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54:55
文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示课题)依据:古今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
推荐度:
导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示课题)依据:古今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示课题)

依据:古今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去。

第一次读这个题目,相信同学会觉得有些玩文字游戏,就两组词把他们颠来倒去,有差别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解题,可以让学生们先凭借自己的第一印象来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知道“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侧重点和重心是不同的,但具体的不同在哪儿,同学们可能会有所疑惑。那么教师可以借机告诉他们在学术界,这两个对象也常常被混为一谈,所以学者庞朴写作此文的一大目的就是区别这两个对象。 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解读课文,从而问文章准确地区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作铺垫。 

(二)文本研习:  

设计的问题:

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同学能否找出来? 

明确:蜜蜂和蜂蜜的差别。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们把蜜蜂与蜂蜜的差别很容易地就投射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上来,从而很快地就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别。

2、接着,我想请同学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部分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从概念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对象作一比较,完成下表:  

比较对象  

概念  

特点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比较对象  

概念  

特点  

传统文化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遗产)  

时代性、  

民族性  

   

文化传统  

   

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民族精神)  

不可捉摸、  

无处不在  

惰性力量  

可变性  

   

   

依据:表格的方式简洁、明了,学生通过填写表格能够加深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3、实例分析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差别,我将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依据:实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热情。

提示:传统文化:从衣食住行方面:

服饰:(启发学生思考哪些是带民族色彩的服饰)民族服装:旗袍——中国特色的,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颜色:“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 险或暴力。  “白色”,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 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表示哀悼。但在英语文化中,白色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礼服,代 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 饮食;生活习俗: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吃月饼,赏月;元宵节的吃汤圆,赏月。  

文化传统:  

抓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共同的心理状态)——人类社会过程中长期所形成的潜在的意识或者说是习惯性思维。  

如刚提到的一些传统节日,我们来看一幅图,这图片描写的如清明节,在这个节日我们常举行的文化活动是祭祖和扫墓,那么这种文化活动背后是否蕴涵某种文化的传统呢?对先人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美好的孝道传统。由此,大家能否试着分析端午节和中秋节所蕴涵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呢?端午节是因纪念屈原沿袭下来的,这个节日体现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中秋节寄托的是百姓对生活、家族共存的美好愿望。

其实不光一些节日,小到一些数字也有文化:  

有些地方的中国人尤喜欢8,而厌恶13,这也是一种文化意识。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8有发的谐音,13往往是骂人的话的观念有关。  

又如: 中国古代园林,就是一种文化的实体。那它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传统呢?拿南方的园林为例,如我们的苏州园林,亭台楼榭,徘徊其中,花香鸟语,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建造风格是与中国自古以后就有崇高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4、 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列举事例,我们会发现作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差别很大但关系密切,那文章第三个大标题中的“财富与包袱”又是针对哪一点提出的呢?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传统。依据:这个问题的设计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探讨“怎样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作铺垫。

5、怎样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传统?(细读17、18段)  

明确:财富与包袱即传统的两重属性,财富——泽被后世,是传统的精华所在;包袱——惰性力量,是传统的糟粕所在。从17段的服装和文物的比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  

如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依据: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和各自的概念特征它们的两重属性以及都是为了让我们能辩证地去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由于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所谈的东西前后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什么的前提和基础。

除了文中所举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封建礼教中针对妇女的贞操观——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它的财富与包袱又在于什么?  

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所以我们应辨证地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即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下面我们就用本文的一些论述来思考一些图片的内涵,谈谈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4)  

三、拓展延伸

问题:学习了本文的一些关于文化和传统的观点,不知大家对我们的现代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有人曾经说过:“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现代东西机会太多,太泛滥。”如流行音乐、经典恶搞、明星八卦之类的。引来人们的褒贬不一。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明确:①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其合理的东西。

    ②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熟的地方。实际上接触的文化多半是流行的肤浅的快餐(在文化界也未必普遍认同)  

③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的。  

④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

依据:现代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讨论。

(三)总结:希望借着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景仰和理解,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能重拾中国文化曾有过的从容与优雅,在体会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示课题)依据:古今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