层叠布置,整个建筑层叠式的体量十分简洁、醒目、新颖。由于成阶梯型层叠布置,每一间病房都能拥有一个大阳台,加上建筑向南布置,没见病房都能取得足够的阳光。特等病区还安装了紫色玻璃以便取得紫光治疗的效果。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梁思成,女生宿舍呈凹字形布置,8个单元组成,建筑高3层,局部4层,外形利用单元排列构成体量。注意门窗的必烈,虽然他们没有装饰,却显得很丰富。

文档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写在前面的话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我只希望我总结的这部分资料能够给与大家一点点的帮助。考完之后一直在忙着总结构造第二册的内容,建筑历史的总结资料一直没有时间键入电脑。今天在女友的陪同下来民土喝水看书,开始把全部的资料内容键入电脑,发布在QQ空间日志部分。本部分本资料是结合西南交大1996年-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