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
二 教学要点:影响人格的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1)遗传因素 是指通过受精作用,父母的特征(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个体的形成是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结合的结果,因此父亲或母亲性格上的某些特点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女。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例如,我国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双胞胎之间性格特点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的情绪特征方面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七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五七;同卵双生子在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相关系数是零点六一,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五四;同卵双生子对自己的态度的相关系数是零点七一,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是零点六零。两者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方式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和传统。人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
例如,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对北美印第安的两个部落进行了考察,发现处在不同文化圈内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在一个叫朱尼的部落里,受人尊敬的不是好竞争的人,而是那些与亲友共享食物的、助人的、将财富分给邻里的人。该部落的人不喜欢口角,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对小孩子无比仁慈。调查发现,他们的性格比较中庸、节制与和平。在另一个称为奎久特尔的部落里则恰恰相反,即崇尚个人主义与竞争。该部落的人较为有野心、残酷、浮躁、自私自利。两个部落人格特点的差异是不同的社会文化造成的。
我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中国人的人格与西方人的人格之间存在着颇大的区别。例如,关于对人的理解,中国人习惯于从关系中去探讨,故而把人看成群体的一分子,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这体现在中国人的人格特点表现出仁爱、宽容、中庸、忍耐、谨慎、负责等特点。在西方,传统的观点则强调人是有理智、有情感、有意志的的个体,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内在因素的创造者,他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这体现在西方人的人格具有自由、平等、尊严、权力等特性。
电视、电影、报刊和文艺作品等社会文化信息也会对人们,特别是对儿童的性格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使他们攻击性行为增多。而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榜样,常常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引起模仿的意向,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活中最主要的环境,约大多数儿童是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养育中长大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个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了,可见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有多么大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组成状况(如单亲家庭、家中子女多少)、出生顺序、家庭垢社会经济地位等对人的人格发展发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养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养态度,二是教养行为。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或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时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分为民主(或宽容)、权威(独断)及放纵(或溺爱)三种类型。民主的教养方式既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自由和,又给孩子一定的或禁止:既保护孩子的活动,又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既能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行为,又对孩子富于爱心。在这种态度影响下,儿童多表现为富有创造性和精神,忍耐力强,对人友善。
权威的教养态度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行为,经常发出各种指示和禁令,如不许淘气\不许乱跑等等.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怖心理,缺乏自信,常以说谎自卫,深具反抗性与攻击性,严重者丧失自尊\自暴自弃或脾气暴躁.
放纵的教养态度则表现为盲目接纳孩子的要求,虽对孩子富有爱心却缺乏理性.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懒惰\缺乏和进取精神等不良性格.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对教养方式与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为推动家长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见下表)
例如,钱铭怡(1996)对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育方式越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而大量的研究显示,过度保护\权威主义的教养方式是形成依赖性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包德温较全面地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与子女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下表
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妖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温顺、社交
(4)学校因素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学校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锻炼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环境。学校对于学生性格的影响是巨大。
首先是教师影响。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性格的重任。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对老师的言论、教导,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几乎各个都要忠实地执行。事实表明,教师教导的方式、教师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无一不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研究表明,若老师态度,学生容易出现情绪紧张,教师在场时毕恭毕敬,不在场时秩序混乱,不能自制。若教师态度民主,学生的情绪稳定、积极,有领导能力。教师的态度放任,学生则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性。
其次是同学之间的影响。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组织活动,他们之间的行为和观念交互作用、彼此发生影响。比如,受同桌同学做事认真的感染,这个学生会逐渐改变马虎的毛病;集体活动中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照顾,各有分工,并且相互平等,有所克制,就能使学生产生公平的观念,以及合作的态度,消除儿童时代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再次是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是一种主动、紧张而艰辛的智力劳动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积极上进、思考、创造性等方面的良好品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接受新鲜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除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之外,良好的校风、学校的教程等因素也对性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