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5:51
文档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第43卷第7期200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Vol.43No.7July2009收稿日期:2009204205;修回日期:2009204221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GXQ4B129)。第一作者简介:刘梅英(19712),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群众体育学。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刘梅英1,田雨普1,周丽萍2(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推荐度:
导读第43卷第7期200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Vol.43No.7July2009收稿日期:2009204205;修回日期:2009204221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GXQ4B129)。第一作者简介:刘梅英(19712),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群众体育学。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刘梅英1,田雨普1,周丽萍2(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第43卷第7期200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43No.7

J uly 2009

收稿日期:2009204205;修回日期:200920422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GXQ4B129)。第一作者简介:刘梅英(19712),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群众体育学。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刘梅英1,田雨普1,周丽萍2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南京审计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群众体育受制于其发展地位、物质基础、体育文化等客观条件,与竟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不全面。后奥运时期,我国应明确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确立为主市场为辅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我国体育传统文化软实力,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关键词: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 8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 (2009)0720009205

Developm ent cou nterm easu res of Chinese sport for all in view of being strong in sports

L IU Mei 2ying 1,TIAN Yu 2p u 2,ZHOU Li 2ping 2

(1.Sports Science Inst.,Nanjing Normal Univ.,Nanjing210097,China ;

2.Sect.of P.E.,Nanjing Audit Univ.,Nanjing210029,China )

Abstract :Sport for all in China is limited in t hat it s overall develop ment level is low and t he regional

develop ment is different compared wit h competitive sport s.During t he po st Olympic era ,it is urgent to define t he role of sport s for all ,to get f unds mo stly f rom t he government and t hen f rom t he mar 2ket ,to invest more in sport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utilize better t he sport s resources ,to promote t he soft power of t he Chinese cult ure and to make China strong in sport s.K ey w ords :count ry stro ng in sport s ;sport for all ;exploration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已明显显示出竞技体育大国的优势,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也凸显出了竞技体育强国的特征。但是,体育毕竟是由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基本方面组成。与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相比较,群众体育由于受制于其发展地位、物质基础、体育文化等客观条件,国民体质特别是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不全面。因此,后奥运时期,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亟待提高。1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1.1 总体发展水平低

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低,是指在与国内竞技体育和国外群众体育相比较的基础上,我国群众体育总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发展状态,体育参与主体数量少质量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物质保障和体育文化精神保障。

由此导致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持续下降,亚健康人群增多。1.1.1 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降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召开第1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会议,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在2005年高招中,有85%的考生专业受限;在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8%的高中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国民身体素质主要指标呈下降趋势。据2005年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60~69岁年龄段老年人降低幅度最大。国民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参加2001年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指出,我国符合W HO 健康定义人群仅15%。截至2004年底,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人[1]。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3卷

1.1.2 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少

体育参与人口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水平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个缩影。与西方国家群众体育参与人口比较结果显示(如图1[2]),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比例达到28.2%,与日本、韩国、苏格兰、英格兰、加拿大、芬兰、美国相比处于中下等水平[3]

数据来源:林显鹏、倪同云等人对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图1 1年1次以上体育参与人口国际比较1.1.3 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

体育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保

障,我国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第5次与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相比,虽然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结果显著提高,但是与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和芬兰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如图2)

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图2 中外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比较1.1.4 群众健身质量低

首先,健身项目单一。健身走和跑步作为主要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62.0%。其次,负荷偏中小强度。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为56.4%,小强度为27.0%。再次,健身缺乏科学指导。66.7%的体育锻炼者没有接受健身指导,特别是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76.1%,群众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直接降低了锻炼的针对性和和效果[3]。第五,体育参与间接化。我国群众参与体育明显表现出以间接方式为主,体育欣赏位居世界首位[4]

1.2 区域发展不平衡1.

2.1

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平衡

  数据来源:Ronald B.Woods.Social Issues in Modern

Sport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

图3 中外体育观赏人口比较

首先,城镇和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平

衡。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相比,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个百分点,差异明显。并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其次,城镇和乡村居民“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不平衡。城镇居民

是乡村居民的2.7倍,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城镇居民“经常锻炼”人数比例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而乡村居民基本保持不变。再次,城镇和乡村体育场地设施不平衡。乡村居民以自家庭院或室内参加体育锻炼者居多,而城镇居民以单位或住宅校区和公共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为主。第四,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平衡。城镇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为718元,而乡村为355元。特别是购买体育书刊和到体育场馆健身城镇和乡村差异较大[3]。第五,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质状况不平衡。据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显示:城镇和乡村居民在国民体质健康指数方面呈现出城乡差异,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质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如图4)

数据来源: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公告

图4 国民体质健康指数的城乡差异

1.2.2 东、中、西部体育发展不平衡

首先,东、中、西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依次递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经常锻炼”人数呈依次递减的趋势[3]。东、中、西部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是39.2%、30.1%、25.8%,“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是10.2%、8.0%、5.7%。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不平衡。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中部地区有15.4%,西部地区有14.7%的人强调“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

1

区仅有9.3%。由此证明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再次,东、中、西部国民体质不平衡。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据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也显示出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5]第四,东、中、西部体育文化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东部体育文化多受到现代体育文化影响,由于受经济因素的推动和信息交通的快速便捷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东部体育文化显现出现代体育文化的特点,接受现代体育的观念及其价值诉求。

1.3 整体发展不全面

所谓不全面,是指群众体育发展整体不全面。群众体育由多个方面或者多要素组成,任何方面或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群众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1.3.1 群众体育国际与国内交流不充分

国际交流不充分是竞技体育相比较而言的,群众体育国际与国内交流源于我国群众体育组织具有规模小、自组织性、临时性等特点,了群众体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带有主题性质,没有常务组织机构,群众体育活动过后机构立即解体。

1.3.2 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不足

从作者搜集的群众体育发展的资料分析可知,群众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偏重于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分析。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筹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较大规模全国性群众体育调查等,取得了一批宝贵的数据和研究成果[6]。由此可见,群众体育科技投入大多限于现状的普查和事后监测,对有预见性事前干预性对策研究和群众体育锻炼方法和理论研究很少涉猎,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

1.3.3 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员缺乏

在全国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中,有健身指导员指导的仅4.8%[3]。据笔者多年对城乡社区健身场所指导员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健身俱乐部指导员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为主体,这些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专业体育知识、技能,但是与专门的群众健身指导还不完全相同。而城乡社区健身指导员年龄偏大,多以退休人员为主,健身指导多凭借自身经验感觉进行指导,健身指导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3.4 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低

体育组织是群众体育健身发展的依托,除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外,我国体育健身组织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为主。我国城乡居民活动地点,60.3%体育锻炼者是自发组成的[8]。所谓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指基于人们共同的爱好、利益、感情与友谊,在体育实践的基础上,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的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下自发形成,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结构松散的、利用公共场所进行以健身、娱乐、交际、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组织[7]。

2 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成因分析

2.1 在群众体育发展地位方面

2.1.1 群众体育发展地位受限的历史背景

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最基本方面,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负载着各不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又受制于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所以,二者又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各个方面的复苏和振兴,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相对落后的状况下,面对有限的资源,选择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也证明了我国实行举国发展战略的优越性。我国体育事业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群众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显著提高,显示了竞技体育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

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优势和劣势并存。在举国背景下,竞技体育不仅吸引着党和的注意力,还吸引着全国人民的注意力,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势必会造成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滞后于竞技体育,二者差距逐步拉大。

2.2.2 群众体育发展地位受限的客观现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群众体育意识淡薄、资源相对缺乏等客观现实,决定了发展群众体育制定以及的落实困难重重。虽然1995年颁布《体育法》、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刚要》,但是,由于发展群众体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由体育、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网络化管理,并且在竞技体育思维模式下,人们对发展群众体育在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对发展群众体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各部门责任意识模糊不清。另外,面对群众体育总体发展中的一个个原子式个人,以及资源的有限性的,体育资源争夺仍会长期存在的现实,影响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应然地位。

2.2 在群众体育发展物质保障方面

2.2.1 公共财政的缺位导致了体育设施的缺乏

群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受制于经济基础发展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 TO

11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3卷

以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城市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具有优先权,拥有耗资巨大的大型体育场馆和便民的体育健身设施。而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一方面导致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筹措的范围比较窄,导致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此外,这一问题也是导致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那么,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更多的是投向比较紧迫的医疗、养老等公共项目,而对于农村群众体育方面的投资比较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中部地区有15.4%、西部地区有14.7%的人强调“缺乏场地设施”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仅占9.3%[3]。

2.2.2 有限资源的争夺导致体育资金的短缺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资金投入量,由于受到统计数据方面的,无法得出准确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资金投入的准确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运用一些可替代的数据来加以对比,用出国比赛人次替代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用达标人数来替代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对比结果显示:国内达标人数、出国比赛人次在2000年之前增长较快,但2000年之后,出国比赛人次经短暂下降以后,仍延续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达标人数仍然在下降轨道上运行(如图5)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5 出国比赛人数和达标人数增长情况对比

从另外一组数字来看,中国在29届奥运会方面的投入超过200亿英镑[9],其投入创下历届奥运会投资之最。这一投入还不包括由于火炬传递所导致的拆迁、安保等方面的隐性社会负担,而30届奥运会的组办方英国伦敦规定在该次奥运会上的投入不能超过93亿英镑。

2.2.3 场地设施的闲置恶化了体育资源的短缺

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我国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分布格局,场地隶属、场地类型等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体育场地管理主体分布集中,65.6%的场地集中在教育系统,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成效仍很不理想,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种种原因开放率及利用率也不高,造成有限资源体育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10]。

表1 不同部门体育场地拥有数量及比例

部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铁路系统系统系统其他系统生产建设兵团场地数(块)18481558044145447174128502355933394

比例(%) 2.265.6 1.70.8 1.527.70.4

    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告

2.3 在群众体育文化方面

2.3.1 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

奥运会以及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比赛中,多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国际主流文化,西方具有物质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和精神体育文化的话语权。奥运会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起源于西方,它引领着其它国际体育赛事,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魅力。随着奥运会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远远超出体育的意义和功能,政治色彩日益突出,成为国际政治竞技文化角逐的场所。我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成为了奥运会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追随者。

无论国际或是国内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多以西方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比赛)进行报道,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国民的渗透,西方的各级联赛不但外国人关注,我国国民关注力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导致民众对我国体育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我国在参与国际体育竞争中,在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时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动摇了体育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冲击着体育传统文化。

2.3.2 我国体育传统文化的冷落

体育传统文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灵魂和软实力。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除了城市的胡同体育文化较集中外,乡村体育文化大多布局分散,并且与本地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促进当地的文化事

21第7期刘梅英,田雨普,等: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业的发展。但是我国体育传统文化大多分布在我国辽阔西部,在举国下,西部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属于非奥运项目,减少了国家对西部地区体育经费投入量,降低了社会关注度。再加上缺乏对体育传统项目系统的搜集和整理,我国体育传统文化面临灭迹的危险。

3 体育强国视域下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探索

3.1 实现后奥运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转移

首先,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重点转移,急需确立群众体育的地位。一是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群众体育意识,二是竞技体育实现质的飞跃需要群众体育发展作为基础。其次,从小康社会目标到着力宣扬关注民生,发展群众体育既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又是实现目标的手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体育强国的目标,足以体现确立群众体育地位的时代要求。

3.2 确立为主市场为辅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

对于群众体育城乡差异和东西地区差异进行宏观,使用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发展群众体育。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使经济的运作模式由决策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决策分散的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主体是以效益作为衡量一切市场经济行为的标准。由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和群众体育的公共性,必然导致发展群众体育的责任落在了肩上,有责任提供群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

3.3 进行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先,增加对群众体育的公共资金投入量;其次,进行体育、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多方合作协同作战,发挥相应管理部门的功能和作用;再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合理利用,打破我国体育设施条块分割局面,开放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占50%以上教育系统场地设施和大型体育场馆应对周边群众外开放。

3.4 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

重视体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全球背景下,体育文化应是多样的,不是西方体育文化一枝独秀。对中国体育传统文化实施保护与开发并重,增强体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抵制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中国功夫、气功和太极在国际中几乎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象征,应予以保护。同时开发各个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3.5 增加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和科技投入

增加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利用运动生理学、运动化学、运动力学等学科的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实践的转化,开展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自然科学交叉研究,倡导科学健身。

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在原有群众体育普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奥运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从竞技场转到健身大舞台,开展青少年体质、国民体质和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研究,让普通百姓与“金牌选手”共享体育科技的成果。建立科学的体育健身评价体系,进行有预见性的群众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4 结论

改革开放30年,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优越性。在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应以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保持竞技体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作用。但是面对竞技体育实现质的飞跃要求和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降现实,我们应重新审视群众体育发展地位,保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雨普.小康体育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6:7312735.

[2]倪同云.中西方群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

技,1999,04:226.

[3]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N].中

国体育报,2008212219.

[4]Ronald B.Woods.Social Issues in Modern Sport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28.

[5]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http://www.sport.gov.cn/

n16/n1077/n1467/n1587/616932.html.

[6]国家体育总局编.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7]虞重干,张基振.当代民间体育的价值重构与城市和谐社

会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80212.

[8]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编.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来源于《财经》杂志电子版.http://www.caijing.com.cn/

2008210216/110020867.html.

[10]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

20052223.

31

文档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第43卷第7期200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Vol.43No.7July2009收稿日期:2009204205;修回日期:2009204221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GXQ4B129)。第一作者简介:刘梅英(19712),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群众体育学。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刘梅英1,田雨普1,周丽萍2(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