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它是是人类区别于所有其他低级动物的根本特征。
言语:是个人对语言运用的行为和结果。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发展道路的标志。
结构语言学:又称现代语言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他首先区别了语言和言语。其次,他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第三,他区分了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
转换生成语言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批判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根本观点,建立了生成语言学。他认为,人脑有一种天赋的普遍的掌握语言的机制,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它会加以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利用这套系统生成新的句子。这种机制就是人普遍具有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
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就是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主要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这里的语言指的是“人类语言”,或称“自然语言”,与之相对的是“动物语言”、“人工语言”等。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本体,但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又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语言,其他同语言相关的领域,也是语言学关心、研究的对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
2.语言学的任务
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研究的任务也只是给古代留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就是所谓传统的语文学。在我国,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自从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纪元以来,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来看,对于语言学研究的任务,人们认为,语言学的任务是描述并解释语言事实,探求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总结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及其他领域。
三、简论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前的语言研究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应对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有所了解,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尽管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使用的语言,但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语言学大体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繁荣等三个阶段。
1.传统语言学是指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一般又叫语文学,它是为解释古代文献服务的。都侧重于对前人留下的古典文献作考证、诠释和评注,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读懂这些文献。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从语言的角度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语言学的研究从属于其他学科。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尽管有种种局限,但却是以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2.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语言或方言亲属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目的在探寻它们的共同母语和谱系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凡是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总是多少保存着一些共同的地方,并通过语音对应规律表现出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任务是确定亲属语言或方言同来源的成分,重建它们在某一共同历史阶段上的原始形式,以说明亲属语言或方言的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比较语言学由于有了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语言,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从而使语言学摆脱了附属于其他学科的地位,成为了一门的学科。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初,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而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四、谈谈社会语学的兴起及研究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是联系社会来研究语言。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从语言学内部看,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传统语言学起到了补充和修正的作用。从历史和社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欧美国家由于移民或其他历史原因造成的双语或多语混杂现象,这些都需要语言学家研究和解决。
其他语言学派不同,社会语言学通常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定量统计分析得出概率性的结论。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会语言学更接近于社会学和自然科学。
社会语言学研究搜集语料的方法主要方法是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保证语料的真实性,排除干扰和偏见。研究人员在搜集语料时,往往陷入一种矛盾之中:在自然语境中,通过个别访谈来获得所需语料往往比较困难。在正式访谈中,受访人可能会觉察到采访人的意图而有意调整自己的语体,
这样搜集到的语料可能又有失真实。设计问卷也是一件复杂的工作,研究人员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清晰明确,开放式问题在提法上要注意中立性。搜集来的语料只是一堆原始信息,研究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统计,最终得出结论。
第二章语言形成、性质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摹声说:首先是由古希腊哲学派别之一的斯多葛学派提出的。17世纪德国哲学家
赫尔德在他的《语言起源》一书中也力主摹声说。我国清代学者张兴孚在《说文发疑》
一书中也有“字音每象物声”的主张。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外界声音的模仿。根
据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摹声词。
手势说:“手势说”曾经是关于语言起源学说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学说。最早由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提出,后来得到了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的大力支持。手势说认为,原始的语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手和身体姿态,声音只是当时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人们最初
劳动的时候,手和事物接触会采取不同的姿势,从而构成不同的符号,便形成了手势语。
后来手势语发展为的交际工具,在这种手势和身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有声语言。
劳动叫喊说:“劳动叫喊说”是由19世纪70年代的哲学家诺埃利提出的。劳动叫喊说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叫喊。这种叫喊声演变成劳动号子,并进而演变为原始语言。
劳动叫喊说把语言起源问题同劳动联系起来,是有积极意义的。
思维的形式:思维借以实现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是不同的思维形式。在具体思维中,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既不存在没有思维形式的思维内容,也不存在没有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思维的介质:我们平时所能感觉到的,包括视觉上的、听觉上的都可以称为思维的介质。如语言、声音等二、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际工具有很多,比如文字、身势语、旗语、灯光语、电报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交际工具,但是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而且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产生后,也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了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旗语等其他交际工具,大多也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使用领域,范围相当狭窄,无法与语言的作用相比,只是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所以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三、谈谈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思想、思维。语言的思维功能,体现在人们思维的运算、存贮和表达三个方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各自的思想。同时,语言也是人们用来进行思想思维的工具,在人类思维的许多领域,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价值和意义。
四、举例说明语言的认知功能
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参与直接变革,二是通过语言获得间接认识。对于人来说,并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于是,语言就成为人们了解并掌握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的内部世界的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人类社会愈进步,通过语言手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愈多,语言的重要性显现愈是明显。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语言深入社会生活那么广泛,在人类世界中,几乎没有不被语言所侵入所表现的领域。
第二,人类作为个体接触的范围那么狭窄,直接活动的领域如此有限,而人类却能在自己头脑中把握整个世界,这中间许多对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绝大部分是以语言作为媒介获得的。
第三,现实世界在人眼里是以其自然形态的活脱脱的表象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于语言形式概括、抽象,然后用用语言形式来表达。
五、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人类说出来的话是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规则组装出来的句子。动物“语言”的表现则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2.任意性。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3.结构的二层性。前面说过,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分若干个级,它以语素为最小单位,经过排列组合构成符号的序列:词、句子。这个分层装置依次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几十个音位排列组合成几千个语素的语音外壳,使意义具有人们可以感知的形式;几千个语素排列组合成几万以至几十万个词,乃至无数的句子。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结构二层性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开放性或创造性,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列举。
5.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不受时、地环境的。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只有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
理,翱翔于丰富的想像,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
上述六个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称得上人类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六、人类语言交际过程分析
人类的言语交际通常分为两个过程:说写过程和听读过程,也就是一方面有人在说和写,一方面有人在听和读。说、写的人便构成了言语发出者,听或读的人便构成了言语接受者,说写人(言语发出者)通过言语行为产生话语(言语作品),听读人(言语接受者)通过话语接收语言意义。一般而言,人类的言语交际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民族、地点、场合中进行的,这些相关因素,在很多情况下环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及为什么说。当然,在言语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阅历、思想、学养的不同,说话的内容、方式也会有所改变,这些都是左右和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在交际中,只有考虑到其中的方方面面,才会获得好的交际效
七、谈谈语言生成能力的无限性
人可以用有限的材料说出一句句的话,从而构成产生无限种互相不相同的话语形式。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说话,到现在也没有说完。
第一,人类语言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一种层次性的结构。在语言的层次性结构中,音位、音节、词、短语,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到了话语层面,就是无限的了。越是靠近初级层面,所用的语言材料愈少,层次越高,形成的语言单位愈多。
第二,材料和规则的反复运用。以句子为例,语言句子的数目无限,每句话又可以拉的很长,但是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语汇和规则。它们的反复使用,形成各种各样的语句。
第三,语境对语言的增生与调制。语境对语言有一种增生和调制的作用,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各种各样的语言单位,也语境中获得新形式、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语言符号
一、名词解释
组合:指语言单位之间在同一层级上的横向结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不是任意的,要受到语法和语义的制约,并形成语言的结构。组合关系指词语((符号)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
聚合:指具有同类性质、可以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纵向集合关系。各个语言单位之间在功能上可以相互替换,不能并用。聚合关系是词语(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二、试论语言的分层装置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它只能构成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语言符号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当词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时属于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三、试说明语言符号在线性特征中的变化
语言受其表达条件,只能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而不能像图画那样一下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像雕塑那样在一个三维空间展开。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从而形成了语言符号的一维特征,即线条性质。语言的这种性质,主要是由其介质表达条件决定的,因为音只能一个一个地发,在同一时刻,人一张嘴发不出两个音来。其直接结果是人们听到的是一串音流,人们就是凭借这串音流表情达意的。
同时也应看到,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音色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如an和na。
(2)不同音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如英语中的[it][i∶t]。
(3)不同音高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如“麻”和“骂”。
(4)不同音强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如“想.起来”和“想起.来”。
(5)不同停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和“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显然从另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的线性特征,从而使其在线性范围与限度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四、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语言所以是一种符号,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如,我们说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符号可以重复使用,符号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语言符号也有这种特点。
(2)语言所以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因为它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en是它的语音形式,“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
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我们把语言中的句子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单位,每一个部分也都是音义结合体。
(4)同其他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约定的,比如人或动物听东西,汉族人用ting(听)表示,英国人用listen表示。可见,同样的内容,采用的形式不同,这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
五、谈谈语言符号的特点
首先,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其次,语言符号又有几个特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它们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解释和论证,而且依次出现的语言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语言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语言符号是相对固定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强制性。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因此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演化。
(4)语言符号的生成性。这是指语言符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可以用有限的语言模式生产无限的语言成分和言语成分。
第四章语音
一、名词解释
元音: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和咽头不受阻碍的音素。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素。
鼻化音:发音时,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鸣,这样发出的音素叫鼻化音。
音强:又称“音重”,指声音的轻重或强弱。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的
大小决定的
音色:又叫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频率。
塞擦音:用塞和擦两种发音方法结合起来,先塞后擦,这样发出的音叫塞擦音。即,在成阻和持阻节段与塞音相同,而在除阻时与擦音相同,二者结合很快。
塞音:成阻阶段器官紧闭,持阻时间很短,然后发音器官突然被气流冲开,或者突然爆破,象破门
而出,因而又称爆破音。例如:双唇音中的[p、p‘、b],
音位:一种语言或方言里用来表示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
条件变体: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音素处于不同的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排斥,互补分布,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语音和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互相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陪音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这些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
二、人是如何区别视觉或听觉上区别很小或没有区别语音形式的?
语言的语音与语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年代那么久远,以至于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语音与语义业已结合的环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语音与某种特定的语义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感觉。例如,被说成gou,谁也会不乐意。因为这个gou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意义(狗)。语音与语义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以致使我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时甚至忘记了语音的存在。因为在语音冲击我们耳膜的那一瞬间,我们就把它转化成语义了。
一般说来,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所以,对于区别视觉或听觉上区别很小或没有区别的语音形式时,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如:同样是gou(狗)这个音,如果是其他人叫你时,你肯定不乐意,但是如果是父母叫时,那就有一种亲昵的感情在里面,对于这样区别很小或者完全相同的语音形式,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进行区别。
三、语音都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研究
语音从人脑中的心理音响开始,然后依据这种心理音响发动口腔器官将这个音发出来。一般来说,人们对语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的生理性质、物理性质和社会性质的研究上。
从语音的生理性质看,一个声音的形成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这就是发音体、使发音体振动的力和共鸣环境。语音是由人的口腔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充当发音体的是人的声带,是振动声带的力是人由肺部呼出的气流,人的口腔器官充当的是语音的共鸣环境。
对于声波特性的研究,就是语音的物理性质的研究。在这方面,传统语言学通常是从四个方面来描述语音的物理性质的,即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
语音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的口腔器官及发音机理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其语音却千差万别。
2.当每种语言或言语集团决定使用人类口中这样一系列声音或不使用这样一系列声音时,就可以形成不同语言或不同的言语集团间的语音差异。
3.语音会在人口中流动,语义也在人头脑中流动,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也在这两种运动中变化着,然而这种流动和变化都是在同一种语言和同一言语集团中实现的,也是同一语言和言语集团中发展的。
四、语音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音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的口腔器官及发音机理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其语音却千差万别。
2.当每种语言或言语集团决定使用人类口中这样一系列声音或不使用这样一系列声音时,就可以形成不同语言或不同的言语集团间的语音差异。
3.语音会在人口中流动,语义也在人头脑中流动,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也在这两种运动中变化着,然而这种流动和变化都是在同一种语言和同一言语集团中实现的,也是同一语言和言语集团中发展的。
五、谈谈辅音的发音过程和形成条件
气流在一定的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所有辅音的发音全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
(1)成阻阶段:即发音部位构成阻碍的阶段;
(2)持阻阶段:气流被阻碍时的持续阶段;
(3)除阻阶段:气流冲出阻碍的解除阶段。
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而形成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决定辅音音质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是发音部位,二是发音方法。
六、结合舌位图谈谈元音发音的条件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
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
同形状决定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
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语言中
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
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口腔的开合(二)舌位的前后(三)唇形的圆展
七、试论音位的价值与意义
⑴音位,从功能上看,它通常被定义为最小可以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从构成上看,它又可以理解为一簇内部不区别意义的音素组成的语音聚合体。如英语,送气与不送气音是不区别意义的。于是送气音与不送气就构成了一个语音单位。对于汉语普通话来说,长音与短音没有区别意义作用,于是汉语普通话中一个长[A]和一个短
[A]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是一个音位。
⑵音位有三个很重要的性质,这就是别义性、针对性和共时性。①别义性是说音位作为一由若干个变体构成的语音单位功能。比音位大的语音单位如音节、词、句子等等,也都有别义的性质,但音位是语音中最小的别义性单位。②针对性是说,音位的归纳,是就一种语言或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比如只能归纳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英语标准语中的音位等等。③共时性是说,音位的归纳不仅必须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进行,还必须在这种语言的同一个时段进行。否则,将是没有意义的。
八、说明音位的对立和互补关系
对立和互补是划分音位的重要原则。判断一个音素是不是音位,判断几个音素是属于同一个音位还是分属于不同的音位,需要运用对立和互补的原则来加以说明。
1.对立关系: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语音和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关系: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互相补充,彼此处于
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九、谈谈音位的构成归纳
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归纳音位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对立”原则;一是“互补”原则。
对立与互补是音位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性质。对立,既指音位与音位之间的一种关系,也指一个音位中的变体与另一个音位中的变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所谓对立,就是可以区别意义。
互补指的是一个音位内部变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一个音位内部变体在与其他音位组合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组合环境对变体出现没有特别要求。一种是在有些音位中,随着组合环境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变体参与组合,变体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音位的归纳对于语言研究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为创立或整理拼音文字提供依据,二是有助于揭示人脑中实际存在的语音的心理模型。
十、谈谈语流音变的原因与其基本类型
在说话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地发出的。在这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往往可能由于临近音的影响,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几种。
十一、谈谈音位在组合中的变化
音位和音位组合时,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称之为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
1.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
2.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化。汉语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变化,比如,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土改”。
3.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比如,汉语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
4.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叫脱落。
第五章语法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汉语属于这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的特点主要是很少有词形(形态)变化,词序严格,
用词序和虚词来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其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日语、朝鲜语是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主要特点是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德语、俄语、法语、英语都是这种语言。
复综语:又称多式综合语、合体语、编插语。它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句子,而这个词又是由各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北美的印地安语多属于复综语。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体: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它词的关系的语法范畴。
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是某些语言里表示名词的分类的语法范畴。例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
数: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中的名词。
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将来。
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词法: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叫做词法。
句法:组词成句的规则叫做句法。
组合和聚合:语法的组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单位什么样的语法能够和单位组合,以什么方式组合。语法的聚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单位同什么样的语法单位在语法功能上相同,能够相互替换。
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的单位。
词:词是造句时能够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中作用相当于词、而又大于词的由词组成的语言单位。
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最小单位,是语法分析的最大单位。句子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二是有完整的语调。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汇意义之外的意义。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存在,它和词的词汇意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规则的物质载体,是语法意义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
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加以概括所形成的类型就叫语法手段。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
词尾: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
二、举例分析语言的“递归性”。
“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心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其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的手段但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比如:“花红了”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主语“花”扩展成“玫瑰花”、“院子里的玫瑰花”等等。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花红了”里面的“花”。
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简驭繁。
三、有形态的语言中通常都有哪些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体、格、性、数、时、态、人称等几种。
体: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它词的关系的语法范畴。
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是某些语言里名词的分类。例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
数: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中的名词。
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将来。
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它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he(she) writes.和I write.
四、谈谈语言的形态分类。
语言的形态分类是根据语言的语法中的形态的特点给各种语言所进行的分类。根据这种分类的方法,一般把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等。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汉语属于这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的特点主要是很少有词形(形态)变化,词序严格,用词序和虚词来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其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日语、朝鲜语是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主要特点是:一是有比较丰富的词形。
复综语:又称多式综合语、合体语、编插语。它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句子,而这个词又是由各个
语素编插粘合而成。北美的印地安语多属于复综语。
五、谈谈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
按照世界语言的结构(主要是句法结构)特点来给语言分类,语言主要分为有三种类型。
SVO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S)-谓语(V)-宾语(O)”的顺序来排列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SOV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来排列的。日语、拉丁语、土耳其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VSO型语言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谓语-主语-宾语”顺序来排列的。阿拉伯语、威尔斯语、古诺尔都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类型之外,还有两种不常见的类型:VOS型语言,如马尔加什语,OVS型语言,如赫克丝卡里压语。
六、谈谈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根据谱系分类如下: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使用人口有十几亿。包括汉语和壮侗、苗瑶、藏缅三个语族。此外,属于藏缅语族的还有克伦族,宗卡不丹语,我国的土家语、怒语等。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分布地区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非洲的部分国家,使用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印欧语系包括七个语族和若干语言,如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波罗语族、凯尔特语族。此外,属于印欧语系的还有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吐火罗语等。
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亚和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及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等国,使用人口约八千余万。据说该语系起源于蒙古西部的阿尔泰山脉,故称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洲语族。
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使用人口约一亿七千余万,其中操阿拉伯语的就有是上亿人,包括闪语族和含语族。
乌拉尔语系主要分布在芬兰、匈牙利、捷克、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境内,使用人口约两千万,包括芬兰-乌戈尔语族,撒莫狄语族。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主要分布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使用人口约五百万,其中操格鲁吉亚语的就有三百多万。
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又称南岛语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群岛、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的等地。使用人口约一亿七千余万,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玻里尼西亚语族。
南亚语系主要分布在缅甸、柬埔寨、印度的东北部和我国的云南一带,包括孟-高棉语族、蒙达语族。
达罗毗荼语系又称南印度语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北部地区,使用人口约一亿三千余万。
主要有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卡纳雷语、泰卢固语等二十种语言。
世界语言是不同的,但在不同之中,也隐藏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人们把语言的这些性质,称为“普遍特征”。如都是一种分层的组合与聚合装置;都有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语句;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名词;名词和动词都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等。
七、举例说明研究语言结构变换价值与意义。
变换就是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根据不同的转换规则互相转换。如陈述句可以转换成疑问句,肯定句转换成否定句等。
变换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句法多义现象。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例如,汉语“鸡不吃了”这个组合既可以表示“人不吃鸡了”,也可以表示“鸡不吃东西了”,“鸡”可以有两种结构意义,既可以表施事,又可以表受事。
变换通常有以下规则:
(1)移位: you are/ are you
(2)添加:钥匙小王丢了。/钥匙被小王丢了。
(3)删减:请坐下。/坐下。
(4)复写:他来了,慢慢地,慢慢地。
(5)替代:青春,这是多么美好的东西。
变换可以通过移位、添加、删除和替换等句法规则把语义结构相同的句式联系起来。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
变换的意义:对一句式可能产生的变换进行穷尽性研究,为人机对话建立数据库;寻求句法同义关系,为同一意义的表达寻求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手段;区别句法多义现象。
第六章语义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
语义:一般而言,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
语义形式:完成语义表达所使用的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
语义系统:指构成语义的整个体系,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义系统。
语义网络:如果我们的眼光不只盯着一个个词语,而将词语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与人类的思想与意识的表达联系起来观察,则不难发现,人类在利用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过来用这些语汇编织出一个人类思想精神文化的语义网络。
二、谈谈语义的性质与类型。
语义的性质:语义就是人类想通过语音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世界的分类和指称,其对象是客观的,所以分类和指称也有客观的一面,正因为这样,不同语言间才可以互通互译。但语义的分类是根据人的特点(人的需要和思维方式)来进行的,它是客观现实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所以也不可避免带有主观的成分,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间民族特色,有了不可通约性,所有语义具有主客观二重性,语义的类型:语言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
三、试分析语言语义系统的特点。
语义系统的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每种语言的语义系统都是用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来表现的。
其次,我们将不同语言中的语汇加以比较的时候,会发现不管语言有多大的不同,也不管这个语种千百年来在来在无数次的交际中积累了多少语汇,对于一般人来说,满足日常的语言交际所需要的语汇量,通常表现为一个恒定的数量。
再次,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汇量与其所使用的语汇量是一个不对等的数,前者量大后者量小。
最后,当我们使用一个相对恒定的语汇量组成动态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静态的语言单位其内容与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谈谈词义与语音的结合。
语义在表达要求推动下,人类选择了张口即出的语音作为表达手段,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得到了表达。人类之所以在众多的表达手段中选择语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音具有良好的透义性,语音的这种性质,使其成为人类情感和意识表达中不能割舍的手段。它能十分轻灵地将语义送达接收者,随后自己无声无息的消失,这是任何一种其它表达手段所不具有的性质。但透义性的表现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在同一言语社团内进行,否则,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们不能从语音中析出意义时,其透义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五、谈谈语义环境的构成。
如果从宏观上给语境分类,我们可以按性质分为客观语义环境和主观语义环境。客观语义环境是一种可以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以进一步分为可变环境和固态环境。主观语义环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从语义环境的表达形式上看,又可以分为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
六、举例说明语义环境的作用。
语义环境的作用主要有:生成、同化、异化、增生和表达。
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完成的。
同化是我们看到环境对词义作用的最为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在词义即成的条件下交际环境对词义实施制约和限定的基本作用之一。
词义的异化也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实现并完成的。一个既成词义为什么会偏离原来位置?它是怎样偏离的?这些,都只能是在语言的交际环境中得到说明,也只能在语言的交际环境中去说明。
词义的增生,也是语言环境的作用之一。语义在语言环境中被同化和异化,说的只是语义的改变,词义的一种流动。而增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形式之上增添的新义,一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
语言形式具有表达作用,语境也有表达作用。有些文艺作品,整篇只有一个场景,至于这种场景的意义,所能引起的感受,则是靠言语接受者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去完成的。
七、语境具有表达作用吗?试举例说明。
语言形式具有表达作用,语境也有表达作用。有些文艺作品,整篇只有一个场景,至于这种场景的意义,所能引起的感受,则是靠言语接受者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去完成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是给大家塑造了一种环境,大家通过对环境的把握来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谈谈词义与语义环境的关系。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1.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例如“打”是一个有很多义项的词,但是在“打铁”这一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个义项。在“打伞”中,只适用“撑举”这一个义项。
2.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可以对词义进行任意的分割,即可指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球”,“削球”中的“球”是乒乓球,“用头顶球”的“球”是“足球。
3.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比如“鱼”这个义素,在“观鱼”的语境中,鱼一定是活的,在“煎鱼”的语境中,鱼一定是死的,“死”和“活”这些义素是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4.语境表现出对词义的选择性。词出现的语境有宽有窄,有的词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例如“骑马”可以说,是因为“骑”可以在这样的语境中出现,“骑床”就不可以,是因为“骑”不能在“骑床”的语境中出现。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或不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
九、词义通常是在特定语境中增生的,试举例说明。
语境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语义环境对于语义具有生成作用,表现在生成、同化、异化、增生和表达。
词义的增生,也是语言环境作用之一。语义在语言环境中被同化和异化,说的只是语义的改变,词义的一种流动。而增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形式之上增添的新义,一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比如“鱼”这个义素,在“观鱼”的语境中,鱼一定是活的,在“煎鱼”的语境中,鱼一定是死的,“死”和“活”这些义素是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第七章文字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
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文字个体符号以语言中音节或音素(位)为书写单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位),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可以根据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音位)文字,它克服了表意文字量大、结构复杂的缺点。
表意文字;是通过由图画演变而成的固定的图形组合作为一个书写单位,以此来记录词或语素意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字多、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并含有明显的表意成分。
拼音文字: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大都相同。
文字改革: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
文字改进: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文字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种体系。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
口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的语言。
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二、谈谈文字的作用。
从文字的作用,一般可以分为文字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其中直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字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一个民族有了文字才有可能把产期探索、积累的经验记录下来,广泛流传,长期保存;同时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的文化交流也有重大意义;(2)文字对语言本身也有影响,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出现有利于语言的锤炼、加工和整理,进而促进了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学语言。而文字的间接作用体现在它间接记录了造字时的时代思想与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三、谈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与文字对语言的影响。
文字从形制上分析,可以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图形样式、语符样式和字母样式。图形样式的文字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字样式,也被称为图画文字。语符文字主要是同语言的某种语义单位发生关系,也通过这个语义单位相联系的语音在整体上发生关系,从而被称为表意文字或音义文字。字母文字一般不与语言中的语义单位发生关系,通常表示的是构成语义单位的若干语音,在表示一个语义单位时,需要若干个字母拼合起来,也被称为拼音文字。
四、试分析图画与文字的关系。
图画文字还不是真正的文字系统,因为,它记录的并不是语言的读音、词语或句子,而只是笼统地记录思想的内容。语言要素及其关系得不到精确的表达。同时,图画文字还没有一套固定的书写符号。因此,图画文字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字。
图画文字毕竟具有较多的文字特性。这不仅在于它已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而且在于它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符号性,所表达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现存的许多文字系统几乎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因此,可以把图画文字视为文字萌芽阶段或原始类型,称之为原始文字。
五、试论图画文字与文字画。
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那就产生了真正的文字。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这种用于交际的图画,正是原始文字符号的前身,图形象征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阶段是图画文字。当图形符号不是用来代表概念而是用来代表相应的词的声音时,文字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步就迈出去了。用于交际的图画演变为文字符号的标志在于它与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在图形上比较确定,并且有了公认的音和义。
文字画是用整幅画与语言结合,成了能说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字的性质,但是它只能图解主要的事物形象和它们的关系,而不能像真正的文字那样,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来记录语言,就是说它不能把文字记录的语法关系排列出来,它只能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发挥实际作用,一旦离开了当时的环境,别人无法理解他的意义,因而文字画还不是真正的文字,只能说明文字是起源于文字画,是文字的前身。
六、举例说明世界文字中常见的几种字母及来源。
世界上各种拼音文字的字母从外形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过经过研究,发现它们大多数有一共同来源─北方闪美特人的字母,后来这种字母分成了三支:
一是迦南字母:采用这支字母的文字现在大多成了无人使用的古文字。
二是希腊字母:希腊人接受了闪美特人的字母以后,经过了一番创造性的改革,制成了在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希腊字母。后来,希腊字母又有许多“后裔”,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
三是阿拉马字母:它的“后裔”很多,现在的分歧也相当大,其中最重要的是阿拉伯字母。
七、试分析汉字跨越方言交际的特点与原因。
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一样,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
(⑴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
⑵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
素和词的作用。如“事、式、势”等,口语中易混同,书面上一看便知。
⑶汉语方言分歧很大,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语音上虽差别很大,但由于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而各个方言区语素又大同小异,因此汉字就成了各个方言区交际的最好的工具。由于汉字的字形不直接与语音挂钩,因此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现代的人可以利用汉字直接读懂古代的文献。)
八、谈谈口语与书面的关系。
第一,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第二,口语和书面语应用的场合不同。口语主要用于日常交际,在比较随便、非正式的场合使用,书面语主要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
第三,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交际形式不同。口语语言结构不复杂,词语运用简单,交际中常借助手势等辅助工具;书面语则相反,用词造句可以仔细推敲,语言形式显得更完整、规范。
第四,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书面语也可以见于口头,如新闻广播是书面语的口头形式。
九、谈谈文字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文字的发展从其产生演变到今天许多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已经能够标记语言中的词语并把语言记录下来和语音发生联系,是人类最初的、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文字。
(2)表意文字,是通过由图画演变而成的固定的图形组合作为一个书写单位,以此来记录词或语素意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字多、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并含有明显的表意成分。
(3)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文字个体符号以语言中音节或音素(位)为书写单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位),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可以根据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音位)文字,它克服了表意文字量大、结构复杂的缺点。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变化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二是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
平不一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此外,社会成员的分工也使得语言发展出现不平衡性,有的阶级或社团是使用这样的词语,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那样的词语,结果就形成了社会方言。
语言分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语言统一: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
社会方言:在同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变体。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语言混合: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这种作为临时交际工具使用的混合语,被称为“洋泾浜”。“洋泾浜”的语法简单,语汇贫乏,交际功能十分有限。因此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语言,只是在外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的一种应急产物。一旦有人把“洋泾浜”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就形成了克里奥尔语,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语。
语言联盟:语言联盟的出现也是语言长期相互接触的结果。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由于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一些语言要素,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欧洲巴尔干半岛,有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马其顿语等,这些语言属于不同的语族,但是在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明显的共同性,形成了有名的巴尔干语言联盟。其它的还有像印度语言联盟、印第安语言联盟、南部非洲语言联盟等。
借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如:“罗汉”、“和尚”“沙发”等。
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即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克里奥尔: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Creole)语,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在一个社会特定社会环境下,当孩子们一旦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时,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
世界语:荷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它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不可能成为世界共同语。
语音发展的对应规律:指不同语言或方言在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二、试说明语言接触的类型及特点。
语言接触类型主要分为三种:自然性接触、强制性接触、特殊性接触。
自然性接触: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域上相互接壤的语言交流交往的过程,是语言在自然状态下的接触,因而称之为自然接触,自然接触通常导致双方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要素的借用是指一种语言借用其它语言中的某些语汇成分、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最常见的是借用语汇成分。词语的相互借贷也是语言接触的表现形式,几种彼此相邻的语言经常接触,互相借用较多的语言要素,使这些语言形成某些共同的语言特点,就形成了语言联盟。
强制性接触:在一个社会空前集中的时候,不管语言使用者的意愿如何,两种以上语言必须共居一体,由此,语言间便产生一种强制性的接触,这种接触将导致语言的融合。融合通常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强制接触中,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它语言而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中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的过程。在语言的融合中,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成为替代其它语言而成为胜利者,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一般而言,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体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特殊性接触:分为语言远征和对自然语言接触的隔离。语言远征表现为两个互不接壤的语言跳跃式接触,具体有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形式:洋泾浜(Pidgin),又译“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处于通商口岸的当地人与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的外语,就有杂交的特点;词汇量少,大多取自口语,语法简单,交际功能有限也是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creole)语,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在一个社会特定社会环境下,当孩子们一旦把洋泾浜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使用时,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尔语。语言接触的隔离表现为利用人造语言,也就是国际辅助语来代替人类自然语言交际,其目地是避免自然语言直接接触固有的负面影响;在国际辅助语的创制中,最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
三、谈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域上相互接壤的语言交流交往的过程,是语言在自然状态下的接触,因而称之为自然接触,自然接触通常导致双方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借用的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借词也叫外来词,是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二是语音及结构规则的借用,借词虽然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但是,语音和语法都要符合本族语言。但是,如果词语借用的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到借入的语言系统中,从而出现对语音以及结构规则的借用。
四、简析语言的融合与融合的过程。
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发生的不同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言融合必定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
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五、试论洋泾浜的发展趋势。
洋泾浜(Pidgin,又译“皮钦语”)是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处于通商口岸的当地人与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变形的外语。这种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具有杂交的特点。
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有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流行的洋泾浜,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停止通行了;另一个便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六、谈谈语言分化的原因及结果。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分化是语言分化的原因。
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社会内部分隔甚至。分隔开来的各部分之间的交际减少甚至消失,而各个部分之间的交往要相对频繁,这样,它们在语言使用上会出现出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彼此变得不同,久而久之,同一种语言就会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社会成不同的社会,同一种语言就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言。这种分化的结果表现为三种形式: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七、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从整体性上来说,具有系统性和严整性的特点。语音系统中一个音位的变化常常对双向组合中的相邻音位产生影响,于是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一个区别性特征的消失常常导致一组音位的消失。如在上古汉语中,“清/浊”是一对重要的区别性特征,但隋唐以后,浊音在许多方言中没有别义作用了,于是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方言中浊塞音与浊塞擦音的消失。
八、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轨迹。
语音一发即失,如何知道语音在发展变化呢?主要有以下几条线索。
第一条,利用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语言的地区差别中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语言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例如,在陕西地区,同一个“堡”,有地区读[pau],有些地区读[pu],有些地区读[p‘u],还有些地区读[fu],如铜川之南五里就有一个黄堡镇,当地人只知道黄堡[fu],而不知其它。这些清楚地显示出,语音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发展速率的不同。由此,人们也不难理解,语言确实是在发展变化着。
第二条,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但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起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人们就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这在一些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fight”“lighi”“height”等词中的“- 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方言的读音,我们可以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
第三条,利用古代韵文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诗文一般是押韵的,于是人们可以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诗经》代表先秦时代的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以崔颢的《长干曲》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首古诗中,“侧”“识”必然押韵,但这两个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一个读[ts‘ə ],去声,一个读[ʂʅ ],阳平,二者并不押韵,由此可知“侧”和“识”的读音肯定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可以顺着这个线索去寻找语音变化的轨迹。
第四条,利用古代借词发现语音发展的线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这些词语的读音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
九、谈谈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
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它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的,其特点是:(1)语法的发展,不管是语法成分,还是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都是缓慢的;(2)语法的发展趋势是日趋精密、完善,抽象性与概括性逐渐增强,由于类化和异化的作用,语法趋向精密、完善,实际上是语法的“自我规范”;(3)语言的各要素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某一要素的发展变化,有时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语法系统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就是语言单位线性排列规则的发展,有由宾动到动宾发展的趋势,有由正偏到偏正的趋势,有由小名+大名到大名+小名的趋势;(2)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态的退化,语法范畴(狭义)的消减,词类系统的发展;(3)类推与反类推,类推是相邻语言形式之间的同化与影响,反类推是指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随大流,表现出的抗类推的力量。
十、谈谈词汇系统的发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中,以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己的印记。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 25 页 共 25 页
以上仅为参,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比如“网友”、“黑客”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现在语言中就有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的例子,比如“皇帝”、“太监”等词。
第二、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等;“目”改为“眼睛”、“齿”改为“牙齿”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